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足背粉碎性骨折内用融合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3166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足背粉碎性骨折内用融合板,包括一条主干部以及多个离散分部在主干部两侧及端部的固定端,主干部的长度方向沿足外侧向足内侧贴附在足背的各骨块上,主干部的两端及中部离散开设有多个定位孔,在主干部靠近跖骨的一侧依次连接有沿各跖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跖骨固定端、第四跖骨固定端、第三跖骨固定端、第二跖骨固定端、第一跖骨固定端。对于舟骨、楔骨、骰骨的粉碎性骨折,主干部和各固定端将跟骨、舟骨、楔骨、跖骨融合相连,融合板本体造型与骨骼解剖外形更贴合,不需要术中塑形,主干部两侧的若干固定端以跟骨、舟骨、跖骨为支撑,固定主干部上的骰骨、楔骨,使骨骼复位更为准确,愈合更快。愈合更快。愈合更快。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足背粉碎性骨折内用融合板


[0001]本技术涉及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足背粉碎性骨折内用融合板。

技术介绍

[0002]足部骨折是指发生于足部距骨、跟骨、跖骨及趾骨部位的骨折,脚部骨折的原因有很多,一般由于足部骨骼遭遇巨大暴力,发生破坏所致,比如外伤车祸、摔倒、打伤等情况都会引起骨折,还有自身的疾病,比如骨质疏松。
[0003]目前针对足部粉碎性骨折的骨板并不多,只是用其他接骨板补充使用,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骨骼外形进行折弯和修正,但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手术时间、加大了手术风险,折弯后的部分也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引起接骨板变形、断裂、移位等,粉碎性骨折对骨板的固定范围和形状有较高的要求,由于需要进行多骨块融合,微型钢板固定范围有限,贴服度较差,常需多个钢板联合固定,这种固定整体稳定性较差,手术切口较大,软组织剥离多,创伤大,对血管产生刺激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足背粉碎性骨折内用融合板,解决足部粉碎性骨折融合板不服帖、术中需塑形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足背粉碎性骨折内用融合板,包括一条主干部以及多个离散分部在主干部两侧及端部的固定端,所述主干部的长度方向沿足外侧向足内侧贴附在足背的各骨块上,所述主干部的两端及中部离散开设有多个定位孔,多个定位孔依次为与骰骨对应的骰骨定位孔、与外侧楔骨对应的外侧楔骨定位孔、与中间楔骨对应的中间楔骨定位孔、与内侧楔骨对应的内侧楔骨定位孔,通过相应的定位孔将主干部依次贴附在骰骨、外侧楔骨、中间楔骨、内侧楔骨的外表面上,在主干部靠近跖骨的一侧依次连接有沿各跖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跖骨固定端、第四跖骨固定端、第三跖骨固定端、第二跖骨固定端、第一跖骨固定端,所述主干部靠近跟骨的一侧依次连接有跟骨固定端、第二舟骨固定端、第一舟骨固定端,各固定端的自由端分别开设有定位孔。
[000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各固定端从主干部相应位置的各定位孔处开始向外延伸,所述第五跖骨固定端和第四跖骨固定端均从骰骨定位孔处沿不同角度延伸,所述第二舟骨固定端在主干部中部上的外侧楔骨定位孔处向舟骨处延伸。
[000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跟骨固定端的中部还开设有一个与骰骨配合的定位孔。
[000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各定位孔处设置为圆环孔状。
[00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主干部与两侧的各固定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主干部和两侧的固定端沿所固定的骨块解剖外形呈平滑弯曲的板条状。
[00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五跖骨固定端、第四跖骨固定端、第三跖骨固定
端、第二跖骨固定端、第一跖骨固定端的自由端分别延伸至相应跖骨的近端处。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对于舟骨、楔骨、骰骨的粉碎性骨折,将一体成型的融合板设计为一条主干部和主干部两侧离散延伸的若干固定端,主干部和各固定端将跟骨、舟骨、楔骨、跖骨融合相连,融合板造型与骨骼解剖外形更贴合,不需要术中塑形,主干部两侧的若干固定端以跟骨、舟骨、跖骨为支撑,固定主干部上的骰骨、楔骨,使骨骼复位更为准确,愈合更快。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0014]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正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一个方向的轴测图;
[0016]图3为本技术的另一个方向的轴测图;
[0017]图4为图1的左视图;
[0018]图5为本技术使用时的示意图;
[0019]图1~图5中附图标记说明:1、主干部;2、定位孔;101、第五跖骨固定端;102、第四跖骨固定端;103、第三跖骨固定端;104、第二跖骨固定端;105、第一跖骨固定端;106、第一舟骨固定端;107、第二舟骨固定端;108、跟骨固定端;201、骰骨定位孔;202、外侧楔骨定位孔;203、中间楔骨定位孔;204、内侧楔骨定位孔;3、跟骨;4、骰骨;5、跖骨;6、舟骨;7、内侧楔骨;8、中间楔骨;9、外侧楔骨。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
[0021]如图1~图5所示的足背粉碎性骨折内用融合板,包括一条主干部1以及多个离散分部在主干部1两侧及端部的固定端,主干部1的长度方向沿足外侧向足内侧贴附在足背的各骨块上,主干部1的两端及中部离散开设有多个定位孔2,多个定位孔2依次为与骰骨4对应的骰骨定位孔201、与外侧楔骨9对应的外侧楔骨定位孔202、与中间楔骨8对应的中间楔骨定位孔203、与内侧楔骨7对应的内侧楔骨定位孔204,通过相应的定位孔2将主干部1依次贴附在骰骨4、外侧楔骨9、中间楔骨8、内侧楔骨7的外表面上,在主干部1靠近跖骨5的一侧依次连接有沿各跖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跖骨固定端101、第四跖骨固定端102、第三跖骨固定端103、第二跖骨固定端104、第一跖骨固定端105,主干部1靠近跟骨3的一侧依次连接有跟骨固定端108、第二舟骨固定端107、第一舟骨固定端106,各固定端的自由端分别开设有定位孔2,使用时,采用螺钉(图中未示出)穿过各定位孔2与足部各完好的骨块固定连接,使融合板固定贴接在相应的骨块上。
[0022]具体的,各固定端从主干部相应位置的各定位孔2处开始向外延伸,第五跖骨固定端101和第四跖骨固定端102均从骰骨定位孔201处沿不同角度延伸,第二舟骨固定端107在主干部1中部上的外侧楔骨定位孔202处向舟骨6处延伸。一条主干部1作为受力主体将骰骨4、外侧楔骨9、中间楔骨8、内侧楔骨7固定相连,主干部1一侧的五个固定端分别将相应的五个跖骨5相连,主干部1另一侧的三个固定端分别与跟骨3和舟骨6相连,以跟骨、舟骨、跖骨为支撑,固定骰骨、楔骨,使骨骼复位更为准确,愈合更快,适用于舟骨6、楔骨、骰骨4的粉碎
性骨折,实现跟骨3、舟骨6、楔骨、跖骨5的融合。
[0023]本例中,跟骨固定端108的中部还开设有一个与骰骨4配合的定位孔2。各定位孔2处设置为圆环孔状。主干部1和两侧的各固定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主干部1和两侧的固定端沿所固定的骨块解剖外形呈平滑弯曲的板条状。解剖外形的融合板本体与骨骼更贴合,不需要术中塑形。
[0024]还有,第五跖骨固定端101、第四跖骨固定端102、第三跖骨固定端103、第二跖骨固定端104、第一跖骨固定端105的自由端分别延伸至相应跖骨5的近端处。延伸的固定端找到合适的定位点,将各跖骨5固定。
[0025]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
[0026]按照图示1

