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速箱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变速箱壳体前端盖,包括有:主体和绕主体周向设置的周壁,主体上呈间隔的设置有第一轴承安装槽、第二轴承安装槽和进油口,周壁上设有通孔,且主体上设有均与通孔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依次与进油口和第一轴承安装槽相连通,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和第二轴承安装槽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前端盖通过在主体上设置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别与第一轴承安装槽和第二轴承安装槽相连通,进而实现对多个轴承进行润滑;同时,第一流道分别与进油口和第二流道相连通,使主体上仅需设置一个进油口即可将变速箱油进入多个流道中,实现多个轴承的润滑,简化端盖结构。化端盖结构。化端盖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箱壳体前端盖
[0001]本技术涉及变速箱
,尤其涉及一种变速箱壳体前端盖。
技术介绍
[0002]变速箱壳体是变速箱的外壳部分,它将变速箱中的齿轮、轴、轴承拨叉等相关零件组装成一个整体,并保持相互之间的正确位置,按照一定的传动关系协调地传递动力,除了内部的这些零件,变速箱壳体中还设置有变速箱油,可以起到降温、润滑的作用,油喷溅到壳体上将热量传到壳体,然后由壳体将热量传到空气中。
[0003]然而现有的轴承通常安装在壳体的端盖中,壳体内的变速箱油难以进入轴承内,轴承润滑效果差,且无法保证同时对多个轴承进行润滑,导致端盖整体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润滑效果好、建构简单的变速箱壳体前端盖。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变速箱壳体前端盖,包括有:
[0006]主体和绕所述主体周向设置的周壁,所述主体上呈间隔的设置有第一轴承安装槽、第二轴承安装槽和进油口,所述周壁上设有通孔,且所述主体上设有均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依次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轴承安装槽相连通。
[0007]进一步地,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呈圆形设置,所述第一流道沿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道呈直线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上还设有第一轴孔,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一侧上,所述主体上绕所述第一轴孔的周向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均设置在所述主体远离所述进油口的一侧上;
[0009]所述第一加强筋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有十一个,且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相连。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上还设有第二轴孔和绕所述第二轴孔周向设置的三个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轴孔的一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向下凹陷形成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设置在所述凹陷部中。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上的中部设有凸柱,所述凸柱上设有第一安装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周壁的顶面上呈均匀的设置有多个第二安装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主体上绕所述凹陷部的周向设有多个第三安装孔。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中,该变速箱壳体前端盖通过在主体上设置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分别与第一轴承安装槽和第二轴承安装槽相连通,进而实现对多个轴承进行润滑;同时,第一流道分别与进油口和第二流道相连通,使主体上仅需设置一个进油口即可将变速箱油进入多个流道中,实现多个轴承的润滑,简化端盖结构;本方案中的前端盖通过压铸成型,通孔的设置以便于用于形成流道的芯体插入。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变速箱壳体前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图1的俯视图;
[0021]图5为图4的A
‑
A剖视图;
[0022]图6为图4的B
‑
B剖视图。
[0023]图中:
[0024]100、主体;110、第一轴承安装槽;120、第二轴承安装槽;130、进油口;140、通孔;141、第一通孔;142、第二通孔;150、第一流道;160、第二流道;171、第一轴孔;172、第二轴孔;173、第一加强筋;174、第二加强筋;175、第三加强筋;180、凹陷部;181、第三安装孔;190、凸柱;191、第一安装孔;200、周壁;210、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6]如图1
‑
图6所示,一种变速箱壳体前端盖,包括有:主体100和绕所述主体100周向设置的周壁200,所述主体100上呈间隔的设置有第一轴承安装槽110、第二轴承安装槽120和进油口130,所述周壁200上设有通孔140,且所述主体100上设有均与所述通孔140相连通的第一流道150和第二流道160,所述第一流道150依次与所述进油口130和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110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160与所述第一流道150和所述第二轴承安装槽120相连通。
[0027]具体地,主体100与周壁200呈一体设置,第一轴承安装槽110和第二轴承安装槽120的设置以供轴承安装,在轴承与变速箱内其他零部件装配后,轴承被封堵在各轴承安装槽中,因此本方案通过在主体100上设置第一流道150和第二流道160,使变速箱油可通过第一流道150和第二流道160分别流入第一轴承安装槽110和第二轴承安装槽120中,以实现多个轴承的润滑,保证轴承转动顺畅;同时,仅需在主体100上开设一个进油口130即可实现变速箱油流向各个轴承安装槽中,简化壳体结构。
[0028]其中,所述通孔140包括第一通孔141和第二通孔142,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110呈圆形设置,所述第一流道150沿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110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道160呈直线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160与所述第二通孔142相连通。实际使用过程中,该前端盖采用铝合金材质,并采用压铸成型,通孔140的设置以供芯件插入,从而使芯件与模具相配合以形成第一流道150和第二流道160;且第一流道150和第二流道160均呈直线设置,以便于芯件拔出,在第一流道150和第二流道160成型后,第一通孔141和第二通孔142用拉铆工艺
进行封堵,密封性好。
[0029]本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00上还设有第一轴孔171,所述进油口130设置在所述主体100的一侧上,所述主体100上绕所述第一轴孔171的周向设有第一加强筋173和第二加强筋174,所述第一加强筋173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74均设置在所述主体100远离所述进油口130的一侧上;所述第一加强筋173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174设置有十一个,且所述第二加强筋174与所述第一加强筋173相连。即该前端盖与变速箱整体连接后,进油口130位于变速箱内,第一加强筋173和第二加强筋174位于变速箱外,通过在第一轴孔171的周向设置第一加强筋173和第二加强筋174,以提升轴孔处的支撑强度。
[0030]所述主体100上还设有第二轴孔172和绕所述第二轴孔172周向设置的三个第三加强筋175,所述第三加强筋175设置在远离所述第一轴孔171的一侧。实际使用时,该两轴孔分别供变速箱输入轴和输出轴穿过,通过在第二轴孔172的周向设置第三加强筋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箱壳体前端盖,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体和绕所述主体周向设置的周壁,所述主体上呈间隔的设置有第一轴承安装槽、第二轴承安装槽和进油口,所述周壁上设有通孔,且所述主体上设有均与所述通孔相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依次与所述进油口和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轴承安装槽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壳体前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包括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呈圆形设置,所述第一流道沿所述第一轴承安装槽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流道呈直线设置,且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通孔相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速箱壳体前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还设有第一轴孔,所述进油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一侧上,所述主体上绕所述第一轴孔的周向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均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鹤鸣,刘绍东,陈磊,左平平,乌春雷,刘本乾,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中宸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