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包括诱捕筒、设置在所述诱捕筒上端的端盖以及设置在所述诱捕筒侧壁上的通孔,还包括遮挡圈,所述遮挡圈由上往下间隔分布在所述诱捕筒的外侧,所述诱捕筒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卡接槽,所述遮挡圈卡接于对应的卡接槽内,且所述遮挡圈与所述诱捕筒的侧壁之间形成开口朝下的白蚁通过槽,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白蚁通过槽与诱捕筒内部且在径向被所述遮挡圈遮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通孔外侧设置遮挡圈,有效地防止杂物进入诱捕筒内或堵塞通孔,提高白蚁诱捕率;诱捕筒与遮挡圈采用分体式结构,便于注塑成型加工和后期维修。成型加工和后期维修。成型加工和后期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白蚁诱捕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白蚁是一种具有极大危害的害虫,对农作物、树木、房屋建筑、江河堤坝等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白蚁个体小易隐蔽活动,在利用液剂和粉剂的防治方法上不能根治白蚁的危害,同时还药液对环境污染较大。现阶段常用诱捕设备来捕捉白蚁,然后进行灭杀。
[0003]传统的白蚁诱捕设备一般都是一体成型设置,在顶部设置有封盖。例如公开号为CN214015621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白蚁诱捕监测装置,其主体由四组侧板组成,侧板上设置有多组开槽,开槽上设置有开口朝下且外扩的窗盖,以解决阻挡杂物进入到监测装置的问题,但该窗盖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开槽的槽口大小,影响诱捕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在不影响通孔大小的情况下能够避免通孔被堵塞。
[0005]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包括诱捕筒、设置在所述诱捕筒上端的端盖以及设置在所述诱捕筒侧壁上的通孔,还包括遮挡圈,所述遮挡圈由上往下间隔分布在所述诱捕筒的外侧,所述诱捕筒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卡接槽,所述遮挡圈卡接于对应的卡接槽内,且所述遮挡圈与所述诱捕筒的侧壁之间形成开口朝下的白蚁通过槽,所述通孔连通于所述白蚁通过槽与诱捕筒内部且在径向被所述遮挡圈遮挡。
[0006]作为优选,所述遮挡圈包括呈径向延伸的外延环板和呈向下延伸的下延环板,所述外延环板与下延环板呈L形连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遮挡圈还包括呈径向凸设于所述外延环板的内环上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呈圆周均匀分布,所述诱捕筒的外壁上设置有引导所述卡接部进入卡接槽的引导槽,所述引导槽由所述诱捕筒的下端向上延伸至卡接槽内。
[0008]作为优选,所述卡接部的厚度由周向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大。
[0009]作为优选,所述通孔为沿周向延伸的长孔。
[0010]作为优选,所述诱捕筒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
[0011]作为优选,所述诱捕筒内设置有镂空的置物板,所述置物板设置在所述排水孔的上方。
[0012]作为优选,所述置物板的外边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诱捕筒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于卡槽内的卡板。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在通孔外侧设置遮挡圈,有效地防止杂物进入诱捕筒内或堵塞通孔,提高白蚁诱捕率;
[0015]2、诱捕筒与遮挡圈采用分体式结构,便于注塑成型加工和后期维修。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分解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剖视图;
[0019]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中置物板的安装示意图;
[0021]图中:1
‑
诱捕筒,101
‑
通孔,102
‑
卡接槽,103
‑
引导槽,104
‑
排水孔,105
‑
卡板,2
‑
端盖,3
‑
遮挡圈,301
‑
外延环板,302
‑
下延环板,303
‑
卡接部,4
‑
白蚁通过槽,5
‑
置物板,501
‑
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3]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24]实施例1:
[0025]如图1
‑
4所示,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包括诱捕筒1、设置在诱捕筒1上端的端盖2以及设置在诱捕筒1侧壁上的通孔101,端盖2通过螺纹螺接在诱捕筒1上端。通孔101为沿周向延伸的长孔,呈圆周分布在诱捕筒1,并且呈上下分布有多层。
[0026]诱捕装置还包括遮挡圈3,遮挡圈3由上往下间隔分布在诱捕筒1的外侧,诱捕筒1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卡接槽102,遮挡圈3卡接于对应的卡接槽102内。
[0027]遮挡圈3包括呈径向延伸的外延环板301和呈向下延伸的下延环板302,外延环板301与下延环板302呈L形连接。遮挡圈3与所述诱捕筒1的侧壁之间形成开口朝下的白蚁通过槽4,通孔101连通于白蚁通过槽4与诱捕筒1内部且在径向被遮挡圈3遮挡。
[0028]遮挡圈3还包括呈径向凸设于外延环板301的内环上的卡接部303,卡接部303呈圆周均匀分布,诱捕筒1的外壁上设置有引导卡接部303进入卡接槽102的引导槽103,引导槽103由诱捕筒1的下端向上延伸至卡接槽102内。
[0029]在安装时,遮挡圈3由诱捕筒1的下端套入,同时卡接部303卡入引导槽103内,并沿着引导槽103向上移动至对应的卡接槽102,然后遮挡圈3转动一定的角度使卡接部303卡入卡接槽102内。
[0030]卡接部303的厚度由周向两端向中间逐渐增大,便于卡接部303顺利卡入卡接槽102内。
[0031]诱捕筒1的底部设置有排水孔104。
[0032]实施例2:
[0033]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诱捕筒1内设置有镂空的置物板5,置物板5设置在排水孔104的上方。置物板5的外边沿上设置有卡槽501,诱捕筒1的内壁上设置有卡接于卡槽501内的卡板105,在安装时置物板5由上往下放入诱捕筒1内,并将卡槽501与卡板
105卡接,完成置物板5的安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包括诱捕筒(1)、设置在所述诱捕筒(1)上端的端盖(2)以及设置在所述诱捕筒(1)侧壁上的通孔(10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挡圈(3),所述遮挡圈(3)由上往下间隔分布在所述诱捕筒(1)的外侧,所述诱捕筒(1)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的卡接槽(102),所述遮挡圈(3)卡接于对应的卡接槽(102)内,且所述遮挡圈(3)与所述诱捕筒(1)的侧壁之间形成开口朝下的白蚁通过槽(4),所述通孔(101)连通于所述白蚁通过槽(4)与诱捕筒(1)内部且在径向被所述遮挡圈(3)遮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圈(3)包括呈径向延伸的外延环板(301)和呈向下延伸的下延环板(302),所述外延环板(301)与下延环板(302)呈L形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埋地式白蚁诱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圈(3)还包括呈径向凸设于所述外延环板(301)的内环上的卡接部(303),所述卡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浩,刘志红,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亿洁白蚁防治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