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该固定装置包括安装底板、支撑组件、固定组件。其中,支撑组件包括装设于安装底板的顶面的第一楔体和第二楔体,第一楔体的顶面开设有第一凹陷部,第一凹陷部的两侧形成一个第一安装部,第二楔体的顶面开设有第二凹陷部,第二凹陷部的两侧形成一个第二安装部,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分别用于避开泵体的凸起结构;固定组件用于固定双支撑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楔体与第二楔体均安装于安装底板上,使得两个楔体的顶部共计四个安装部位于同一平面,避免了单独多次安装独立支脚使得所有独立支脚安装完成后由于安装误差导致不在同一平面,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由于楔体的结构特性,从而能够减小泵体的振动幅度。小泵体的振动幅度。小泵体的振动幅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泵辅助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泵作为输送流体或使流体增压的通用机械用途广泛,尤其是具有双支撑的离心泵在工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它与悬臂泵相比较,具有更方便更换轴承和机械密封,更适合高温介质等特点。双支撑泵主要由泵壳、叶轮、转轴密封装置、泵轴、轴向力平衡装置、轴承、轴承箱及托架、联轴器等部分组成,具有流量大、转子两端支撑的特点,根据泵壳的结构特性需要在泵壳的径向两端进行支撑和固定。
[0003]目前,由于双支撑泵的泵本身多为双吸式,在对泵壳进行支撑固定时需要避开泵壳以及泵壳上的双吸管道,对于双支撑泵的固定方式通常采用独立支脚分别对双支撑泵的四个角进行固定,由于需要分别安装四次独立支脚,导致每个独立支脚之间存在安装误差(例如角度、高度、应力等指标不同),使得双支撑泵在运行或测试时存在泵头找平难、振动超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支撑泵通过独立支脚固定后,在运行或测试时存在泵头找平难、振动超标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所述双支撑泵包括泵体以及与泵体的两个侧边分别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一安装孔、两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0007]安装底板;
[0008]支撑组件,包括装设于所述安装底板的顶面的第一楔体和第二楔体,所述第一楔体远离所述安装底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预设深度的第一凹陷部,以在所述第一楔体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楔体远离所述安装底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预设深度的第二凹陷部,以在所述第二楔体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分别用于避开所述泵体的凸起结构;
[0009]固定组件,包括分别装设于每个第一安装部的顶面的一个第一固定件以及分别装设于每个第二安装部的顶面的一个第二固定件,两个第一固定件分别与每个第一安装孔相匹配,两个第二固定件分别与每个第二安装孔相匹配。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个第一固定件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部、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垂直连接的第一垂直部、与所述第一垂直部的另一端垂直连接的第一平行部,所述第一平行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平行,所述第一平行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之间形成第一夹持腔;每个第二固定件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转动连接的第二旋转部、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垂直连接的第二垂直部、与所述第二垂直部的
另一端垂直连接的第二平行部,所述第二平行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平行,所述第二平行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之间形成第二夹持腔;所述第一夹持腔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转动并夹持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夹持腔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转动并夹持第二安装孔,以固定所述泵体。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固定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平行部上开设有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一旋转部上开设有第一腰型槽;所述第二平行部上开设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旋转部上开设有第二腰型槽;所述第一固定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腰型槽、所述第一腰型孔并与所述第一腰型槽抵接,所述第二固定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腰型槽、所述第二腰型孔并与所述第二腰型槽抵接,以固定所述泵体。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楔体包括与所述安装底板垂直的第一直面、与所述安装底板呈第一预设角度的第一斜面,以及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直面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一斜面的两个侧边固定连接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一直面的顶边中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的顶边中部凹陷以形成所述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二楔体包括与所述安装底板垂直的第二直面、与所述安装底板呈第二预设角度的第二斜面,以及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二直面的两个侧边、所述第二斜面的两个侧边固定连接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直面的顶边中部与所述第二斜面的顶边中部凹陷以形成所述第二凹陷部。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底板上开设有相互平行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所述第一楔体的底面固定装设有相互平行并分别活动装设于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内的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二滑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楔体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楔体;所述第二楔体的底面固定装设有相互平行并分别活动装设于所述第一轨道和所述第二轨道内的第三滑动件和第四滑动件,所述第三滑动件与所述第四滑动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二楔体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楔体。