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3399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面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组织和吸湿衬垫纱,地组织包括地纱和面纱,地组织上设有添纱线圈和非添纱线圈,吸湿衬垫纱在地组织的线圈背面间隔交替形成不封闭悬弧和浮长线。在地组织上形成添纱线圈和非添纱线圈,其中在非添纱线圈处,添纱纱线以浮线的形式存在,又因为由于地纱的纱线比面纱细,因此在非添纱线圈织物形成网孔,排汗透气效果好,吸湿衬垫纱的表面设有沟槽,透气和排汗性好,吸湿衬垫纱的浮长线在面料反面,能够快速吸收人体的汗水并将其引导至面料正面,进而提高面料整体的导气、排汗的速度,快干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增加了凉感。增加了凉感。增加了凉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面料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

技术介绍

[0002]针织布料是一种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一般具有较好的弹性、面料手感柔和、舒适保暖,是常用的面料类型之一,从纱线材料来看,纯棉是最适宜的T恤面料,其中又以精梳棉、丝光棉、莱卡棉为佳。其中珠地布,是针织布料组织的一种,配料可以是全棉、混纺棉,传统的针织布料透气性不好,为了提升弹力棉针织珠地面料的透气性,如公开号:CN218020551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针织珠地面料,包括面料基层、设置于所述面料基层下表面的抗菌除螨消臭防味层,所述面料基层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用于使得所述面料基层具备抗皱性能的棉涤面料层、用于使得所述面料基层具备透湿性能的珠地布层、用于使得所述面料基层具备吸湿功能的棉层,该面料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使其具备吸湿功能,面料的生产工艺复杂,且面料较厚,不适合T恤、运动服等轻薄服装的需求,此外,现有的针织珠地面料在吸湿后,面料容易黏贴、皱缩、透气性降低,快干性也不好差,人剧烈运动后,如果没及时更换衣服,很容易着凉感冒;并且穿着时间长了,容易变形,有鉴于此,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组织和吸湿衬垫纱,所述地组织包括地纱和面纱,所述地组织上设有添纱线圈和非添纱线圈,所述添纱线圈由地纱和面纱组成,所述非添纱线圈由面纱构成,面纱位于面料的正面,地纱位于面料的反面,所述吸湿衬垫纱在地组织的线圈背面间隔交替形成不封闭悬弧和浮长线,所述地组织的线圈与不封闭悬弧的交接处形成沉降弧,在不封闭悬弧和沉降弧的交接处,所述吸湿衬垫纱夹在沉降弧的地纱和面纱之间。
[0005]优选的,所述地组织为平针组织,由连续的线圈向同一个方向串套而成。
[0006]优选的,所述非添纱线圈处的地纱在面纱背后形成反面浮线。
[0007]优选的,所述吸湿衬垫纱的纤维截面上设有多个沟槽。
[0008]优选的,所述面纱的纤维截面上设有多个沟槽。
[0009]优选的,所述地纱的截面为圆形。
[0010]优选的,所述不封闭悬弧和浮长线的比例为1:1或1:2。
[0011]优选的,所述地纱的直径为面纱的1/2

