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0673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输液组合盖生产设备领域,提出一种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包括振动上料机,振动上料机包括振动斗、螺旋轨道、振源、支撑座、出料溜槽和缓冲器,螺旋轨道上设置有沿其边缘方向分布的月牙形的拨条,拨条与振动斗的内壁间距按照工件的传送方向逐渐变窄,振动斗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座,其中一个安装座设置有升降缸,升降缸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气动吸取装置,另一个安装座设置有摆动缸,摆动缸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托板,托板的纵截面呈Z字形且其末端倾斜朝向振动斗的中心,托板上靠近气动吸取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导向沉槽。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筛选效果较好且有利于提高振动上料效率,适合大规模推广。适合大规模推广。适合大规模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输液组合盖生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输液治疗在医疗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输液包装用品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向着更简单、更清洁以及更方便的方向发展。输液组合盖是一种密封性较好的封装结构,用于密封输液瓶。组合盖包括内盖和外盖组成。其中,内盖具有大头端和小头端,大头端的轴向长度要小于小头端的轴向长度。由于内盖和外盖在装配中有正反要求,所以内盖和外盖在上料过程中需要自动摆正到装配姿态,直到二者在压装位置完成组合操作。
[0003]目前,输液组合盖的生产车间用振动上料机对内盖进行上料,在振动上料机的上料路径上会将倒置的工件重新拨回到振动上料机的物料中。现有的振动上料机包括振动斗、螺旋轨道、振源、底座、缓冲器以及设置在螺旋轨道一侧的筛选结构。不过,工件在沿螺旋轨道边振动边前进的过程中,倒置的内盖受筛选结构的遴选后自动落下,但是会出现个别内盖不能及时落下而影响后续内盖前进的情况,影响内盖的上料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的振动上机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筛选效果较好且有利于提高振动上料效率的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的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包括振动上料机,所述振动上料机包括振动斗、设置在振动斗内部的螺旋轨道、设置在振动斗底部的振源以及设置在振动斗下方的支撑座,所述振动上料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出料溜槽,所述支撑座与振动斗之间设置有缓冲器,所述螺旋轨道上设置有沿其边缘方向分布的月牙形的拨条,所述拨条与振动斗的内壁间距按照工件的传送方向逐渐变窄,所述振动斗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座,其中一个安装座设置有升降缸,所述升降缸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气动吸取装置,另一个安装座设置有摆动缸,所述摆动缸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的纵截面呈Z字形且其末端倾斜朝向振动斗的中心,所述托板上靠近气动吸取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导向沉槽,所述导向沉槽的槽壁呈S形且其末端偏向气动吸取装置。
[0006]作为优选,所述气动吸取装置包括泵站,所述泵站的输出端依次设置有软管、硬管和吸取头,所述硬管垂直设置在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呈Z字形且其头端朝外延伸并与升降缸连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缓冲器包括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所述上支撑柱的底部和下支撑柱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上卡板和下卡板,所述上卡板与下卡板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外部设置有一对左右对接的护套,所述护套的中心设置有与上支撑柱和下支撑柱配合的通孔。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09]1、本技术提供的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振动上料机在施加振动动能的情况下,输液组合盖的内盖朝拨条方向逐渐上升,而由于拨条与振动斗内壁物理间距的变化,大头端朝下的内盖则被剔除,大头端朝上的内盖则能进入正常工序;利用升降缸来驱动气动吸取装置吸取不合格的内盖,内盖被提升一段距离之后放在摆动之后的托板上,内盖沿着托板落到振动斗的物料中。本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筛选效果较好且有利于提高振动上料效率,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的轴测图;
[0012]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的主视图;
[0013]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的俯视图;
[0014]图4为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0015]图5为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6]以上各图中,1、振动斗;2、螺旋轨道;3、振源;4、支撑座;5、出料溜槽;6、缓冲器;61、上支撑柱;62、下支撑柱;63、上卡板;64、下卡板;65、弹簧;66、护套;7、拨条;8、安装座;9、升降缸;10、气动吸取装置;101、泵站;102、软管;103、硬管;104、吸取头;11、连接板;12、摆动缸;13、托板;131、导向沉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18]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19]实施例,如图1~5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包括振动上料机,所述振动上料机包括振动斗1、设置在振动斗1内部的螺旋轨道2、设置在振动斗1底部的振源3以及设置在振动斗1下方的支撑座4,振动上料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出料溜槽5,支撑座4与振动斗1之间设置有缓冲器6,螺旋轨道2上设置有沿其边缘方向分布的月牙形的拨条7,拨条7与振动斗1的内壁间距按照工件的传送方向逐渐变窄,振动斗1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座8,其中一个安装座8设置有升降缸9,升降缸9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气动吸取装置10,另一个安装座8设置有摆动缸12,摆动缸12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托板13,托板13的纵截面呈Z字形且其末端倾斜朝向振动斗1的中心,托板13上靠近气动吸取装置10的一端设置有导向沉槽131,导向沉槽131的槽壁呈S形且其末端偏向气动吸取装置10。
[0020]在本装置中,振动上料机在施加振动动能的情况下,输液组合盖的内盖陆续走上螺旋轨道2而且朝拨条7方向逐渐上升,拨条7的厚度即为内盖小头端的轴向长度,大头端朝下的内盖则被剔除,大头端朝上的内盖则能进入正常工序,由于拨条7与振动斗1内壁物理间距的逐渐缩小,令通过拨条7的输液组合盖形成一条单行线,直到输液组合盖从出料溜槽5流下。对于在拨条7处出现遴选出的倒置内盖,升降缸9驱动气动吸取装置10下降来吸取不合格的内盖,内盖被提升一段距离之后放在被摆动缸12驱动作出摆动动作的托板13上,内盖沿着托板13的斜面落到振动斗1的物料中,再加上导向沉槽131的设计可避免内盖朝振动斗1的内壁方向滑落而砸向螺旋轨道2上的其它物料。
[0021]为了提高气动吸取装置10的实用性,本技术提供的气动吸取装置10包括泵站101,泵站101的输出端依次设置有软管102、硬管103和吸取头104,硬管103垂直设置在连接板11上,连接板11呈Z字形且其头端朝外延伸并与升降缸9连接。其中,硬管103可直接焊在连接板11上,也可以通过螺纹螺母的方式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液组合盖上料翻盖机构,包括振动上料机,所述振动上料机包括振动斗、设置在振动斗内部的螺旋轨道、设置在振动斗底部的振源以及设置在振动斗下方的支撑座,所述振动上料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出料溜槽,所述支撑座与振动斗之间设置有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轨道上设置有沿其边缘方向分布的月牙形的拨条,所述拨条与振动斗的内壁间距按照工件的传送方向逐渐变窄,所述振动斗上设置有两个安装座,其中一个安装座设置有升降缸,所述升降缸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气动吸取装置,另一个安装座设置有摆动缸,所述摆动缸的动力输出端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的纵截面呈Z字形且其末端倾斜朝向振动斗的中心,所述托板上靠近气动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志坤张磊李晓旭谢克行张再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国汇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