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风组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7460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风组件结构,包括外壳、隔热套管、发热管、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为圆筒体,所述外壳通过在其圆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均通过固定板与外壳连接固定,所述外壳和固定板内衬有隔热套管,所述隔热套管的内部设有发热管,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还分别通过可拆卸的固定盖连接外壳,所述进风口及出风口与发热管之间均设有导风板,所述隔热套管与发热管之间所形成的流道、以及流道分别与进风口及出风口连接共同组成热风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气所流经的热风流道均不接触金属材料,使其吹出的热风不带金属离子,符合热风加工要求,并具有结构简单,组装省时省力,更换维修方便的特点。更换维修方便的特点。更换维修方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风组件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热风机热流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风组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一些特殊生产设备中,通常需要对空气加热后利用空气转换成的热风吹烘干加工好的零部件,现有的空气加热设备类似风扇,但这类设备的风通道中通常通过采用各种不同材料制作的加热管进行电加热后换热,最常见的为电热丝加热。目前常见的热风机作为空气加热设备,其所用材料一般也不做限制,大多采用金属和塑胶等各种材料,因之,此类热风机均不能适用对于特殊使用需不接触金属离子成分特殊气体的空气加热设备,同时,现有的热风机还存在结构复杂,使得对其进行组装过程费时费力,而且维修更换操作也极不方便等。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热风组件结构,该热风组件结构内空气所流经的热风流道均不接触金属材料,使其吹出的热风不带金属离子,符合热风加工要求,并具有结构简单,组装省时省力,更换维修方便的特点。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热风组件结构,包括外壳、隔热套管、发热管、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外壳为圆筒体,所述外壳通过在其圆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与出风口均通过固定板与外壳连接固定,所述外壳和固定板内衬有隔热套管,所述隔热套管的内部设有发热管,所述进风口与出风口还分别通过可拆卸的固定盖连接外壳,所述固定盖将固定板覆盖在外壳的内部,所述进风口及出风口分别与发热管之间均设有导风板,所述隔热套管与发热管之间所形成的流道、以及流道两端分别与进风口及出风口连接共同组成热风流道,所述固定板设有多个固定孔,固定孔中贯穿设有固定螺杆,通过在固定螺杆的两端旋上固定螺母,固定螺杆通过两侧的固定板将发热管夹紧,所述隔热套管为陶瓷纤维材料,所述固定板、导风板、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使用耐高温非金属材料制作而成。
[0006]进一步地,所述导风板为多孔状板。
[0007]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管的设置为单支或多支。
[0008]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分别通过耐高温胶密封圈与隔热套管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隔热套管与固定板上所开设的对应圆形开口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也均为圆筒体,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圆筒体均小于外壳的圆筒体。
[0011]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导风板、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使用耐高温非金属材料铁氟龙或耐高温PP制作而成。
[0012]进一步地,所述发热管为纳米超晶格电热膜石英玻璃管。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
[0014]本技术空气所流经的热风流道均不接触金属材料,经热转换后所吹出的热风不产生金属离子,使得该热风符合吹烘干加工好的零部件要求。
[0015]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组装省时省力、更换维修方便的特点
