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包括镀锡铜丝,所述镀锡铜丝的两端分别连接铝漆包线和铜芯引线;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铝漆包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螺旋结构和包覆第一螺旋结构的第一锡层,所述第一螺旋结构由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铝漆包线的铝芯螺旋缠绕形成;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铜芯引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螺旋结构和包覆第二螺旋结构的第二锡层,所述第二螺旋结构由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铜芯引线螺旋缠绕形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铝漆包线与铜线接线时因接线方式不当导致的诸多弊端,最终导致接触点加速老化,甚至导致接触点断电,影响电路运行的问题。行的问题。行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铝漆包线电机,特别是涉及一种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铝漆包线电机是指罩极电机中所绕线包为铝漆包线,使用时,常常需要将铝漆包线与外部电源的引线连接使其通电,通常情况下,引线为铜芯引出线。
[0003]国内公开了公告号为CN108683303B的专利:改进的电机线圈组件接线端子铝漆包线的焊锡方法及排水泵,其包括以下步骤:(1)将铝漆包线绕制在接线端子上,相邻铝漆包线之间留有可容铜漆包线填入的线隙;(2)在绕制于接线端子上的铝漆包线的外表面绕上铜漆包线,且铜漆包线填入相邻铝漆包线的线隙内;(3)将由铜漆包线包裹住的接线端子部分浸入400
‑
500℃液态锡炉中,2
‑
4s后拖移5
‑
10mm取出,在铜漆包线包裹部位形成一锡层外壳;(4)对电机线圈组件进行塑封,在接线端子外形成包裹锡层的塑封层。
[0004]这种接线方式会使得铝线和铜线直接接触,存在以下弊端:1、通电时,铝铜两种材料的特性不同,容易引起电化反应;2、铝线受外部环境湿热和有害气体对铝线产生盐化反应;大电流高压电进入铝漆包线后,因电位差易产生触点损坏的现象;上述弊端会使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触点加速老化,甚至导致接触点断电,影响电路的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铝漆包线与铜线接线时因接线方式不当导致的诸多弊端,最终导致接触点加速老化,甚至导致接触点断电,影响电路运行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镀锡铜丝,所述镀锡铜丝的两端分别连接铝漆包线和铜芯引线;
[0008]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铝漆包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螺旋结构和包覆第一螺旋结构的第一锡层,所述第一螺旋结构由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铝漆包线的铝芯螺旋缠绕形成;
[0009]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铜芯引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螺旋结构和包覆第二螺旋结构的第二锡层,所述第二螺旋结构由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铜芯引线螺旋缠绕形成。
[00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以镀锡铜丝作为桥架媒介,铜丝外层包裹锡层,使得铝漆包线中的铝芯不会直接与铜接触,而是通过锡这一介质间接接触;铜镍铜丝作为内部的连接件,通过螺旋缠绕使铝漆包线与铜丝外层的锡接触,隔绝因铝铜直接接触引起的电化反应或因电位差导致的触点损坏,而最外层的第一锡层,则是从外部隔绝了铝芯与外界环境接触,隔绝外界水分子、有害气体。
[0011]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镀锡铜丝包括内部的铜线和包覆所述铜线的第三锡层。
[00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锡层是作为内部的防护锡层,当镀锡铜丝与铝漆包线的铝芯环绕时,铝芯通过第三锡层与铜线接触,完成通电导电,然后再由镀锡铜丝连通至铜芯引线。
[0013]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锡层的厚度大于3μm。
[00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加第三锡层的厚度,使得铝漆包线一定不会与铜丝接触,进而提升连接的稳定性。
[0015]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镀锡铜丝的长度大于50mm。
[0016]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旋结构中所述镀锡铜丝与铝芯之间设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锡层厚度的间隙。
[001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螺旋结构中设置间隙,使最外层的第一锡层能够完全包裹铝芯的外侧。
[0018]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螺旋结构中所述镀锡铜丝与铜芯之间设有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锡层厚度的间隙。
[001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螺旋结构中设置间隙,使最外层的第二锡层能够完全包裹铜丝的外侧。
[0020]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表面均设有防护层。
[0021]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铝漆包线包括内部的铝芯和外部的绝缘漆皮。
[0022]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的长度为5~8mm。
[0023]如上所述,本技术的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4]第一锡层和第二锡层作为外部防护,第三锡层是作为内部的防护锡层,当镀锡铜丝与铝漆包线的铝芯环绕时,铝芯通过第三锡层与铜线接触,完成通电导电,然后再由镀锡铜丝连通至铜芯引线。
[0025]以镀锡铜丝作为桥架媒介,铜丝外层包裹锡层,使得铝漆包线中的铝芯不会直接与铜接触,而是通过锡这一介质间接接触;铜镍铜丝作为内部的连接件,通过螺旋缠绕使铝漆包线与铜丝外层的锡接触,隔绝因铝铜直接接触引起的电化反应或因电位差导致的触点损坏,而最外层的第一锡层,则是从外部隔绝了铝芯与外界环境接触,隔绝外界水分子、有害气体;最终达到避免接触点加速老化,延长使用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6]图1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公开的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显示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公开的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的截面剖视2示意图。
[0028]元件标号说明
[0029]1、镀锡铜丝;2、铝漆包线;3、铜芯引线;4、第一连接结构;5、第二连接结构;6、铝
芯;7、绝缘漆皮;8、铜线;9、第三锡层;10、第一螺旋结构;11、第一锡层;12、第二螺旋结构;13、第二锡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1]请参阅图1至图2。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32]实施例1
[0033]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铝漆包线2与铜芯引线3的接线结构,包括镀锡铜丝1、分别连接于镀锡铜丝1两端的铝漆包线2和铜芯引线3,其中铝漆包线2与镀锡铜丝1通过第一连接结构4连接,通信引线与镀镍铜丝通过第二连接结构5连接。
[0034]以镀锡铜丝1作为桥架媒介,铜丝外层包裹锡层,使得铝漆包线2中的铝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镀锡铜丝,所述镀锡铜丝的两端分别连接铝漆包线和铜芯引线;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铝漆包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螺旋结构和包覆第一螺旋结构的第一锡层,所述第一螺旋结构由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铝漆包线的铝芯螺旋缠绕形成;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铜芯引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连接结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第二螺旋结构和包覆第二螺旋结构的第二锡层,所述第二螺旋结构由所述镀锡铜丝与所述铜芯引线螺旋缠绕形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镀锡铜丝包括内部的铜线和包覆所述铜线的第三锡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漆包线与铜芯引线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锡层的厚度大于3μ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铝漆包线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恒,
申请(专利权)人:李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