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卸车用气控换向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阀体、滑阀和气缸,阀体上有回油口、P1油口和P2油口,P1油口与P2油口之间装有单向阀,阀体内从左到右设有泄油腔、油腔I、回油腔和油腔II,阀体内设有穿过前述所有腔的滑阀孔,滑阀孔内装有可左右滑动的滑阀,滑阀左端插在泄油腔中,滑阀连接有回位弹簧,滑阀通过拉杆与气缸连接,气缸具有两个活塞和三个气室,每个气室设有一个进气口,两个活塞之间设有定位挡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提高液压系统的安全特性,使其工作可靠、使用安全。同时也有效保护了各个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并且工作平稳、泄露量低、结构紧凑合理。(*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换向阀,特别涉及一种自卸车用气控换 向阀。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公告号CN2755330Y的技术专利,给出了一 种气控换向阀,该气控阀实现了气控慢降、快降、举升的可靠控制, 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没有集成液压系统的安全装置,众 所周知,当使用者处于超载情况下时,该液压系统压力也将随之升高, 长期以往,就会对液压系统的油缸、工作泵等元件造成过载损坏,此 外滑阀直径粗,内泄大,操纵力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作可靠、使用安全 及操作方便的自卸车用气控换向阀。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包括阔体、滑阀和气缸,阀体上有回油口、 Pl油口和P2油口, Pl油口与P2油口之间装有单向阀,阀体内从左到右设有泄油腔、油腔i、回油腔和油腔n,阀体内设有穿过前述所有腔的滑阀孔,滑阀孔内装有可左右滑动的滑阀,滑阀左 端插在泄油腔中,滑阀连接有回位弹簧,滑阀通过拉杆与气缸连接, 气缸具有两个活塞和三个气室,每个气室设有一个进气口,两个活塞 之间设有定位挡圈,拉杆左端与滑阀的右端固定,拉杆右端穿过气缸 内的左活塞和右活塞并与右活塞相固定,左活塞与拉杆滑动配合,滑 阀上设有连通泄油腔和回油腔的阻尼孔,回油口和回油腔相通,Pl油口和油腔i相通,P2油口和油腔n相通,阀体上设置有安全溢流阀, 安全溢流阀的高压油口与油腔油腔n相通,安全安全溢流阀的卸油 口与泄油腔相通。为了便于与自卸车的液压泵连接,所述阀体上设有进油口,所述的回油口连通进油口或回油箱。为了便于控制自卸车慢降,所述的滑阀上设有慢降通油孔。 为了使其结构紧凑,所述的阀体内位于油腔II的右侧设有回位弹簧腔,所述的回位弹簧设置在回位弹簧腔中。为了使其工作平稳,所述的回油腔与回位弹簧腔之间开有缓冲□。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阀体上集成有安全溢流 阀,可以大大提高液压系统的安全特性,使其工作可靠、使用安全。 同时也有效保护了各个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通过操作气缸不同的进 气口进气,可实现自卸车的慢降、快降、举升的可靠控制,操作方便。 本技术慢降形式采用独特的泄油方式,可以大大减少滑阀的液动 力;并且本技术工作平稳、泄露量低、结构紧凑合理。附图说明图l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中,1、阀体,2、泄油道,3、安全溢流阀,4、回油腔,5、回 油口, 6、慢降进气口, 7、下降进气口, 8、气缸盖,9、举升进气口, 10、缸筒,11、活塞,12、定位挡圈,13、慢降活塞,14、定位挡板, 15、弹簧座,16、拉杆,17、回位弹簧,18、回位弹簧腔,19、垫片, 20、油腔I, 21、油腔II, 22、滑阀,23、泄油腔,24、单向阀回位 弹簧,25、单向阀,26、 Pl油口, 27、 P2油口, 28、进油口, 29、挡 套,30、阻尼孔,31、慢降通油孔,32、缓冲口, 33、螺塞。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它包括阀体1、滑阀22和气缸。 阀体1上有进油口28、回油口5、 Pl油口26和P2油口27,阀体l内 设有泄油腔23、油腔1121、回油腔4、油腔120和回位弹簧腔18,阀 体1内还开有从左到右依次穿过泄油腔23、油腔I工21、回油腔4、油腔120和回位弹簧腔18滑阀孔,滑阀22可左右滑动的设置在滑阀孔中, 通过控制滑阀22的左右移动可以实现油腔120、油腔1121与回油腔4 的通断控制,进而实现对油液方向的控制,滑阀22左端插在泄油腔23 中,另一端伸到回位弹簧腔18中,回位弹簧17设置在回位弹簧腔18中 并套在滑阀22上,滑阀22的中间的肩处与回位弹簧17之间设有垫片 19。