3/4。
[0012]优选的,所述吸湿衬垫纱的直径为面纱的1/2

3/4。
[0013]优选的,所述添纱线圈和非添纱线圈交替间隔布置,添纱线圈和非添纱线圈的数量比为1:3。
[0014]由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提供的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地组织上形成添纱线圈和非添纱线圈,其中在非添纱线圈处,添纱纱线以浮线的形式存在,又因为由于地纱的纱线比面纱细,因此在非添纱线圈织物形成网孔,排汗透气效果好,吸湿衬垫纱的表面设有沟槽,透气和排汗性好,吸湿衬垫纱的浮长线在面料反面,能够快速吸收人体的汗水并将其引导至面料正面,进而提高面料整体的导气、排汗的速度,快干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增加了凉感;尼龙材质具有天然的凉感,用其织造成的服装面料,穿着非常凉爽,剧烈运动后,汗水湿透的衣服易干,不易感冒。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的组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7]如图1所示为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的背面组织结构图,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包括地组织和吸湿衬垫纱3,地组织包括地纱1和面纱2,地组织上设有添纱线圈4和非添纱线圈5,添纱线圈4由地纱1和面纱2组成,非添纱线圈5由面纱2构成,面纱2位于面料的正面,地纱1位于面料的反面,吸湿衬垫纱3在地组织的线圈背面间隔交替形成不封闭悬弧6和浮长线7,地组织的线圈与不封闭悬弧6的交接处形成沉降弧8,在不封闭悬弧6和沉降弧8的交接处,吸湿衬垫纱3夹在沉降弧8的地纱1和面纱2之间。
[0018]面料中地组织为平针组织,由连续的线圈向同一个方向串套而成。非添纱线圈5处的地纱1在面纱2背后形成反面浮线9。反面浮线9和吸湿衬垫纱3共同构成面料背面的支撑,凸出于面料背面,使得面料在吸湿后不易黏在皮肤上。
[0019]吸湿衬垫纱3的原料纤维截面上设有多个沟槽。沟槽使得吸湿衬垫纱3有良好的吸水和排汗性能,夹在沉降弧8的地纱1和面纱2之间,提高吸湿衬垫纱3的强度。
[0020]面纱2的原料纤维截面上同样设有多个沟槽。面纱2的纤维表面的沟槽可以提高面纱2的导湿速率。人体的汗水或汗蒸汽容易被吸湿衬垫纱3所吸收并传导至面纱2,同时面纱2和地纱1上设有网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
[0021]地纱1的截面为圆形。由于地纱1的直径较小,因此选用圆形截面的尼龙纤维,以提高地纱1的强度。
[0022]不封闭悬弧6和浮长线7的比例为1:1或1:2。地纱1的直径为面纱2的1/2

3/4。吸湿衬垫纱3的直径为面纱2的1/2

3/4。
[0023]线圈沿着同一方向排布,添纱线圈4和非添纱线圈5交替间隔布置,添纱线圈4和非添纱线圈5的数量比为1:3,添纱线圈4由地纱1和面纱2组成,非添纱线圈5由面纱2构成,图中所述纱线1为地纱,以白色线示意,纱线2为面纱,以黑色填充线示意,纱线为吸湿衬垫纱3,以斜线填充线示意,组织图中,添纱线圈4上的地纱1和面纱2重叠,非添纱线圈5只有面纱。
[0024]在地组织上形成添纱线圈4和非添纱线圈5,其中在非添纱线圈5处,添纱纱线以浮线的形式存在,又因为由于地纱1的纱线比面纱2细,因此在非添纱线圈5织物形成网孔,排
汗透气效果好,吸湿衬垫纱3的表面设有沟槽,透气和排汗性好,吸湿衬垫纱3的浮长线7在面料反面,能够快速吸收人体的汗水并将其引导至面料正面,进而提高面料整体的导气、排汗的速度,快干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增加了凉感;尼龙材质具有天然的凉感,用其织造成的服装面料,穿着非常凉爽,剧烈运动后,汗水湿透的衣服易干,不易感冒。
[0025]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若干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技术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技术保护范围的行为。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地组织和吸湿衬垫纱,所述地组织包括地纱和面纱,所述地组织上设有添纱线圈和非添纱线圈,所述添纱线圈由地纱和面纱组成,所述非添纱线圈由面纱构成,面纱位于面料的正面,地纱位于面料的反面,所述吸湿衬垫纱在地组织的线圈背面间隔交替形成不封闭悬弧和浮长线,所述地组织的线圈与不封闭悬弧的交接处形成沉降弧,在不封闭悬弧和沉降弧的交接处,所述吸湿衬垫纱夹在沉降弧的地纱和面纱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组织为平针组织,由连续的线圈向同一个方向串套而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添纱线圈处的地纱在面纱背后形成反面浮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湿快干透气尼龙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湿衬垫纱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聪辉
申请(专利权)人:石狮经纬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