一种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95843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包括液冷换热组件和温控机组,其中,液冷换热组件装载于电气设备的机箱内,用于对机箱内电气组件进行散热;温控机组包括制冷装置和蓄冷装置,制冷装置用于产生冷量,蓄冷装置用于储存冷量,且蓄冷装置与液冷换热组件通过第一循环管路循环换热。该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由于蓄冷装置的存在,温控机组不需要持续供电工作,可以预先将供电产生的冷量储存在蓄冷装置内,由蓄冷装置持续向液冷换热组件输送冷量,从而达到电气设备运行期间持续对其内部器件进行散热冷却,而制冷装置用电时间可以选择峰谷期间用电对蓄冷装置充冷,用电高峰期间再通过蓄冷装置放冷,继而能够有效降低用电成本。继而能够有效降低用电成本。继而能够有效降低用电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温度控制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储能电池等电气设备的液冷散热技术基本上为模块化、预安装的户外柜的形式。随着储能电气设备的市场近期的迅速发展,单体项目容量越来越大,竞争日趋激烈,对投资成本及运行成本控制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的储能电气设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供电负荷较大,储能电气设备运行时其温控系统也需要持续的工作,因此,对应使用的变压器配电容量与配电设施的费用也比较高,尤其是在高峰用电期间,电价高昂,运行成本更高。另外,除了储能电气设备之外,其他具有温控系统的电力设备也存在类似问题。
[0003]综上所述,如何解决具有温控系统的电力设备存在供电负荷大和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以解决具有温控系统的电力设备存在供电负荷大和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包括:
[0007]液冷换热组件,装载于电气设备的机箱内,用于对所述机箱内电气组件进行散热;
[0008]温控机组,包括制冷装置和蓄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用于产生冷量,所述蓄冷装置用于储存冷量,且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液冷换热组件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循环换热。
[0009]可选地,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机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机组的蒸发侧,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与所述蓄冷装置循环换热。
[0010]可选地,所述蓄冷装置为蓄冷水箱时,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蓄冷水箱均位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且呈串联布置。
[0011]可选地,所述蓄冷装置为相变蓄冷箱,所述相变蓄冷箱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均与所述相变蓄冷箱内的相变蓄冷材料呈换热布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位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且呈串联布置,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液冷换热器均位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且呈串联布置。
[0012]可选地,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循环泵组件,且当所述第一循环泵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循环泵组件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呈并联布置。
[0013]可选地,还包括热回收装置,所述热回收装置包括第四换热器和热回收管路,所述第四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机组的冷凝侧,用于吸收所述冷凝侧的热能;所述热回收管路用于将所述第四换热器所吸收的热能输送至需求场所。
[0014]可选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液冷换热机组,所述液冷换热机组包括冷却塔、第五
换热器和第三循环管路,所述第五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机组的冷凝侧,所述第五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三循环管路与所述冷却塔循环换热。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三循环管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循环泵组件,且当所述第二循环泵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二循环泵组件在所述第三循环管路上呈并联布置。
[0016]可选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六换热器,所述第六换热器包括呈换热布置的第一换热流道和第二换热流道;
[0017]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三循环管路上,且与所述第五换热器呈并联布置;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呈并联布置。
[0018]可选地,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风冷换热机组,所述风冷换热机组包括第七换热器和风冷组件;
[0019]其中,所述第七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上,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呈并联布置;所述风冷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七换热器进行风冷散热。
[0020]可选地,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制冷机组和设置于所述制冷机组的蒸发侧的第一换热器,所述蓄冷装置为蓄冷水箱,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蓄冷水箱和所述液冷换热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且呈串联布置。
[0021]可选地,所述蓄冷装置配置为向多个所述机箱提供冷量,所述液冷换热组件与所述机箱一一对应布置。
[0022]可选地,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数量为一个,各个所述液冷换热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且呈并联布置。
