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717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在河道内对应现状直立式河岸设置仿自然河道形态的驳岸结构,现状直立式河岸和相应的驳岸结构之间形成有从直立式河岸向驳岸结构倾斜的缓坡,该缓坡上种植有植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块石粘结堆砌形成的驳岸结构在河道内勾勒出仿自然河道形态,在驳岸与现状直立式河岸形成的封闭浅水区域内进行植被群落的恢复,改善城市河道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河道内地形重塑增加河道结构的复杂度,增加水力条件的多样性,同时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避难和休息场所,通过植被恢复还可净化河道水质,提高河道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构建健康河流水生态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河道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复技术领域。复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的优先权信息如下:优先权号为CN202210371207.4,优先权日为2022年04月1日,专利技术名称为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生态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蜿蜒性是河流动态演变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倾向,形成蜿蜒型河道的原因有多种,其中主要原因是水流经过微弯河段凸岸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水流侵蚀凹岸,形成深潭,另一侧则形成浅滩。
[0003]由于历史原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强,传统的河道整治因为认识不足和滨水空间受限等原因,往往着重于水利建设忽略了生态。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国多数城市河道都被裁弯取直、沟渠化、硬质化,河道生态性遭到破坏,景观呈现千篇一律的状态。尤其是平原河道常见的蜿蜒型河段整治,就目前整治措施而言,由于弯道水流所受到的阻力比同样长度的顺直河段要大,蜿蜒曲折的程度不断加剧,还有在曲率半径过小的弯道,汛期水流很不平顺,往往形成大溜顶凹岸的惊险局面,危机堤岸安全,难以保障整治改造工程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
[0006]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在河道内对应现状直立式河岸设置仿自然河道形态的驳岸结构,现状直立式河岸和相应的驳岸结构之间形成有从直立式河岸向驳岸结构倾斜的缓坡,该缓坡上种植有植物。
[0007]进一步地,所述驳岸结构上对应易受水流冲刷侵蚀的部位采用耐冲刷结构,其余部位采用卵砾边滩。
[0008]进一步地,所述耐冲刷结构采用大块石或大石板堆成。
[0009]进一步地,所述耐冲刷结构顶部略高于河道的常水位。
[0010]进一步地,所述卵砾边滩通过投放块石与级配卵石打造,边滩采用缓坡入水方式。
[0011]进一步地,所述卵砾边滩平均粒径约D50=20mm,其中10~50mm粒径组含量约占80%。
[0012]进一步地,所述河道内设置横跨河道的生态矮堰。
[0013]进一步地,所述生态矮堰为I型、J型、V型、U型或W型,材料选用圆木或块石,高度一般不超过30cm;生态矮堰的最低部分应位于河槽的中心,块石延伸到河槽顶部。
[0014]进一步地,所述缓坡上种植的植物包括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恢复,挺水植物采用黄菖蒲、梭鱼草、伞草、荷花、水葱、香蒲、芦苇和花叶芦竹中的一种或几种,沉水植物采用矮生苦草、菹草、马来眼子菜中的一种或几种。
[0015]进一步地,将所述缓坡的能满足亲水需求的适当区域设为亲水平台,并设置从现状直立式河岸顶部延伸至亲水平台的台阶。
[0016]进一步地,所述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应用于蜿蜒型河段治理中,所述蜿蜒型河段包括若干个弯曲段,沿水流方向,每个所述弯曲段包括迎水侧和背水侧,所述迎水侧上设置耐冲刷结构,所述背水侧上设置卵砾边滩,并且,在每个弯曲段的衔接处设置横跨河道的生态矮堰。
[0017]进一步地,所述生态矮堰应用于浑水冲刷条件环境中,其结构类型为淹没式矮堰结构。
[0018]进一步地,所述淹没式矮堰结构优选为淹没式三维矮堰结构。
[0019]进一步地,所述生态矮堰的堰顶沿横跨河道方向呈锯齿波浪形;其中,所述生态矮堰的堰体迎水面的形状设计主要考虑的因素为:所述蜿蜒型河段的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比降;
[0020]具体地,当蜿蜒型河段的年平均径流量、平均比降为高阶段时,所述堰体迎水面的形状为靠近堰体方向内凹的弧形面,且所述弧形面与堰体底面的夹角α为30
°‑
60
°

[0021]当蜿蜒型河段的年平均径流量、平均比降为中阶段时,所述堰体迎水面包括下部斜面和与所述下部斜面相衔接的上部弧面,所述上部弧面沿远离堰体的堰顶方向伸出,且所述下部斜面与堰体底面的夹角β为40
°‑
80
°

[0022]当蜿蜒型河段的年平均径流量、平均比降为低阶段时,所述堰体迎水面为斜面,所述斜面与堰体底面的夹角γ为40
°‑
80
°

[002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块石形成的驳岸结构在河道内勾勒出仿自然河道形态,在驳岸与现状直立式河岸形成的封闭浅水区域内进行植被群落的恢复,改善城市河道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退化和景观风貌单一的现状。本专利技术通过河道内地形重塑增加河道结构的复杂度,增加水力条件的多样性,同时为水生动物提供良好的避难和休息场所,通过植被恢复还可净化河道水质,提高河道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构建健康河流水生态。
[0024]再者,通过将耐冲刷结构设置在弯曲段的迎水侧和将卵砾边滩设置在弯曲段的背水侧,结合在每个弯曲段的衔接处设置生态矮堰的特定结构布局,能够有效减缓下一弯曲段的水流流速,进而减少了对驳岸结构的冲刷力,大大提升了生态化改造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且具有结构简单、施工方便和降低整体改造成本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0025]以下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且仅旨在于对本专利技术做示意性的解释和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附图中:
[0026]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27]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典型剖面图;
[0028]图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29]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生态矮堰沿河道宽度方向的主视图;
[0030]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沿图4中的A

A的剖视图A

A;
[0031]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沿图4中的A

A的剖视图(A

A)


[0032]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沿图4中的A

A的剖视图(A

A)”。
[0033]附图标记:
[0034]1、现状直立式河岸;2、植被;3、大块石;4、亲水平台;5、生态矮堰;50、堰体;51、堰顶;52、堰体底面;53、堰体迎水面;531、上部弧面;532、下部斜面;54、堰体背水面;6、卵砾边滩。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将以图式揭露本申请的若干个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是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6]需要说明,除非单独定义指出的方向以外,本文中涉及到的上、下、左、右等方向均是以本申请实施例图1所示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为准,如果该特定姿态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河道内对应现状直立式河岸设置仿自然河道形态的驳岸结构,现状直立式河岸和相应的驳岸结构之间形成有从直立式河岸向驳岸结构倾斜的缓坡,该缓坡上种植有植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驳岸结构上对应易受水流冲刷侵蚀的部位采用耐冲刷结构,其余部位采用卵砾边滩。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冲刷结构采用大块石或大石板堆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冲刷结构顶部略高于河道的常水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砾边滩通过投放块石与级配卵石打造,边滩采用缓坡入水方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立式河岸生态化改造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卵砾边滩平均粒径约D50=2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晟王海燕关永发周国旺宋思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