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涉及焦化化工技术领域,解决了剩余氨水中间槽在投用、检修期间容易发生飘罐事故。剩余氨水中间槽包括内槽、外槽、泄油管、外槽泄空管、进液管和满流管,外槽开设有出液口,泄油管穿设于外槽,泄油管一端与内槽的锥形的底部槽壁的锥尖处连通,泄油管另一端外设于外槽,泄油管在流动方向上依次安装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外设于外槽,外槽泄空管安装有第三阀门,外槽泄空管一端与外槽连通,外槽泄空管另一端与泄油管连通且在泄油管的流动方向上该连通处位于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之间。依靠氨水自压进入外槽,减少了额外安装泵的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改善了在注液、泄液时的飘罐事故隐患。罐事故隐患。罐事故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
[0001]本技术涉及焦化化工
,尤其涉及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
技术介绍
[0002]焦化化工槽区氨水系统普遍采用剩余氨水中间槽的形式来沉降、排出氨水里的积油。剩余氨水中间槽若采用隔板式则除油效果较差,难以满足剩余氨水对含油指标的要求;剩余氨水中间槽若采用内外槽形式,在投用、检修期间容易发生飘罐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剩余氨水中间槽在投用、检修期间容易发生飘罐事故的技术问题。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包括内槽、外槽、泄油管、外槽泄空管、进液管和满流管,内槽的底部槽壁呈锥形设置,外槽设于内槽的下方,外槽于顶部与内槽的外缘固定连接,外槽开设有出液口,泄油管穿设于外槽,泄油管一端与内槽的锥形的底部槽壁的锥尖处连通,泄油管另一端外设于外槽,泄油管在流动方向上依次安装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均外设于外槽,泄油管低于出液口,外槽泄空管安装有第三阀门,外槽泄空管一端与外槽连通,外槽泄空管另一端与泄油管连通且在泄油管的流动方向上该连通处位于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之间,外槽泄空管低于出液口,进液管与内槽连通,满流管外设于内槽和外槽,满流管的顶端与内槽连通,满流管的底端与外槽连通。
[00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集中放散联通管和集中放散管道,集中放散联通管分别与内槽、外槽连通,集中放散联通管与外槽的连通处高于出液口,集中放散管道分别与内槽的顶部、满流管的顶部连通,集中放散管道还与集中放散联通管连通。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挡板,挡板内设于外槽,满流管与外槽的连通处朝向挡板设置。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液管包括位于内槽中的两个敞口,一个敞口靠近内槽的锥形底部,另一个敞口靠近内槽的顶部。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液管配置有进液管支撑,进液管支撑焊接于内槽的锥形底部,进液管支撑与进液管固定连接。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内槽支撑,内槽支撑的底端焊接于外槽的底部,内槽支撑的顶端焊接于内槽的锥形底部。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呼吸人孔,呼吸人孔安装于内槽的顶部。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安装于内槽的第一人孔和安装于外槽的第二人孔。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满流管与外槽的连通处和出液口分别位于外槽的相对两侧。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泄油管高于外槽的底部。
[0014]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提供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采用内外槽形式,通过泄油管、外槽泄空管、设置于泄油管的第一阀门与第二阀门和设置于外槽泄空管的第三阀门,在开
始注液时第一阀门和第三阀门打开、第二阀门关闭,于该处形成了连通器,在出液口的出液从下一道工序的设备流出后,将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关闭,持续进液下氨水从内槽经满流管进入外槽,其依靠氨水自压进入外槽,减少了额外安装泵的设备投资和能源消耗;在泄液时打开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整体上,本申请提供的剩余氨水中间槽改善了在注液、泄液时的飘罐事故隐患,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操作模式。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0016]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注:1
