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099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总成、A柱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以及前围加强横梁总成,机舱框架与壁障在碰撞工况中产生碰撞能量,该碰撞能量在机舱纵梁前段通过纵梁立柱和机舱上边梁总成分散至A柱总成,由机舱纵梁前段传递至机舱纵梁后段的碰撞能量分别通过前围加强中横梁和前围加强底横梁向A柱总成及车身的另一侧分散传递,以使机舱纵梁后段区域框架的稳定。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汽车机舱框架结构的汽车。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优化碰撞传力结构,提升小偏置碰性能;结构精简,轻量化,降低制造成本。降低制造成本。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形式单一,大部分车型的前纵梁在小偏置碰工况中与壁障重叠过小,未能有效传递碰撞能量,存在因前围受力集中而对乘员舱侵入量过大等安全隐患。
[0003]此外,现有的汽车机舱框架结构还存在传力结构单一,未能对机舱纵梁进行有效支撑等情况。可见,当前的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已无法满足当前日渐严苛的布置环境与碰撞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优化碰撞传力结构,提升小偏置碰性能;结构精简,轻量化,降低制造成本。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总成,其包括:机舱纵梁前段和与机舱纵梁前段连为一体的机舱纵梁后段,机舱纵梁前段紧固连接有纵梁立柱,机舱纵梁前段的相对两端设有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第一装配端与前防撞梁总成紧固相连;A柱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的一端与纵梁立柱紧固相连,机舱上边梁总成的另一端与A柱总成紧固相连;以及前围加强横梁总成,其包括:前围加强中横梁和与前围加强中横梁紧固相连的前围加强底横梁,其中:第二装配端与前围加强中横梁紧固相连,前围加强底横梁与机舱纵梁后段紧固相连,其中:碰撞能量在机舱纵梁前段通过纵梁立柱和机舱上边梁总成分散至A柱总成,由机舱纵梁前段传递至机舱纵梁后段的碰撞能量分别通过前围加强中横梁和前围加强底横梁向A柱总成及车身的另一侧分散传递,以使机舱纵梁后段区域框架的稳定。
[0006]其中,第一装配端的一侧设有前副车架装配位,前副车架通过前副车架装配位紧固在机舱纵梁前段,其中:碰撞能量分别通过前副车架和纵梁立柱对机舱纵梁总成进行拉拽,使碰撞能量传递到机舱纵梁总成上。
[0007]其中,纵梁立柱与机舱上边梁相连的一端朝机舱框架的外后侧方向平顺过渡。
[0008]其中,机舱上边梁自与纵梁立柱相连一端向与A柱总成相连另一端截面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以使分散至A柱总成的碰撞能够分别向A柱总成的上部和下部传递。
[0009]其中,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本体、吸能盒及用以带动机舱纵梁前段碰撞吸能的碰撞块;吸能盒和碰撞块分别紧固在前防撞梁本体的端部,吸能盒与第一装配端紧固相连,碰撞块装设在吸能盒的外侧。
[0010]其中,机舱纵梁前段自其中部向第一装配端截面方向的尺寸渐变增大,用以使机舱纵梁前段在撞击时受力参与变形吸能和传递能量。
[0011]其中,机舱纵梁后段沿截面方向的尺寸逐渐增大,用以分散纵梁的碰撞稳定性;机
舱纵梁后段上隆起用以提升抗弯性能的加强筋。
[0012]其中,机舱纵梁后段伸至前围加强底横梁中,由前围加强底横梁进行包覆。
[0013]其中,前围加强中横梁和前围加强底横梁的纵截面分别呈三角状。
[001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机舱框架结构的汽车。
[0015]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汽车机舱框架结构、汽车,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总成,其包括:机舱纵梁前段和与机舱纵梁前段连为一体的机舱纵梁后段,机舱纵梁前段紧固连接有纵梁立柱,机舱纵梁前段的相对两端设有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第一装配端与前防撞梁总成紧固相连;A柱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的一端与纵梁立柱紧固相连,机舱上边梁总成的另一端与A柱总成紧固相连;以及前围加强横梁总成,其包括:前围加强中横梁和与前围加强中横梁紧固相连的前围加强底横梁,其中:第二装配端与前围加强中横梁紧固相连,前围加强底横梁与机舱纵梁后段紧固相连,其中:碰撞能量在机舱纵梁前段