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和挂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5661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和挂篮,包括:后下弦架,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形成于所述后下弦架的第一端和其第二端之间的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后下弦架的长度方向设置;行走伸缩梁,滑动设于所述空腔,且其一端显露于所述后下弦架的第一端;第一锚固杆,活动穿设于所述后下弦架的第一端;第二锚固杆,可分离的设于所述后下弦架的第一端,以使所述第二锚固杆具有穿设于所述后下弦架的第一端的第一固定状态,以及穿设于所述行走伸缩梁的第二固定状态;第三锚固杆,活动穿设于所述行走伸缩梁;其中,所述第一锚固杆、所述第二锚固杆和所述第三锚固杆依次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后锚固结构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和挂篮


[0001]本技术涉及挂篮
,尤其涉及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和挂篮。

技术介绍

[0002]在各类大跨径桥梁施工中,悬臂梁挂篮施工以其技术成熟、节约成本、不受跨度限制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挂篮系统主要由主梁承重系统、吊杆系统、底模平台系统、侧模及加固系统、内外行走系统和后锚固系统等组成。根据工程实践,现有挂篮锚固系统主要通过锚杆和导轨反扣轮实现,即挂篮行走前,在桥面上每片挂篮下间隔铺设前节轨道垫梁,然后上面铺设两条轨道(采用横梁连接成整体),并通过桥面预埋精轧钢锚固轨道,松开挂篮后锚开始挂篮行走。但是以上锚固系统导致人工控制操作不方便,同时挂篮在轨道上水平行走时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和挂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传统后锚固结构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包括:
[0005]后下弦梁,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形成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和其第二端之间的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后下弦梁的长度方向设置;
[0006]行走伸缩梁,滑动设于所述空腔,且其一端显露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
[0007]第一锚固杆,活动穿设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
[0008]第二锚固杆,可分离的设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以使所述第二锚固杆具有穿设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的第一固定状态,以及穿设于所述行走伸缩梁的第二固定状态;
[0009]第三锚固杆,活动穿设于所述行走伸缩梁;
[0010]其中,所述第一锚固杆、所述第二锚固杆和所述第三锚固杆依次设置。
[0011]进一步,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后锚压梁,所述第一后锚压梁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相抵接,且设有供所述第一锚固杆螺纹旋入其内的第一螺纹孔。
[0012]进一步,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锚固杆和所述第一后锚压梁向不同方向延伸,且呈相互垂直设置。
[0013]进一步,所述后锚固结构还包括第二后锚压梁,所述第二后锚压梁与所述第二锚固杆相连接,以在所述第一固定状态下使所述第二后锚压梁抵接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或在所述第二固定状态下抵接于所述行走伸缩梁。
[0014]进一步,所述第二后锚压梁设有与所述第二锚固杆相适配的第二螺纹孔。
[0015]进一步,所述行走伸缩梁设有一体的第三后锚压梁,所述第三后锚压梁与所述第三锚固杆相连接,且与所述行走伸缩梁相垂直。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三后锚压梁设有与所述第三锚固杆相适配的第三螺纹孔。
[001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挂篮,包括上述所述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
[0018]进一步,所述挂篮还包括前上弦梁、前斜弦梁和后斜弦梁,所述前上弦梁、所述前斜弦梁、所述后下弦梁,以及所述后斜弦梁首尾依次连接,以形成菱形的主桁架,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靠近所述后斜弦梁设置。
[0019]进一步,所述主桁架设有中竖弦梁,用于连接所述前上弦梁与所述后斜弦梁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前斜弦梁与所述后下弦梁的连接处。
[0020]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后下弦梁与行走伸缩架滑动配合,且行走伸缩架的一端伸出后下弦梁的第一端,当后下弦梁的第二端连接于行走系统,即可使后下弦梁与行走伸缩架相对滑动;再者,第一锚固杆活动穿设于后下弦梁的第一端,第二锚固杆可分离的设于后下弦梁的第一端,以及第三锚固杆活动穿设于行走伸缩架,当三个锚固杆均插入桥面内时,即可起到锚固作用,以提高本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当后下弦梁配合行走系统行走时,首先卸掉第一锚固杆,以及释放第二锚固杆的锚固力,仅保留第三锚固杆使其保持压力起到主要固定作用,然后后下弦梁在行走系统的驱动下向前行走一段距离后将第二锚固杆穿设于行走伸缩梁,并保持后下弦梁继续行走直至达到预设位置后将第一锚固杆穿设于后下弦梁的第一端,并将第二锚固杆移动至穿设于后下弦梁的第一端,最后卸掉第三锚固杆并使部分行走伸缩梁缩回至空腔内后再次将第三锚固杆穿设于行走伸缩梁凸显部分;在此过程中至少一锚固杆能够起到固定的作用,从而提高本结构在行走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降低其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吊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主桁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后锚固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标号说明:
[0025]1、前上弦梁;2、前斜弦梁;3、后下弦梁;4、后斜弦梁;5、中竖弦梁;6、行走伸缩梁;7、第一锚固杆;8、第二锚固杆;9、第三锚固杆;10、第一后锚压梁;11、第二后锚压梁;12、第三后锚压梁。
[0026]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8]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包括:
[0029]后下弦梁3,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形成于所述后下弦梁3的第一端和其第二端之间的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后下弦梁3的长度方向设置;
[0030]行走伸缩梁6,滑动设于所述空腔,且其一端显露于所述后下弦梁3的第一端;
[0031]第一锚固杆7,活动穿设于所述后下弦梁3的第一端;
[0032]第二锚固杆8,可分离的设于所述后下弦梁3的第一端,以使所述第二锚固杆8具有
穿设于所述后下弦梁3的第一端的第一固定状态,以及穿设于所述行走伸缩梁6的第二固定状态;
[0033]第三锚固杆9,活动穿设于所述行走伸缩梁6;
[0034]其中,所述第一锚固杆7、所述第二锚固杆8和所述第三锚固杆9依次设置。
[0035]本实施例中,如图1