[0023]可选地,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循环泵组件,且当所述第三循环泵组件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三循环泵组件在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上呈并联布置。
[0024]可选地,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数量为多个且与所述液冷换热组件一一对应布置,各个所述液冷换热组件分别通过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循环管路与所述蓄冷装置循环换热。
[0025]可选地,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包括用于将所述蓄冷装置制冷后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液冷换热组件的输液管路和用于将所述液冷换热组件换热后的冷却液回流至所述蓄冷装置的回流管路,所述输液管路或所述汇流管路上设置有第四循环泵组件。
[0026]可选地,所述第四循环泵组件设置于所述输液管路上,且至少部分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循环管路的输液管路通过连通管路连接,所述连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一开闭阀,且所述连通管路在所述输液管路上的连接节点均位于所述第四循环泵组件的下游。
[0027]可选地,所述第四循环泵组件包括在所述输液管路上呈串接布置的循环泵、止回阀和第二开闭阀。
[0028]可选地,所述第四循环泵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输液管路上且位于所述循环泵的上游的过滤器。
[0029]可选地,所述温控机组布置于所述机箱的外侧。
[0030]相比于
技术介绍
介绍内容,上述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包括液冷换热组件和温控机组,其中,液冷换热组件装载于电气设备的机箱内,用于对机箱内电气组件进行散热;温控机组包括制冷装置和蓄冷装置,制冷装置用于产生冷量,蓄冷装置用于储存冷量,且蓄冷装置与液冷换热组件通过第一循环管路循环换热。该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温控机组包括制冷装置和蓄冷装置,其中,制冷装置通过消耗电能而用于产生冷
量,蓄冷装置用于储存制冷装置所产生的冷量,蓄冷装置的储存的冷量在通过第一循环管路与液冷换热组件循环换热,从而能够将蓄冷装置储存的冷量传递至液冷换热组件,继而液冷换热组件能够对机箱内电气组件进行散热,由于蓄冷装置的存在,温控机组不需要持续供电工作,可以预先将供电产生的冷量储存在蓄冷装置内,由蓄冷装置持续向液冷换热组件输送冷量,从而达到电气设备运行期间持续对其内部器件进行散热冷却,而制冷装置用电时间可以选择峰谷期间用电对蓄冷装置充冷,用电高峰期间再通过蓄冷装置放冷,继而能够有效降低用电成本,同时也降低了整个电气设备的供电负荷,减少了所用变压器的配电容量与配电设施的费用,有助于节约投资费用。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换热组件(1),装载于电气设备的机箱内,用于对所述机箱内电气组件进行散热;温控机组(2),包括制冷装置(21)和蓄冷装置(22),所述制冷装置(21)用于产生冷量,所述蓄冷装置(22)用于储存冷量,且所述蓄冷装置(22)与所述液冷换热组件(1)通过所述第一循环管路(3)循环换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21)包括制冷机组(211)、第一换热器和第二循环管路(212),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机组(211)的蒸发侧,所述第一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12)与所述蓄冷装置(22)循环换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22)为蓄冷水箱时,所述第一换热器、所述蓄冷水箱均位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3)上且呈串联布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冷装置(22)为相变蓄冷箱,所述相变蓄冷箱内设置有第二换热器和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三换热器均与所述相变蓄冷箱内的相变蓄冷材料呈换热布置,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位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12)上且呈串联布置,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液冷换热器均位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3)上且呈串联布置。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1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循环泵组件(4),且当所述第一循环泵组件(4)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循环泵组件(4)在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12)上呈并联布置。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回收装置,所述热回收装置包括第四换热器和热回收管路(5),所述第四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机组(211)的冷凝侧,用于吸收所述冷凝侧的热能;所述热回收管路(5)用于将所述第四换热器所吸收的热能输送至需求场所。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21)还包括液冷换热机组,所述液冷换热机组包括冷却塔(213)、第五换热器和第三循环管路(214),所述第五换热器设置于所述制冷机组(211)的冷凝侧,所述第五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三循环管路(214)与所述冷却塔(213)循环换热。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循环管路(21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循环泵组件(215),且当所述第二循环泵组件(215)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二循环泵组件(215)在所述第三循环管路(214)上呈并联布置。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21)还包括第六换热器(216),所述第六换热器(216)包括呈换热布置的第一换热流道(2161)和第二换热流道(2162);其中,所述第一换热流道(2161)设置于所述第三循环管路(214)上,且与所述第五换热器呈并联布置;所述第二换热流道(2162)设置于所述第二循环管路(212)上,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呈并联布置。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气设备的温控系统,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耿军杨友进周杰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