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及制冷设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压缩机润滑油系统设置有两条不同的管路,油泵正常工作时,外部润滑油可以通过第二管路对转动部件进行润滑,同时通过第一管路对储油腔进行充注润滑油直至完全充满,当油泵故障或者油泵断电时,预先存储在储油腔中的润滑油通过应急油路对转动部件润滑,本申请中油泵正常工作润滑油路和应急状态时润滑油路相对独立,可以实现储油腔上均压孔尺寸的设置灵活性更高,既能保证油泵正常工作供油压力,又能保证储油腔内部各腔室均充注满润滑油,且油泵故障时供油压力和流量可控。控。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及制冷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涉及一种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及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在机组正常运转时,如油泵发生停电或损坏故障,此时电机虽接收停机指令,但由于惯性,仍有残留运转。相应的轴承、齿轮仍需要一定的供油量来维持残留运转,以防止转动部件缺油高温损毁。尤其在转动部件需油量较大时,更需要保证供油速度,且需要维持油箱内的压力,保证润滑油尽快输送到需润滑的转动部件。
[0003]当前通常采用在润滑供油系统增加一个外置高位应急油箱,能利用自身的重力继续给系统供油保证润滑冷却,防止轴承等转动部件摩擦损坏;或者采用接入不间断电源,保证油泵持续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润滑可靠且能够保障压缩机正常工作的压缩机供油系统及制冷设备。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包括压缩机、油箱和油泵,所述压缩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储油腔和工作腔,所述压缩机的转动部件安装于所述工作腔,所述储油腔位于所述工作腔的顶部,所述壳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储油腔,所述第二进油口能够连通所述壳体内部的至少一个转动部件;所述储油腔的底壁还设置有出油口,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转动部件之间的应急管路,所述应急管路设置有控制阀;
[0006]所述油泵的工作出口能够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第二进油口;
[0007]当所述油泵正常工作时,所述油泵的工作出口同时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第二进油口,所述控制阀处于断开所述应急管路的状态;
[0008]当所述油泵故障或急停时,所述控制阀连通所述应急管路。
[0009]本技术中压缩机润滑油系统设置有两条不同的管路,油泵正常工作时,外部润滑油可以直接通过第二管路对转动部件进行润滑,并且将润滑油通过第一管路充注到储油腔内部,此时因连通储油腔出油口的应急管路上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处于断开状态,储油腔内部的润滑油不会通过应急管路对转动部件润滑;当油泵故障或者油泵断电(急停)时,控制阀连通应急管路,预先存储在储油腔中的润滑油通过应急油路对转动部件润滑,这样,储油腔上的均压孔设计更加灵活,既不影响油泵正常工作时的供油,能够保证各转动部件正常工作供油量需求,又能保证储油腔各腔室注满润滑油,并且在应急工作时,储油腔中的供油压力和流量可控。
[0010]可选的,所述应急管路位于所述壳体外部,并且连接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第二进油口之间。
[0011]可选的,所述第二进油口的数量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一个所述转动部件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进油口,所述储油腔包括相对独立的N个腔室,每一所述腔室的底部均设置有所述出油口,一个所述出油口通过所述应急管路连通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进油口;并且相邻所述腔室通过流通孔连通,所述流通孔靠近所述腔室的顶部,所述第一进油口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腔室的侧壁。
[0012]可选的,所述储油腔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侧壁还设置有均压孔,所述均压孔直接连通所述工作腔或者所述均压孔连接有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工作腔中至少一者所述转动部件,并且所述均压孔高于所述流通孔。
[0013]可选的,至少一个所述转动部件包括固定于所述工作腔的支座,所述支座和所述工作腔内壁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第二进油口能够通过所述壳体、所述加强筋和所述支座三者内部设置的通道连通所述转动部件。
[0014]可选的,还包括位于所述壳体内部的油箱盖板,所述储油腔的周壁包括随所述壳体一体成型的主腔体壁,所述主腔体壁其中一端为开口,另一端为封闭结构,所述油箱盖板盖合于所述主腔体壁,所述油箱盖板沿径向设置,所述均压孔设置于所述油箱盖板。
[0015]可选的,所述控制阀包括单向阀或者止逆阀。
