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宽带6位MMIC移相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移相器
,涉及一种超宽带6位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移相器,可应用于相控阵雷达、移动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仪器仪表、智能天线系统等方面。
技术介绍
[0002]现代雷达技术向着超宽带,快速天线扫描,发射多种波束,多目标跟踪以及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系统的方向发展,从而促使了相控阵系统的诞生。将相控阵系统用于通信系统中能提升系统容量和数据传输效率,并且能实现更多目标的精确跟踪以及准确的方位信息,大的带宽和高功率容量可提升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相控阵系统是由数量巨大且独立工作的收/发组件(T/R组件)组合而成,所以T/R组件必须要具有体积小、集成度高、重量轻、性能可靠等特性。而移相器作为T/R组件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了相控阵系统对目标的搜索能力,因此对超宽带、高性能移相器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0003]现有的数字移相器如CN201010555904.2,采用按移相量大小依次顺序级联的方式,即180
°
+90
°
+45
°
+22.5
°
+11.25
°
+5.625
°
,虽然利于直流布置,但难以实现良好的回波与匹配性能,性能存在改进空间。
[0004]目前实现大移相量的MMIC移相器电路主要有高低通滤波型和反射型。高低通滤波型可以实现大移相量,如CN109194303A,但是由于高低通滤波器本身为窄带,其在超宽带设计时只能通过增加滤波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宽带6位MMIC移相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级联的5.625
°
移相电路、22.5
°
移相电路、11.25
°
移相电路、45
°
移相电路、180
°
移相电路和90
°
移相电路;或包括依次级联的5.625
°
移相电路、22.5
°
移相电路、11.25
°
移相电路、90
°
移相电路、180
°
移相电路和45
°
移相电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超宽带6位MMIC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5.625
°
移相电路采用开关LC结构,所述11.25
°
移相电路采用嵌入开关结构,所述22.5
°
移相电路采用具有电容补偿的嵌入开关结构,所述180
°
移相电路采用T型结
‑
Lange耦合器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超宽带6位MMIC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LC结构包括第一场效应管M1、第二场效应管M2、第一电感L1和第一电容C1;其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与第二场效应管M2异步工作;所述第一电感L1接在所述第一场效应管M1的源极和漏极之间,所述第一电容C1接在所述第二场效应管M2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第一场效应管M1源极与第一电感L1的公共端连接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第一场效应管M1漏极与第一电感L1的公共端连接第二场效应管M2源极与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第二场效应管M2漏极与第一电容C1的公共端连接电路的信号输出端。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超宽带6位MMIC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嵌入开关结构包括第五场效应管M5、第六场效应管M6、第七场效应管M7、第五传输线TL5、第六传输线TL6和第二电感L2;其中所述第六场效应管M6与第七场效应管M7异步工作,与第五场效应管M5同步工作;所述第五场效应管M5源极连接第五传输线TL5的一端,第五传输线TL5的另一端连接第六传输线TL6的一端,第六传输线TL6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场效应管M5的漏极,第五传输线TL5与第六传输线TL6的公共端连接第六场效应管M6的漏极,所述第二电感L2连接在第七场效应管M7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第七场效应管M7的源极与第二电感L2的公共端接地,第七场效应管M7的漏极和第二电感L2的公共端连接第六场效应管M6的源极,第五场效应管M5的源极与第五传输线TL5的公共端连接电路的信号输入端,第五场效应管M5的漏极与第六传输线TL6的公共端连接电路的信号输出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超宽带6位MMIC移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具有电容补偿的嵌入开关结构包括第八场效应管M8、第九场效应管M9、第十场效应管M10、第七传输线TL7、第八传输线TL8、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容C4;其中所述第九场效应管M9与第十场效应管M10异步工作,与第八场效应管M8同步工作;所述第八场效应管M8源极连接第七传输线TL7的一端,第七传输线TL7的另一端连接第八传输线TL8的一端,第八传输线TL8的另一端连接第八场效应管M8的漏极,第七传输线TL7与第八传输线TL8的公共端连接第九场效应管M9漏极,第四电容C4连接在第九场效应管M9的源极和漏极之间,第三电感L3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文,胡志燊,魏昆,胡伟,洪涛,高雨辰,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