图3所示,为了提高本结构在行走过程中的整体稳定性,后下弦梁3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空腔,其中,第二端和第一端依次沿后下弦梁3的行走方向设置;行走伸缩梁6滑动设于上述空腔,且其一端显露于后下弦梁3的第一端,如此,当行走系统(未图示)驱动后下弦梁3向前行走时,后下弦梁3与行走伸缩梁6之间会产生相对滑动,以使改变行走伸缩梁6的伸长量;具体的,在后下弦梁3的第一端活动穿设有第一锚固杆7、第二锚固杆8,以及在行走伸缩梁6上活动穿设有第三锚固杆9,该第一锚固杆7、第二锚固杆8和第三锚固杆9沿后下弦梁3的行走方向依次设置,且第二锚固杆8可分离的设于后下弦梁3的第一端。
[0036]当三根锚固杆均插入桥面内时,能够对后下弦梁3和行走伸缩梁6起到锚固作用,如图1所示,此时三根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下弦梁,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形成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和其第二端之间的空腔,所述空腔沿所述后下弦梁的长度方向设置;行走伸缩梁,滑动设于所述空腔,且其一端显露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第一锚固杆,活动穿设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第二锚固杆,可分离的设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以使所述第二锚固杆具有穿设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的第一固定状态,以及穿设于所述行走伸缩梁的第二固定状态;第三锚固杆,活动穿设于所述行走伸缩梁;其中,所述第一锚固杆、所述第二锚固杆和所述第三锚固杆依次设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设有第一后锚压梁,所述第一后锚压梁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相抵接,且设有供所述第一锚固杆螺纹旋入其内的第一螺纹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下弦梁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锚固杆和所述第一后锚压梁向不同方向延伸,且呈相互垂直设置。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主桁架的后锚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锚固结构还包括第二后锚压梁,所述第二后锚压梁与所述第二锚固杆相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红卫叶勇方佳戴培义卢斌廖颖华李尔来赵海麟于凯罗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