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包括壳体和散热组件,所述壳体的四角安装有支撑架,且支撑架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的内侧设置有安装腔,且限位框的上端安装有分隔架,用于电力逆变器壳体内部散热的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分隔架的下方,且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管、散热孔、衔接软管和防尘罩,所述散热管的外表面开设有散热孔,且散热管的两端安装有衔接软管。该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通过分隔架用于电力逆变器壳体内部空间的分隔,使得将所需的多模块安装在其内部,辅助组件配合引线槽用于线路的约束整理,增加条理性,散热组件穿设在各模块的侧边,增加散热空间以及从内部促进散热,提高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果。提高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
[0001]本技术涉及通信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
技术介绍
[0002]电力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电池、蓄电瓶)转变成交流电(一般为220v或380V50HZ正弦或方波),它由逆变桥、控制逻辑和滤波路组成。
[0003]现有的通信用电力逆变器不便从内部将其工作产生的热量排出。
[0004]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有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包括壳体和散热组件,所述壳体的四角安装有支撑架,且支撑架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的内侧设置有安装腔,且限位框的上端安装有分隔架,用于电力逆变器壳体内部散热的所述散热组件设置于分隔架的下方,且散热组件包括散热管、散热孔、衔接软管和防尘罩,所述散热管的外表面开设有散热孔,且散热管的两端安装有衔接软管,所述衔接软管的端部安装有防尘罩。
[0007]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和限位框的内侧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框的形状为口字形。
[0008]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架上表面的两侧开设有引线槽,所述壳体的右侧设置有盖板。
[0009]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架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用于束线的辅助组件,且辅助组件关于分隔架上表面呈等距分布。
[0010]进一步的,所述辅助组件包括辅助件、顶孔和引线孔,且辅助件的顶部开设有顶孔,所述辅助件的外侧底部表面开设有引线孔。
[0011]进一步的,所述引线孔关于辅助件环形开设有四个,且引线孔的形状为拱门形。
[0012]进一步的,所述分隔架两侧的下端安装有限位板,且限位板的内部开设有穿孔。
[001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通过分隔架用于电力逆变器壳体内部空间的分隔,使得将所需的多模块安装在其内部,辅助组件配合引线槽用于线路的约束整理,增加条理性,散热组件穿设在各模块的侧边,增加散热空间以及从内部促进散热,提高散热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限位框在壳体内部留设出可用于促进散热的限位槽,同时限位槽还可辅助分隔架的安装,分隔架通过两端的限位板使其卡设在限位框的外部,分隔架可对电力逆变器壳体内部起到空间分域的作用,将控制模块等多模块安装在其内部。
[0015]2、本技术通过辅助件和引线槽呈间隔分布,通过引线槽将壳体内部线路引至分隔架的上端,再从引线孔穿出顶孔进行线路约束,避免线路的缠绕,提高壳体内部条理
性。
[0016]3、本技术通过散热管通过穿孔穿设在分隔架的下方,散热管可在各模块之间通过散热孔从内部对其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衔接软管在分隔架位置移动时可进行相应的调节,同时防尘罩保证散热的同时避免外部灰尘进入到壳体内部。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的辅助组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的散热组件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壳体;2、支撑架;3、限位框;4、限位槽;5、安装腔;6、分隔架;7、引线槽;8、盖板;9、辅助组件;901、辅助件;902、顶孔;903、引线孔;10、限位板;11、穿孔;12、散热组件;1201、散热管;1202、散热孔;1203、衔接软管;1204、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包括壳体1和散热组件12,壳体1的四角安装有支撑架2,且支撑架2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框3,限位框3在壳体1内部留设出可用于促进散热的限位槽4,同时限位槽4还可辅助分隔架6的安装,限位框3的内侧设置有安装腔5,且限位框3的上端安装有分隔架6,分隔架6通过两端的限位板10使其卡设在限位框3的外部,分隔架6可对电力逆变器壳体1内部起到空间分域的作用,将控制模块等多模块安装在其内部,壳体1和限位框3的内侧开设有限位槽4,且限位框3的形状为口字形,分隔架6上表面的两侧开设有引线槽7,壳体1的右侧设置有盖板8。
[0023]如图2所示,分隔架6上表面的中部设置有用于束线的辅助组件9,且辅助组件9关于分隔架6上表面呈等距分布,辅助组件9包括辅助件901、顶孔902和引线孔903,且辅助件901的顶部开设有顶孔902,辅助件901和引线槽7呈间隔分布,通过引线槽7将壳体1内部线路引至分隔架6的上端,辅助件901的外侧底部表面开设有引线孔903,引线孔903关于辅助件901环形开设有四个,且引线孔903的形状为拱门形,再从引线孔903穿出顶孔902进行线路约束,避免线路的缠绕,提高壳体1内部条理性。
[0024]如图3所示,分隔架6两侧的下端安装有限位板10,且限位板10的内部开设有穿孔11,用于电力逆变器壳体1内部散热的散热组件12设置于分隔架6的下方,且散热组件12包括散热管1201、散热孔1202、衔接软管1203和防尘罩1204,散热管1201的外表面开设有散热孔1202,散热管1201通过穿孔11穿设在分隔架6的下方,散热管1201可在各模块之间通过散热孔1202从内部对其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且散热管1201的两端安装有衔接软管1203,衔接软管1203在分隔架6位置移动时可进行相应的调节,同时防尘罩1204保证散热的同时避免外部灰尘进入到壳体1内部,衔接软管1203的端部安装有防尘罩1204。
[0025]综上,该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首先根据图1
‑
图3中所示的结构,将配置的控制模块等多模块安装在壳体1内部安装腔5中,并通过分隔架6将多个模块进行位置分隔,使其之间留设有散热空间,将分隔架6通过两端的限位板10使其卡设在限位框3的外部即可,安
装简便,再通过引线槽7其连接的线路引至分隔架6的上端,再从引线孔903穿出顶孔902进行线路约束,避免线路的缠绕,提高壳体1内部条理性,分隔架6下方的散热管1201横向穿设在穿孔11的内部,散热管1201可在各模块之间通过散热孔1202从内部对其进行散热,提高散热效率,分隔架6位置移动时,衔接软管1203可进行相应的调节,同时防尘罩1204保证散热的同时避免外部灰尘进入到壳体1内部。
[0026]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包括壳体(1)和散热组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四角安装有支撑架(2),且支撑架(2)的上端安装有限位框(3),所述限位框(3)的内侧设置有安装腔(5),且限位框(3)的上端安装有分隔架(6),用于电力逆变器壳体(1)内部散热的所述散热组件(12)设置于分隔架(6)的下方,且散热组件(12)包括散热管(1201)、散热孔(1202)、衔接软管(1203)和防尘罩(1204),所述散热管(1201)的外表面开设有散热孔(1202),且散热管(1201)的两端安装有衔接软管(1203),所述衔接软管(1203)的端部安装有防尘罩(12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和限位框(3)的内侧开设有限位槽(4),且限位框(3)的形状为口字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块化电力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丽丽,王华平,周子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龙迈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