5,首先将各损伤的骨块复位,将主干部1的骰骨定位孔201与骰骨4远端的顶面配合,外侧楔骨定位孔202与外侧楔骨9的顶面配合,中间楔骨定位孔203与中间楔骨8的顶面配合,内侧楔骨定位孔204与内侧楔骨7的顶面配合,第五跖骨固定端101的定位孔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足背粉碎性骨折内用融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条主干部(1)以及多个离散分部在主干部(1)两侧及端部的固定端,所述主干部(1)的长度方向沿足外侧向足内侧贴附在足背的各骨块上,所述主干部(1)的两端及中部离散开设有多个定位孔(2),多个定位孔(2)依次为与骰骨(4)对应的骰骨定位孔(201)、与外侧楔骨(9)对应的外侧楔骨定位孔(202)、与中间楔骨(8)对应的中间楔骨定位孔(203)、与内侧楔骨(7)对应的内侧楔骨定位孔(204),通过相应的定位孔(2)将主干部(1)依次贴附在骰骨(4)、外侧楔骨(9)、中间楔骨(8)、内侧楔骨(7)的外表面上,在主干部(1)靠近跖骨(5)的一侧依次连接有沿各跖骨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五跖骨固定端(101)、第四跖骨固定端(102)、第三跖骨固定端(103)、第二跖骨固定端(104)、第一跖骨固定端(105),所述主干部(1)靠近跟骨(3)的一侧依次连接有跟骨固定端(108)、第二舟骨固定端(107)、第一舟骨固定端(106),各固定端的自由端分别开设有定位孔(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背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家奇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优贝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