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及其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8739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2
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支撑壳体、绝缘体以及端子;所述支撑壳体系一体成型而制成,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向上开口的第一对接框及向下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体且包括裸露在所述绝缘体外的上接触部及下接触部,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向上开口的第二对接框及向下开口的第三对接框,所述第二对接框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框内,所述第三对接框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绝缘体固定在所述支撑壳体内,且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框内,所述下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框内。本申请通过一体成型制成同轴连接器的支撑壳体,既能简化安装步骤,同时提升了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提升了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提升了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同轴连接器及其组合


[0001]本技术公开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组合。

技术介绍

[0002]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CN218005381U,该专利公开了一种车载摄像头连接器,该连接器包括壳体、导电筒体以及位于导电筒体内的端子,并通过密封固定胶实现导电筒体和壳体之间的固定。然而,通过密封固定胶实现导电筒和壳体的的固定时,不仅致使连接器组装较复杂,且在震动比较大的汽车上使用时,还存在有脱胶的风险,致使连接稳定性较差。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来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及其组合,其具有更好的连接稳定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支撑壳体、绝缘体以及端子;所述支撑壳体系一体成型而制成,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向上开口的第一对接框及向下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体且包括裸露在所述绝缘体外的上接触部及下接触部,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向上开口的第二对接框及向下开口的第三对接框,所述第二对接框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框内,所述第三对接框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绝缘体固定在所述支撑壳体内,且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框内,所述下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框内。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同轴连接器组合,包括同轴连接器及与之相配合的板端连接器,所述同轴连接器包括支撑壳体、绝缘体以及端子;所述支撑壳体一体成型且形成向上开口的第一对接框及向下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体且包括裸露在所述绝缘体的上接触部及下接触部;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向上开口的第二对接框及向下开口的第三对接框,所述第二对接框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框内,所述第三对接框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绝缘体固定在所述支撑壳体内,且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框内,所述下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框内,所述板端连接器包括与所述下接触电性连接的板端端子、位于板端端子外周的外罩体以及用来支撑所述板端端子和所述外罩体的绝缘座;所述外罩体收容于所述第三对接框内,并弹性抵持于所述第三对接框的内壁面。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同轴连接器通过采用支撑壳体一体成型的设计,使得现有技术中的壳体及导电筒体无需再分开制造并进行密封固定,不仅可以简化组装步骤,还能够提升连接器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技术中同轴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图;
[0009]图2是图1同轴连接器组合的配接立体图;
[0010]图3是图1中同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1]图4是图1中板端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2]图5是同轴连接器和板端连接器的剖视图;
[0013]图6是图2沿A

A线的剖视图;
[0014]图7是图1中支撑壳体的剖视图。
[0015]【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6][0017][0018]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具体实施方式】
[0019]请参阅图1

4所示,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同轴连接器组合100,包括能够互配的同轴连接器10和板端连接器20,其中,同轴连接器10包括支撑壳体11、设置于支撑壳体11内的绝缘体12及穿设于绝缘体12内的端子13。进一步结合图5,具体地,支撑壳体11为导电材料一体成型,优选地,导电材料为锌合金或铝合金,包括一平板部115、自平板部115向上延
伸并开口的第一对接框111和第二对接框112、自平板部115沿四周向下延伸的下侧壁1151,以及自平板部115向下凸伸出的岛部1152、若干固定柱1153及第三对接框113。第二对接框112位于第一对接框111内,以外接一对接连接器(未示出)。平板部115和下侧壁1151围设成一收容空间1154,第三对接框113位于收容空间1154内,以与板端连接器20互配。固定柱1153分布于收容空间1154的四个角且设置固定孔116或凸柱(未标示),以与电路板30的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对接框111于靠近上端处沿周向安装有密封环16(见图2),以提升同轴连接器10的整体密封效果。进一步地,绝缘体12呈圆柱状,端子13固定在绝缘体12内且包括裸露在绝缘体12外的上接触部131及下接触部132。优选地,端子13为针状,与绝缘体12注塑成型,以优化同轴连接器10的密封效果。
[0020]请参阅图5

7所示,第二对接框112内形成孔道114,其向下贯穿岛部1152,从而连通第三对接框113。绝缘体12和孔道114之一设有沿径向凸出的卡凸121,二者之另一设有与卡凸121配接的卡槽1121。进一步结合图3,优选地,绝缘体12外周壁设有卡凸121及位于卡凸121下方的限位部122,孔道114内周壁设有卡槽1121。安装时,端子13固定于绝缘体12后,自第三对接框113进入支撑壳体11,卡凸121与卡槽1121形成干涉,限位部122抵接于孔道114内,并使上接触部131位于第二对接框112内,下接触部132位于第三对接框113内。优选地,第三对接框113内设有位于绝缘体12下方且同时由端子13穿过的密封件14,以封堵进一步提升同轴连接器10的密封效果。
[0021]请参阅图4和图5所示,板端连接器20包括与下接触部132电性连接的板端端子23、位于板端端子23外周的外罩体21以及用来支撑板端端子23和外罩体21的绝缘座22。具体地,外罩体21为筒状,其包括主体部211、自主体部211上缘周壁沿径向向外凸伸出的抵持部212及自主体部211上端向下贯穿抵持部212的若干开槽213,使外罩体21可实现弹性形变。板端端子23呈向上收缩的中空管状,并于靠近其上方处形成一颈部231用以夹持和电性连接下接触部132。优选地,外罩体21、板端端子23与绝缘座22注塑一体成型,以进一步提升板端连接器20的密封效果。进一步地,自外罩体21及板端端子23底部分别向外延伸出若干接脚214及一接脚232,与电路板30固定连接以形成电性导通。
[0022]请参阅图5和图6所示,板端连接器20与电路板30固定连接后,自第三对接框113进入同轴连接器10,以使同轴连接器10与电路板30形成电性导通。具体地,第三对接部框113为向上收缩的框体结构,外罩体21自第三对接框113进入,使抵持部212弹性抵持于第三对接框113的内壁面,同时,颈部231夹持下接触部132,以实现电性导通。对接后,电路板30的上表面与固定柱1153的下端面抵接,并用一外接固定元件,如螺钉等(未示出)穿过固定孔116以及电路板30实现同轴连接器与板端连接器的固定连接。
[0023]请参阅图1和图7所示,为了便于对接,第一对接框111的外周壁设有卡持部1113、若干纵向延伸的导引条1112以及一靠近平板部115的卡环槽1111。卡环槽1111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支撑壳体、绝缘体以及端子;所述支撑壳体系一体成型而制成,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向上开口的第一对接框及向下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体且包括裸露在所述绝缘体外的上接触部及下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向上开口的第二对接框及向下开口的第三对接框,所述第二对接框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框内,所述第三对接框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绝缘体固定在所述支撑壳体内,且所述上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框内,所述下接触部位于所述第三对接框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的材质为锌合金或铝合金。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平板部、自所述平板部沿四周向下延伸的下侧壁及自所述平板部向下凸伸的岛部,所述平板部和所述下侧壁形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第二对接框内形成的孔道向下贯穿所述岛部,从而连通所述第三对接部框。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呈圆柱状,所述绝缘体外周壁和所述孔道之一沿径向设有卡凸,二者之另一设有与所述卡凸配接的卡槽,以使所述绝缘体干涉于所述孔道内。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体自所述第三对接框插入且固定于所述孔道内。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对接框内设有位于所述绝缘体下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腾萧世伟萧裕三陈德金陈贺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