[0016]本技术具有精准控温、高温防干烧保护、密封性好、能效高、加热速率快、以及热风不接触金属离子等特点。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纵向剖切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外壳、2隔热套管、3发热管、4导风板、5固定盖、6进风口、7出风口、8耐高温胶密封圈、9固定螺杆、10固定板、11固定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0]如图1所示,一种热风组件结构,包括外壳1、隔热套管2、发热管3、进风口6和出风口7,所述外壳1为圆筒体,所述外壳1通过在其圆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6和出风口7,进风口6与出风口7均通过固定板10与外壳1连接固定,所述外壳1和固定板10内衬有隔热套管2,所述隔热套管2的内部设有发热管3,所述进风口6和出风口7也均为圆筒体,所述进风口6和出风口7的圆筒体均小于外壳1的圆筒体,所述进风口6与出风口7分别还分别通过可拆卸的固定盖5连接外壳1,所述固定盖5将固定板10覆盖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隔热套管2分别与进风口6及出风口7的连接处均设有导风板4,导风板4分别设在进风口6及出风口7与发热管3之间,所述隔热套管2与发热管3之间形成的流道、以及流道两端分别与进风口及出风口7连接共同组成热风流道,空气从进风口6进入到隔热套管2与发热管3之间形成的流道内,经发热管3加热的空气转换成热风从出风口7流出,对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吹烘干,所述固定板10设有多个固定孔,固定孔中贯穿设有固定螺杆9,通过在固定螺杆9的两端旋上固定螺母11,固定螺母11通过固定螺杆9上的两侧贯穿设置的固定板10将发热管3夹紧,通过固定螺杆9与固定螺母11及固定板10的可拆卸性组合使用,从而达到对发热管3的方便组装、更换零部件或维修等,所述发热管3为纳米超晶格电热膜石英玻璃管,所述纳米超晶格电热膜石英玻璃管的两端分别设置正负电极,通过采用连接电线给纳米超晶格电热膜石英玻璃管的电热膜通电,所述隔热套管2为陶瓷纤维材料,所述固定板10、导风板4、进风口6和出风口7均使用耐高温非金属材料,如:铁氟龙PTFE(聚四氟乙烯)或耐高温PP等材料制作而成,使得热风组件结构内空气所流经的热风流道均不接触金属材料,所吹出的热风不带有金属离子,满足加工零部件的要求;所述导风板4为多孔状板,方便于对风的导流作用;所述隔热套管2的内部设有的发热管3为单支或多支;所述发热管3的两端分别通过耐高温胶密封圈8与隔热套管2连接;所述发热管3两端分别穿过隔热套管2与固定板10上所开设的对应圆形开口连接。
[0021]本技术通过进风口6进风,风流经隔热套管2与发热管3之间形成的流道加热进行热交换,最后从出风口7吹出热风,发热管3上设有温度传感装置,出风口7设有温度传感装置和风量传感装置,进风口6设有风压开关装置,所述温度传感装置、风量传感装置和
风压开关装置均与高性能芯片及电控程序控制器电连接,发热管3的温控方式是当电热膜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通过高性能芯片和电控程序控制器进行控制该温控程序达到降低发热体功率或停止加热,以防止损坏发热管3或其相关组件;出风口7设有风量传感装置,当风量传感装置的传感器探测出风量小于设定值时,通过电控程序控制器进行控制该程序达到降低发热体功率或停止加热,以防止损坏发热管3或其相关组件;进风口6设有风压开关装置,当进风量达到设定量时,产生的风压打开风压装置的风压开关,使发热管3开始工作,从而达到精准控温、高温干烧保护、密封性好、能效高、加热速率快和热风流道不接触金属离子等特点。
[0022]所述温度传感装置、风量传感装置、风压开关装置、高性能芯片与电控程序控制器之间的相互设置和使用方式可以是常规性的设置使用或公知常识。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风组件结构,包括外壳(1)、隔热套管(2)、发热管(3)、进风口(6)和出风口(7),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为圆筒体,所述外壳(1)通过在其圆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风口(6)和出风口(7),进风口(6)与出风口(7)均通过固定板(10)与外壳(1)连接固定,所述外壳(1)和固定板(10)内衬有隔热套管(2),所述隔热套管(2)的内部设有发热管(3),所述进风口(6)与出风口(7)还分别通过可拆卸的固定盖(5)连接外壳(1),所述固定盖(5)将固定板(10)覆盖在外壳(1)的内部,所述进风口(6)及出风口(7)分别与发热管(3)之间均设有导风板(4),所述隔热套管(2)与发热管(3)之间所形成的流道、以及流道两端分别与进风口(6)及出风口(7)连接共同组成热风流道,所述固定板(10)设有多个固定孔,固定孔中贯穿设有固定螺杆(9),在固定螺杆(9)的两端旋上固定螺母(11),固定螺杆(9)通过两侧的固定板(10)将发热管(3)夹紧,所述隔热套管(2)为陶瓷纤维材料,所述固定板(10)、导风板(4)、进风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亚养梁浩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汇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