通过纵梁立柱和机舱上边梁总成分散至A柱总成,优化碰撞传力结构,提升小偏置碰性能;结构精简,轻量化,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汽车机舱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舱纵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机舱上边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前围加强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A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汽车机舱框架的碰撞传力路径的第一角度的效果示意图。
[0024]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汽车机舱框架的碰撞传力路径的第二角度的效果示意图。
[0025]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前防撞梁总成的碰撞传力路径效果示意图。
[0026]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机舱纵梁总成的机舱纵梁前段的碰撞传力路径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图1

图10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汽车机舱框架结构的实施例一。
[0029]本实施例中的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包括:前防撞梁总成1、机舱纵梁总成2、A柱总成3、机舱上边梁总成4以及前围加强横梁总成5。
[0030]机舱纵梁总成2包括:机舱纵梁前段21和与机舱纵梁前段21连为一体的机舱纵梁
后段22,机舱纵梁前段21紧固连接有纵梁立柱23,机舱纵梁前段21的相对两端设有第一装配端21a和第二装配端21b,第一装配端21a与前防撞梁总成1紧固相连。
[0031]机舱上边梁总成4的一端与纵梁立柱23紧固相连,机舱上边梁总成4的另一端与A柱总成3紧固相连。
[0032]前围加强横梁5包括:前围加强中横梁51和与前围加强中横梁51紧固相连的前围加强底横梁52,其中:第二装配端21b与前围加强中横梁51紧固相连,前围加强底横梁52与机舱纵梁后段22紧固相连,其中:
[0033]机舱框架与壁障在碰撞工况中产生碰撞能量,该碰撞能量在机舱纵梁前段21通过纵梁立柱23和机舱上边梁总成4分散至A柱总成3,由机舱纵梁前段21传递至机舱纵梁后段22的碰撞能量分别通过前围加强中横梁51和前围加强底横梁52向A柱总成3及车身的另一侧分散传递,以使机舱纵梁后段区域框架的稳定。具体请参见图7

10中,碰撞传力在各零构件上的传递路径Y。
[0034]具体实施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防撞梁总成;机舱纵梁总成,其包括:机舱纵梁前段和与所述机舱纵梁前段连为一体的机舱纵梁后段,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紧固连接有纵梁立柱,所述机舱纵梁前段的相对两端设有第一装配端和第二装配端,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前防撞梁总成紧固相连;A柱总成;机舱上边梁总成,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的一端与所述纵梁立柱紧固相连,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的另一端与所述A柱总成紧固相连;以及前围加强横梁总成,其包括:前围加强中横梁和与所述前围加强中横梁紧固相连的前围加强底横梁,其中,所述第二装配端与所述前围加强中横梁紧固相连,所述前围加强底横梁与所述机舱纵梁后段紧固相连,其中:机舱框架与壁障在碰撞工况中产生碰撞能量,该碰撞能量在所述机舱纵梁前段通过所述纵梁立柱和所述机舱上边梁总成分散至所述A柱总成,由机舱纵梁前段传递至所述机舱纵梁后段的碰撞能量分别通过前围加强中横梁和所述前围加强底横梁向所述A柱总成及车身的另一侧分散传递,以保证所述机舱纵梁后段区域框架的稳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装配端的一侧设有前副车架装配位,前副车架通过前副车架装配位紧固在所述机舱纵梁前段,其中:碰撞能量分别通过所述前副车架和所述纵梁立柱对所述机舱纵梁总成进行拉拽,使碰撞能量传递到所述机舱纵梁总成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机舱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立柱与所述机舱上边梁相连的一端朝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荣添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