气缸设置在阔体l的右侧,弹簧座15设置在回位弹簧腔18中,滑 阀22通过拉杆16与气缸连接。进油口28的一端内设有挡套29,挡套29 使进油口28和回油腔隔开,回油口5接回油箱。回油口5和回油腔4相 通,Pl油口26和油腔H21相通,P2油口27和油腔1121相通。气缸包括有定位挡板14、慢降活塞13、活塞ll、定位挡圈12、缸 筒10和气缸盖8,其中定位挡板14、慢降活塞13、活塞ll、定位挡圈 12、气缸盖8将缸筒10分成独立的三个气室分别为慢降气室MJ、下降 气室XJ和举升气室JS,慢降气室MJ设有慢降进气口6,下降气室XJ 设有下降进气口7,举升气室JS设有举升进气口9;拉杆16—端通过 螺母与活塞ll固定连接,并随活塞ll一起移动,慢降活塞13可以沿着 拉杆16和缸筒10做自由滑动,拉杆16另一端与滑阀22连接,在P1油口 26与P2油口27之间装有单向阀25,单向阀25内装有单向阀回位弹簧 24;阀体上还装有安全溢流阀3,安全溢流阀3的高压侧与油腔1121 连通,泄油侧通过泄油道2与泄油腔23连通,泄油腔23通过滑阀22内 阻尼孔30与回油腔4连通。此外在回油腔4与回位弹簧腔18之间还开有 缓冲口32。使用方法Pl油口26接自卸车的液压泵的出油口, P2油口27接举 升油缸下腔油口,进油口28 —端接自卸车的液压泵的进油口,另一端 接油箱或举升油缸上腔。工作过程当气缸各进气口均与大气相通时,此时活塞ll、慢降活塞13在回 位弹簧17作用下处于附图1所示位置,滑阀22将油腔1121与回油腔4 隔断,油腔120与回油腔4接通,油液通过Pl油口26进入油腔120,由 油腔120通过滑阀22进入回油腔4,再通过回油口5回到油箱,实现中 停功能。当举升进气口9通气,其他各口通大气时,此时活塞11带动滑阀22 左移到定位挡圈12处,滑阀22将油腔1121与回油腔4隔断,油腔120 与回油腔4也隔断,油液通过P1油口26推开单向阔25进入P2油口27, 进入工作装置,实现举升功能;当滑阀22处于举升位置时,如果举升 的负载过大,油腔1121压力超过安全溢流阀3设定的压力限制时,安 全溢流阀3打开,油液通过泄油道2回到泄油腔23,由于泄油腔23与回 油腔4之间开有阻尼孔30,此时在泄油腔23与回油腔4之间形成压差A P,当AP压力对滑阀22的推力大于活塞11对滑阀22的推力时,滑阀22 就会在回位弹簧17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到中位,进而将油腔1121与回油 腔4接通,油腔II21泄压,对系统的各个元件进行保护。当下降进气口7通气,其他各口通大气时,此时活塞11带动滑阀22 右移气缸盖8处,滑阀22将油腔I20、油腔1121与回油腔4接通,油液 分别通过Pl油口26、 P2油口27进入油腔120、油腔1121,再通过滑 阀22进入回油腔4,通过回油口5回到油箱,实现下降功能。当慢降进气口6通气,其他各口通大气时,此时慢降活塞13推动活 塞11并带动滑阀22右移到定位挡圈12处,滑阀22将油腔120与回油腔4 接通,油腔1121通过滑阀22上慢降通油孔31与回油腔4连通,Pl油口 26油液通过油腔I20、滑阀22、回油腔4、回油口5回到油箱,P2油口 27油液通过油腔1121、滑阀22上慢降通油孔31、回油腔4与回油口5 连通,进而实现慢降功能。具体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卸车用气控换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滑阀和气缸,阀体上有回油口、P1油口和P2油口,P1油口与P2油口之间装有单向阀,阀体内从左到右设有泄油腔、油腔Ⅰ、回油腔和油腔Ⅱ,阀体内设有穿过前述所有腔的滑阀孔,滑阀孔内装有可左右滑动的滑阀,滑阀左端插在泄油腔中,滑阀连接有回位弹簧,滑阀通过拉杆与气缸连接,气缸具有两个活塞和三个气室,每个气室设有一个进气口,两个活塞之间设有定位挡圈,拉杆左端与滑阀的右端固定,拉杆右端穿过气缸内的左活塞和右活塞并与右活塞相固定,左活塞与拉杆滑动配合,滑阀上设有连通泄油腔和回油腔的阻尼孔,回油口和回油腔相通,P1油口和油腔Ⅰ相通,P2油口和油腔Ⅱ相通,阀体上设置有安全溢流阀,安全溢流阀的高压油口与油腔Ⅱ相通,安全溢流阀的卸油口与泄油腔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福刚,王延民,李冰,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液压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8[中国|济南]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