[0016]可选的,所述工作出口还通过第三管路连通所述油箱,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0017]可选的,所述工作出口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主管路上还设置有换热器,用于降低所述流过主管路的油液温度。
[0018]另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润滑油系统。
[0019]本技术中的制冷设备包括压缩机润滑油系统,故也具有压缩机润滑油系统的上述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润滑油的流动方向;
[0021]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示意图;其中虚线箭头表示气流方向,实线箭头表示润滑油流动方向;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局部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所示压缩机的正视图;
[0024]图5为图3所示压缩机另一方向的示意图。
[0025]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0026]1壳体;11工作腔;111第一进油口;112气体出口;113出油口;114轴承一的第二进油口;115轴承二的第二进油口;116轴承三的第二进油口;117齿轮的第二进油口;12储油腔;12a均压孔;121第一腔室;122第二腔室;124第一应急管路;125第二应急管路;1231流通孔;13管路;14齿轮;15第三轴承;16第二轴承;17第一轴承;18加强筋;151轴承座;
[0027]2油泵;
[0028]3油箱;
[0029]4主管路;41第三管路;42第一管路;43第二管路;
[0030]5换热器;
[0031]6控制阀;
[0032]7流量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33]如
技术介绍
所述当前利用位于压缩机外部的高位油箱对压缩机内部的转动部件进行应急润滑,需要增加高位油箱或者机械储能装置,结构繁琐。
[0034]当前也有采用在压缩机内部设置应急油箱的方式,正常工作时,油泵先泵送油液至应急油箱,然后油液经应急油箱的出口流动至压缩机内部的各需润滑转动部件,通常应急邮箱和压缩机的工作腔之间设置有均压孔,当前均压孔的设置局限性比较大,主要需要考虑一下方面:
[0035]1、均压孔不能设置过大,过大则正常时供油油压(供油压力等于工作腔压力)则无法保证油泵正常工作时的供油压力及流量,此时就相当于重力供油。均压孔设置过小则应急时油量则无法保证。
[0036]2、设置均压孔的储油腔的腔室,如果出油量大(就是通过均压孔侧的腔室然后直接供油流量大),将导致此腔室供油压力无法保证同时不能注满油。
[0037]3、应急油箱影响油泵正常工作的供油,造成正常供油时,各转动部件供油量达不到的设计供油量。
[0038]如何解决上述至少一者技术问题,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00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油箱和油泵,所述压缩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储油腔和工作腔,所述压缩机的转动部件安装于所述工作腔,所述储油腔位于所述工作腔的顶部,所述壳体的外壁设置有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所述第一进油口连通所述储油腔,所述第二进油口能够连通所述壳体内部的至少一个转动部件;所述储油腔的底壁还设置有出油口,所述压缩机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转动部件之间的应急管路,所述应急管路设置有控制阀;所述油泵的工作出口能够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第二进油口;当所述油泵正常工作时,所述油泵的工作出口同时连通所述第一进油口和所述第二进油口,所述控制阀处于断开所述应急管路的状态;当所述油泵故障或急停时,所述控制阀连通所述应急管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管路位于所述壳体外部,并且连接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第二进油口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油口的数量包括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一个所述转动部件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进油口,所述储油腔包括相对独立的N个腔室,每一所述腔室的底部均设置有所述出油口,一个所述出油口通过所述应急管路连通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进油口;并且相邻所述腔室通过流通孔连通,所述流通孔靠近所述腔室的顶部,所述第一进油口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腔室的侧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润滑油系统,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柏靖,宋志光,柳杉,史佩琦,李景富,山田宏幸,
申请(专利权)人:荏原冷热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