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处理器。所述污水处理器包括壳体、污水处理机构和生物载体防堵机构,其中,壳体包括底壁、与底壁共同围成收容空间的框体、开设于框体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及自底壁向框体内延伸的分隔墙,分隔墙将收容空间分隔为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生物载体防堵机构包括位于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生物载体收集槽、开设于分隔墙且与生物载体收集槽的出口相连通的穿墙口、设置于生物载体收集槽靠近出水口一侧的拦截件、以及安装于底壁的第三曝气管,第三曝气管上的多个曝气孔以间歇脉冲方式产生气泡以将聚积于拦截件内侧的生物载体滚入生物载体收集槽内。该污水处理器能够使生物载体可循环流动,以解决生物载体堵塞拦截件的技术问题。截件的技术问题。截件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器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处理器。
技术介绍
[0002]流化床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简单、灵活和紧凑的污水处理装置,附着微生物的生物载体飘浮在反应器中,并通过曝气扰动、液体回流等方式带动生物载体流动。目前,污水处理生化段生物载体工艺中,末端采用拦截网结构将载体进行拦截,防止流失,而生物载体会随着污水流动方向,流向出水口方向,并在拦截网处堆积,容易造成拦截网堵塞,造成水体的流动困难,并且生物载体的堆积会影响生物载体的流动和与水体的接触,进而影响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流化床生物反应器的生物截体易堵塞拦截网的技术问题,以提供一种生物载体可循环流动的污水处理器。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器,包括:
[0005]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向远离所述底壁方向延伸的框体、开设于所述框体且位于同一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及自所述底壁向所述框体内延伸的分隔墙,所述底壁与所述框体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分隔墙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为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所述分隔墙一端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框体间隔设置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通道,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连通;
[0006]污水处理机构,所述污水处理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壁且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曝气管、安装于所述底壁且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曝气管、及多个用于处理污水的生物载体,所述第一曝气管上的多个曝气孔和所述第二曝气管上的多个曝气孔均以间歇脉冲方式产生第一预设直径的气泡以搅动所述生物载体;
[0007]生物载体防堵机构,所述生物载体防堵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且设于第一高度的生物载体收集槽、开设于所述分隔墙且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的出口相连通的穿墙口、设置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靠近所述出水口一侧的拦截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壁且位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与所述拦截件之间的第三曝气管,所述第三曝气管上的多个曝气孔以间歇脉冲方式产生第二预设直径的气泡以将聚积于所述拦截件内侧的生物载体滚入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内;其中,所述拦截件的高度高于所述壳体内的待处理的污水的液面高度,所述拦截件包括主体部及开设于所述主体部上的多个通水孔,所述通水孔的口径小于所述生物载体的孔径,经所述生物载体处理后的污水依次经所述通水孔和所述出水口排出。
[000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预设直径与所述第一预设直径相同或者所述
第二预设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预设直径。
[000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预设直径为0.5~2.0cm,所述第二预设直径为0.5~2.0cm。
[0010]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待处理的污水的液面高度为第二高度,所述第二高度与所述第一高度相同或者略高于所述第一高度且低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的顶端,在所述第三曝气管上多个曝气孔产生的气泡的作用下所述生物载体能够滚入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内。
[00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为矩形框体。
[00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包括自所述底壁的两端延伸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及自所述底壁的两侧延伸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依次首尾相接围成所述框体,所述分隔墙一端与所述第一侧壁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设置。
[00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均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且位于所述分隔墙两侧。
[00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墙与所述第三侧壁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关于所述分隔墙所在平面对称设置。
[00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拦截件为拦截网或者自所述底壁向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延伸的挡墙。
[00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通水孔为圆形通孔,且多个所述通水孔均匀间隔设置。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0018]一、本技术中,所述污水处理器包括壳体、污水处理机构和生物载体防堵机构,其中,所述生物载体防堵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且设于第一高度的生物载体收集槽、开设于所述分隔墙且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的出口相连通的穿墙口、设置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靠近所述出水口一侧的拦截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壁且位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与所述拦截件之间的第三曝气管,所述第三曝气管上的多个曝气孔以间歇脉冲方式产生第二预设直径的气泡以将聚积于所述拦截件内侧的生物载体滚入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内;这样,本技术通过产生的大气泡将生物载体推入生物载体收集槽中,并通过所述穿墙口流入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形成生物载体的循环流动,以解决生物载体堵塞在拦截件内侧的技术问题,具有结构简单,防堵效果好的优点。
[0019]二、本技术的第一曝气管和第二曝气管以间歇脉冲方式产生大气泡,具有搅动强度大的优点,使所述生物载体的流动更顺畅,不易聚积。
[0020]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技术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污水处理器的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未放置生物载体的污水处理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污水处理器100壳体10底壁11框体12第一侧壁121第二侧壁122第三侧壁123第四侧壁124进水口13出水口14分隔墙15通道16收容空间10A第一收容空间11A第二收容空间12A污水处理机构20第一曝气管21第二曝气管22生物载体23生物载体防堵机构30生物载体收集槽31穿墙口32拦截件33主体部331通孔332第三曝气管34
ꢀꢀ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多种不同实施方式。
[0026]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器100,所述污水处理器100采用生化处理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
[0027]所述污水处理器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10A的壳体10、收容于所述壳体10内用于处理污水的污水处理机构20、以及生物载体防堵机构30。
[00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为上端开口的矩形状结构,用于盛放待处理的污水。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也可以为圆形结构,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的结构,本申请对其结构不作限定,能够盛放待处理的污水即可。
[002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为混凝土结构。
[0030]所述壳体10包括底壁11、自所述底壁11向远离所述底壁11方向延伸的框体12、开设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壳体,所述壳体包括底壁、自所述底壁向远离所述底壁方向延伸的框体、开设于所述框体且位于同一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及自所述底壁向所述框体内延伸的分隔墙,所述底壁与所述框体共同围成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分隔墙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为第一收容空间和第二收容空间,所述分隔墙一端与所述框体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框体间隔设置形成连通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和所述第二收容空间的通道,所述进水口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连通,所述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连通;污水处理机构,所述污水处理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底壁且位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内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曝气管、安装于所述底壁且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曝气管、及多个用于处理污水的生物载体,所述第一曝气管上的多个曝气孔和所述第二曝气管上的多个曝气孔均以间歇脉冲方式产生第一预设直径的气泡以搅动所述生物载体;生物载体防堵机构,所述生物载体防堵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内且设于第一高度的生物载体收集槽、开设于所述分隔墙且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的出口相连通的穿墙口、设置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靠近所述出水口一侧的拦截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底壁且位于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与所述拦截件之间的第三曝气管,所述第三曝气管上的多个曝气孔以间歇脉冲方式产生第二预设直径的气泡以将聚积于所述拦截件内侧的生物载体滚入所述生物载体收集槽内;其中,所述拦截件的高度高于所述壳体内的待处理的污水的液面高度,所述拦截件包括主体部及开设于所述主体部上的多个通水孔,所述通水孔的口径小于所述生物载体的孔径,经所述生物载体处理后的污水依次经所述通水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汉龙,梁政,佘玉娜,刘鼎,胡翔,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道同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