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器技术领域的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绝热段包括同心管结构;同心管结构包括液管路和波纹管;液管路和波纹管同心,波纹管的内径大于液管路的外径;或,绝热段包括双管结构;双管结构包括液管路和汽管路;液管路贯穿双管结构并连通蒸发段和冷凝段;汽管路贯穿双管结构并连通蒸发段和冷凝段;液管路与汽管路相互独立。本发明专利技术仅在蒸发段与冷凝段设置小孔径与高渗透率的毛细结构,具有较强的传输能力且流动阻力损失小;绝热段内只设置传输管路,流动阻力小,布局灵活方便,从而实现柔性热管的大热量、远距离传输。远距离传输。远距离传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散热器
,特别涉及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
技术介绍
[0002]热管是一种新型的高效传热元件,它通过在全封闭真空管内工质的蒸发与冷凝来传递热量。热管一般划分为三个部分: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热源与热管的蒸发段接触后,工质受热蒸发成蒸汽,蒸汽经压差驱动进入与冷源接触的冷凝段凝结成液体,液体工质通过管内吸液芯的毛细力回流至蒸发段,形成工作循环。热管具有导热性高、等温性能优良、热流密度可变等优点。
[0003]当热源与冷源的空间位置存在复杂的空间几何关系,或相对空间位置不固定时,传统热管的应用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时,柔性热管便应运而生。
[0004]柔性热管可以解决复杂布局与动态连接问题。
[0005]传统柔性热管将热管的绝热段做成波纹管或高分子聚合物管的形式,用层叠金属丝网或金属毡做成的柔性多孔材料将冷凝段的液态工质传递至蒸发段,波纹管中的空间则用于将蒸发段的汽态工质传递至冷凝段。然而,柔性热管仍存在一些问题。
[0006]例如,申请号为202220273605.8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柔性热管,该柔性热管的蒸发段、柔性管段和冷凝段内均设置有毛细结构,蒸发段和冷凝段内的毛细结构设置成结半圆环状或圆环状,柔性管段内的毛细结构设置成螺旋片状。但由于柔性连接部分存在较大的流动阻力损失,因此该柔性热管无法实现大热量与远距离热量传递,应用场景十分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现有柔性热管无法实现大热量与远距离热量传递,应用场景受限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中披露了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施的:
[0008]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绝热段的两端分别连接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绝热段包括同心管结构;
[0009]所述同心管结构包括液管路和波纹管;
[0010]液管路和波纹管同心,波纹管的内径大于液管路的外径;
[0011]或,
[0012]所述绝热段包括双管结构;
[0013]所述双管结构包括液管路和汽管路;
[0014]所述液管路贯穿所述双管结构并连通所述蒸发段和所述冷凝段;
[0015]所述汽管路贯穿所述双管结构并连通所述蒸发段和所述冷凝段;
[0016]所述液管路与所述汽管路相互独立。
[0017]优选地,所述蒸发段包括第一毛细结构、第一管壳、第一端盖、第一鞍座、第一接头和第一刺刀管;
[0018]第一毛细结构包括第一蒸汽槽道和第一液体干道;所述第一液体干道贯通所述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一蒸汽槽道设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外表面;
[0019]第一毛细结构的外径与第一管壳的内径过盈装配,第一端盖和第一接头分别安装在第一管壳的两侧,所述第一端盖安装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的一侧并封闭第一液体干道的一端;所述第一接头安装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另一侧,第一刺刀管安装于第一液体干道内,第一刺刀管连接液管路的一端;
[0020]所述冷凝段包括第二毛细结构、第二管壳、第二端盖、第二鞍座、第二接头和第二刺刀管;
[0021]第二毛细结构包括第二蒸汽槽道和第二液体干道;所述第二液体干道贯通所述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二蒸汽槽道设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外表面;
[0022]第二毛细结构的外径与第二管壳的内径过盈装配,第二端盖和第二接头分别安装在第二管壳的两侧,所述第二端盖安装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一侧并封闭第二液体干道的一端;所述第二接头安装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另一侧,第二刺刀管安装于第二液体干道内并连接液管路的另一端;
[0023]优选地,所述绝热段包括同心管结构时:
[0024]所述第一接头包括第一蒸汽通道、第一管壳限位槽、第一绝热段限位槽、第一液接口和第一汽接口;
[0025]第一管壳安装于第一管壳限位槽,第一蒸汽通道与第一汽接口垂直连通,第一蒸汽通道连通第一蒸汽槽道,波纹管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绝热段限位槽;