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轨道包括第一凹腔,所述第一凹腔邻近所述安装底板的顶面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三滑动件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并活动容置于所述第一凹腔内,所述第一开口的横截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一凹腔的横截面宽度,以致所述第一开口的至少一侧形成第一横向凸起;所述第二轨道包括第二凹腔,所述第二凹腔邻近所述安装底板的顶面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第四滑动件分别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并活动容置于所述第二凹腔内,所述第二开口的横截面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凹腔的横截面宽度,以致所述第二开口的至少一侧形成第二横向凸起。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装置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所述第一横向凸起上间隔第一预设距离开设有若干个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三滑动件上开设有分别与每个第一限位孔相匹配的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横向凸起上间隔第二预设距离开设有若干个第二限位孔,所述第二滑动件与所述第四滑动件上开设有分别与每个第二限位孔相匹配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杆依次穿过其中一个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杆依次穿过其中一个第二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以将所述第一楔体与所述第二楔体限位于所述安装底板的预设位置。
[0016]本技术通过在安装底板上装设相对的第一楔体和第二楔体以分别对泵体的两侧进行固定支撑,并在第一楔体与第二楔体上分别开设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以避开
泵体的凸起结构以及双吸管道,且第一楔体与第二楔体均安装于安装底板上,使得两个楔体的顶部共计四个安装部位于同一平面,避免了单独多次安装独立支脚使得所有独立支脚安装完成后由于安装误差导致不在同一平面,且本技术中由于楔体的结构特性(由于竖直面与斜面近似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能够减小泵体的振动幅度,使得泵体的振动达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第一楔体与第二楔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第一楔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一个实施例第二楔体的侧视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双支撑泵的固定装置,所述双支撑泵包括泵体以及与泵体的两个侧边分别固定连接的两个第一安装孔、两个第二安装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安装底板;支撑组件,包括装设于所述安装底板的顶面的第一楔体和第二楔体,所述第一楔体远离所述安装底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一预设深度的第一凹陷部,以在所述第一楔体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楔体远离所述安装底板的一端开设有第二预设深度的第二凹陷部,以在所述第二楔体位于所述第二凹陷部的两侧分别形成一个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与所述第二凹陷部分别用于避开所述泵体的凸起结构;固定组件,包括分别装设于每个第一安装部的顶面的一个第一固定件以及分别装设于每个第二安装部的顶面的一个第二固定件,两个第一固定件分别与每个第一安装孔相匹配,两个第二固定件分别与每个第二安装孔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一固定件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一安装部转动连接的第一旋转部、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垂直连接的第一垂直部、与所述第一垂直部的另一端垂直连接的第一平行部,所述第一平行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平行,所述第一平行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之间形成第一夹持腔;每个第二固定件包括一个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转动连接的第二旋转部、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垂直连接的第二垂直部、与所述第二垂直部的另一端垂直连接的第二平行部,所述第二平行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平行,所述第二平行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之间形成第二夹持腔;所述第一夹持腔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转动并夹持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夹持腔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转动并夹持第二安装孔,以固定所述泵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还包括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所述第一平行部上开设有第一腰型孔,所述第一旋转部上开设有第一腰型槽;所述第二平行部上开设有第二腰型孔,所述第二旋转部上开设有第二腰型槽;所述第一固定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腰型槽、所述第一腰型孔并与所述第一腰型槽抵接,所述第二固定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二腰型槽、所述第二腰型孔并与所述第二腰型槽抵接,以固定所述泵体。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楔体包括与所述安装底板垂直的第一直面、与所述安装底板呈第一预设角度的第一斜面,以及两个分别与所述第一直面的两个侧边、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骏峰,陈兴,王志平,黄凯杰,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流体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