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液冷端子,包括:两个插针组件、两个插座组件及导通件,两个插针组件分别与两个插座组件连接,导通件连接两个插座组件;插针组件具有第一流道,插座组件具有第二流道,导通件具有第三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连通,第三流道连通第二流道。通过设置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通,当插针组件与插座组件连接并工作后,冷却液由一个第一流道流入,依序流过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道,而后再依序流入另一个第二流道及第一流道,最后流出第一流道,形成冷却液的循环;如此,当电流增大后,所产生的热量能通过冷却液及时带出,实现散热,进而避免热量堆积升温所造成的影响,延长了插针组件及插座组件的使用寿命。了插针组件及插座组件的使用寿命。了插针组件及插座组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冷端子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充电
,具体地,涉及一种液冷端子。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当下的电动汽车也正突飞猛进,各大品牌都相继产出电动汽车,并且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电动汽车也越来越普遍。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一直备受关注,局限于材料和空间,普遍的电动汽车持续行驶公里数相近;除了对续航有所要求外,对于充电的速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希望在短时间内能将汽车的电量充满,避免影响正常使用,但是目前的充电枪和充电座结构尺寸有所要求,难以进行修改,因此若是需要加快充电速度,则必须加大充电时的电流,但是随着电流的增大,所产生的热量也增大,造成过渡发热,进而对充电枪和充电座的使用寿命带来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冷端子。
[0004]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液冷端子,包括:两个插针组件、两个插座组件及导通件,两个插针组件分别与两个插座组件连接,导通件连接两个插座组件;插针组件具有第一流道,插座组件具有第二流道,导通件具有第三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连通,第三流道连通第二流道;
[0005]其中,冷却液进入一个插针组件的第一流道,并流向一个插座组件的第二流道,通过第三流道流入到另一个插座组件的第二流道,再流入到另一个插针组件的第一流道。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插针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座、针头及第一簧片,针头设置于第一连接座,第一簧片设置于第一连接座与针头之间,针头连接插座组件。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第一连接座具有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第三槽体及排液口,第一槽体位于第一连接座远离针头的一端,第二槽体及第三槽体连通,针头的一端设置于第二槽体,第一簧片位于第三槽体,排液口与第二槽体相通;针头具有第一通道,第一通道连通第二槽体。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插针组件还包括第一保护套,第一保护套设置于针头远离第一连接座的一端;第一保护套具有第二通道,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相通。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针头与第一连接座螺接。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插座组件包括第二连接座、第二簧片及第二保护套,第二簧片套设于第二连接座,第二保护套套设于第二簧片,第二连接座及第二簧片连接插针组件。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插座组件还包括第三簧片,第三簧片位于第二连接座与插针组件之间。
[00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插座组件还包括密封垫,密封垫位于第二连接座与插针组件之间。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插座组件还包括压盖,压盖连接第二簧片及第二保护套。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导通件由绝缘材料制成。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设置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通,当插针组件与插座组件连接并工作后,冷却液由一个第一流道流入,依序流过第二流道及第三流道,而后再依序流入另一个第二流道及第一流道,最后流出第一流道,形成冷却液的循环;如此,当电流增大后,所产生的热量能通过冷却液及时带出,实现散热,进而避免热量堆积升温所造成的影响,延长了插针组件及插座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7]图1为液冷端子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液冷端子的剖视图;
[0019]图3为液冷端子的拆分图;
[0020]图4为插针组件的立体图;
[0021]图5为插座组件的立体图;
[0022]图6为压盖的立体图。
[0023]附图标记说明:
[0024]1‑
插针组件;11
‑
第一流道;12
‑
第一连接座;121
‑
第一槽体;122
‑
第二槽体;123
‑
第三槽体;124
‑
排液口;13
‑
针头;131
‑
第一通道;14
‑
第一簧片;15
‑
第一保护套;151
‑
第二通道;
[0025]2‑
插座组件;21
‑
第二流道;22
‑
第二连接座;23
‑
第二簧片;24
‑
第二保护套;25
‑
第三簧片;26
‑
密封垫;27
‑
压盖;
[0026]3‑
导通件;31
‑
第三流道;
[0027]4‑
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29]另外,在本专利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0]如图1
‑
图3所示,图1为液冷端子的立体图;图2为液冷端子的剖视图;图3为液冷端子的拆分图。本申请的液冷端子包括两个插针组件1、两个插座组件2及导通件3,两个插针组件1分别与两个插座组件2连接,导通件3连接两个插座组件2;具体应用时,插针组件1设置在充电枪上,插座组件2则设置在车上,两个插针组件1分别连接电源正负极,其与两个插座组件2连接后可进行充电。插针组件1具有第一流道11,插座组件2具有第二流道21,导通件3具有第三流道31,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21及第三流道31相通,冷却液注入到一个插针组件1上的第一流道11,第一流道11内的冷却液依序流过第二流道21及第三流道31,并通过第三流道31依序流入到另一个插座组件2的第二流道21和另一个插针组件1的第一流道11,最后再流出外部,冷却液在插针组件1及插座组件2内循环一周后将热量带出。
[0031]再一并参照图4所示,图4为插针组件1的立体图。插针组件1包括第一连接座12、针头13及第一簧片14,针头13设置于第一连接座12内,第一簧片14套设于针头13一端,且第一簧片14在第一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插针组件(1)、两个插座组件(2)及导通件(3),两个所述插针组件(1)分别与两个所述插座组件(2)连接,所述导通件(3)连接两个所述插座组件(2);所述插针组件(1)具有第一流道(11),所述插座组件(2)具有第二流道(21),所述导通件(3)具有第三流道(31),所述第一流道(11)与所述第二流道(21)连通,所述第三流道(31)连通所述第二流道(21);其中,冷却液进入一个所述插针组件(1)的所述第一流道(11),并流向一个所述插座组件(2)的所述第二流道(21),通过所述第三流道(31)流入到另一个所述插座组件(2)的所述第二流道(21),再流入到另一个所述插针组件(1)的所述第一流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组件(1)包括第一连接座(12)、针头(13)及第一簧片(14),所述针头(13)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座(12),所述第一簧片(14)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座(12)与所述针头(13)之间,所述针头(13)连接所述插座组件(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座(12)具有第一槽体(121)、第二槽体(122)、第三槽体(123)及排液口(124),所述第一槽体(12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座(12)远离所述针头(13)的一端,所述第二槽体(122)及所述第三槽体(123)连通,所述针头(13)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槽体(122),所述第一簧片(14)位于所述第三槽体(123),所述排液口(124)与所述第二槽体(122)相通;所述针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泉,许公杰,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尼索科连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