‑
内槽,2
‑
外槽,3
‑
满流管,4
‑
挡板,5
‑
进液管,6
‑
泄油管,61
‑
第一阀门,62
‑
第二阀门,7
‑
内槽支撑,8
‑
进液管支撑,9
‑
外槽泄空管,93
‑
第三阀门,10
‑
出液口,11
‑
集中放散联通管,12
‑
集中放散管道,13
‑
呼吸人孔,14
‑
第一人孔,15
‑
第二人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在原先的内外槽形式的剩余氨水中间槽中,其注液采用先注内槽再注外槽,其泄液则先泄外槽再泄内槽,在过程中受液体影响而可能破坏内槽与外槽的连接处,导致存在飘罐事故的隐患。
[0019]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采用内外槽形式,包括内槽1和与内槽1连接的外槽2,外槽2设置于内槽1的下方,内槽1的底部槽壁呈锥形设置,该锥形底部包括位于底端的锥尖和位于高处的锥形最大外径处。
[0020]内槽1与外槽2的连接属于密封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槽2的上缘与内槽1的锥形底部的锥形最大外径处固定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槽1与外槽2的连接具体采用焊接的方式。
[0021]请参照图1,外槽2开设有出液口10,该出液口10导通至下一道工序的设备。可以理解的是,出液口10靠近外槽2的上缘。
[0022]请参照图1,剩余氨水中间槽包括进液管5和满流管3,进液管5与内槽1连通,通过进液管5向剩余氨水中间槽注液;满流管3外设于内槽1和外槽2,满流管3的顶端与内槽1连通,满流管3的底端与外槽2连通。
[0023]请参照图1,剩余氨水中间槽包括泄油管6,泄油管6穿设于外槽2,泄油管6一端与内槽1的锥形的底部槽壁的锥尖处连通,泄油管6另一端外设于外槽2,泄油管6在流动方向上依次安装有第一阀门61和第二阀门62,第一阀门61和第二阀门62均外设于外槽2。可以理解的是,泄油管6低于出液口10,具体为泄油管6靠近外槽2的底部设置。
[0024]请参照图1,剩余氨水中间槽包括外槽泄空管9,外槽泄空管9安装有第三阀门93,外槽泄空管9一端与外槽2连通,外槽泄空管9另一端与泄油管6连通且在泄油管6的流动方向上该连通处位于第一阀门61与第二阀门62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外槽泄空管9也低于出液口10。
[0025]以上的剩余氨水中间槽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注液过程:打开第一
阀门61和第三阀门93、关闭第二阀门62,打开出液口10往下一道工序的阀门,开始通过进液管5往内槽1小流量地进氨水,氨水自流到内槽1的锥形锥尖后通过泄油管6和外槽泄空管9自压到外槽2中;
[0026]随着进液管5中氨水的不停注入,内槽1和外槽2通过泄油管6与外槽泄空管9形成了连通器结构,内槽1和外槽2的液位会同步上升直至内槽1与外槽2的连接处;继续进液,内槽1中液位上升至满流管3的顶端,氨水继而从内槽1流至满流管3,待继续进液至内槽1涨至一定高度时,出液口10的出液从侠义道工序的设备自流出来,此时进出液开始平衡;
[0027]再将第一阀门61和第三阀门93均关闭,氨水从进液管5进入内槽1,其通入到内槽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剩余氨水中间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槽,底部槽壁呈锥形设置;外槽,设于所述内槽的下方,于顶部与所述内槽的外缘固定连接,开设有出液口;泄油管,穿设于所述外槽,一端与所述内槽的锥形的底部槽壁的锥尖处连通,另一端外设于所述外槽,在流动方向上依次安装有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均外设于所述外槽,所述泄油管低于所述出液口;外槽泄空管,安装有第三阀门,一端与所述外槽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泄油管连通且在所述泄油管的流动方向上该连通处位于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所述外槽泄空管低于所述出液口;进液管,与所述内槽连通;和满流管,外设于所述内槽和所述外槽,顶端与所述内槽连通,底端与所述外槽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氨水中间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集中放散联通管和集中放散管道,所述集中放散联通管分别与所述内槽、所述外槽连通,所述集中放散联通管与所述外槽的连通处高于所述出液口,所述集中放散管道分别与所述内槽的顶部、所述满流管的顶部连通,所述集中放散管道还与所述集中放散联通管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剩余氨水中间槽,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内设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冬,郑自发,侯现仓,屈国园,马建超,闫超,张绍军,顾学彬,张鹏飞,霍晓普,王立新,郭振东,陈国超,唐辛亮,隗合华,隗合雷,李培,田广中,邵毅,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首钢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