[0026]所述第二接头包括第二蒸汽通道、第二管壳限位槽、第二绝热段限位槽、第二液接口和第二汽接口;
[0027]第二管壳安装于第二管壳限位槽,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汽接口垂直连通,第二蒸汽通道连通第二蒸汽槽道,波纹管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绝热段限位槽。
[0028]优选地,当绝热段包括双管结构时:
[0029]第一接头包括第一蒸汽通道、第一管壳限位槽、第一绝热段限位槽、第一液接口和第一汽接口;
[0030]第一液接口设置于第一接头中心,第一汽接口设置于第一液接口的上方,第一蒸汽通道垂直并连通第一汽接口,汽管路的一端固定于第一绝热段限位槽;
[0031]第二接头包括第二蒸汽通道、第二管壳限位槽、第二绝热段限位槽、第二液接口和第二汽接口;
[0032]第二液接口设置于第二接头中心,第二汽接口设置于第二液接口的上方,第二蒸汽通道垂直并连通第二汽接口,汽管路的另一端固定于第二绝热段限位槽。
[0033]优选地,所述第一鞍座包括第一管壳安装口、第一安装脚和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一管壳插入第一管壳安装口并焊接,所述第一安装脚位于第一鞍座侧边,第一接触面位于第一鞍座底部;
[0034]所述第二鞍座包括第二管壳安装口、第二安装脚和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二管壳插入第二管壳安装口并焊接,所述第二安装脚位于第二鞍座侧边,第二接触面位于第二鞍座底部。
[0035]优选地,所述蒸发段与所述冷凝段结构相同。
[0036]本专利技术的柔性热管仅在蒸发段与冷凝段设置小孔径与高渗透率的毛细结构,具有较强的传输能力且流动阻力损失小;绝热段内只设置传输管路,流动阻力小,布局灵活方便,从而实现柔性热管的大热量、远距离传输。
附图说明
[00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8]图1为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实施例的前视图;
[0039]图2为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实施例的前视剖视图;
[0040]图3为一种蒸发段实施例的前视剖视图;
[0041]图4为一种第一毛细结构的前视剖视图;
[0042]图5为一种第一接头实施例的前视剖视图;
[0043]图6为一种第一鞍座实施例的侧视图;
[0044]图7为一种绝热段实施例的前视剖视图;
[0045]图8为另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实施例的前视图;
[0046]图9为另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实施例的前视剖视图;
[0047]图10为另一种蒸发段实施例的前视剖视图;
[0048]图11为另一种第一接头实施例的侧视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包括蒸发段、绝热段和冷凝段;所述绝热段的两端分别连接蒸发段和冷凝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段包括同心管结构;所述同心管结构包括液管路和波纹管;液管路和波纹管同心,波纹管的内径大于液管路的外径;或,所述绝热段包括双管结构;所述双管结构包括液管路和汽管路;所述液管路贯穿所述双管结构并连通所述蒸发段和所述冷凝段;所述汽管路贯穿所述双管结构并连通所述蒸发段和所述冷凝段;所述液管路与所述汽管路相互独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段包括第一毛细结构、第一管壳、第一端盖、第一鞍座、第一接头和第一刺刀管;第一毛细结构包括第一蒸汽槽道和第一液体干道;所述第一液体干道贯通所述第一毛细结构;所述第一蒸汽槽道设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外表面;第一毛细结构的外径与第一管壳的内径过盈装配,第一端盖和第一接头分别安装在第一管壳的两侧,所述第一端盖安装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的一侧并封闭第一液体干道的一端;所述第一接头安装于所述第一毛细结构另一侧,第一刺刀管安装于第一液体干道内,第一刺刀管连接液管路的一端;所述冷凝段包括第二毛细结构、第二管壳、第二端盖、第二鞍座、第二接头和第二刺刀管;第二毛细结构包括第二蒸汽槽道和第二液体干道;所述第二液体干道贯通所述第二毛细结构;所述第二蒸汽槽道设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外表面;第二毛细结构的外径与第二管壳的内径过盈装配,第二端盖和第二接头分别安装在第二管壳的两侧,所述第二端盖安装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的一侧并封闭第二液体干道的一端;所述第二接头安装于所述第二毛细结构另一侧,第二刺刀管安装于第二液体干道内并连接液管路的另一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远距离传输大热量的柔性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热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龙,赵洁莲,牛雷,赵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格熵航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