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6045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5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基坑支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包括:前排桩、后排桩、前排冠梁、后排冠梁、钢斜撑、第一预埋钢板、第二预埋钢板和锚索;前排桩位于基坑边界,前排桩上部设置有前排冠梁,前排冠梁上部设置有第一预埋钢板;后排桩位于基坑范围外部的土体内,后排桩的桩顶高于前排桩,后排桩上部设置有后排冠梁,后排冠梁竖向设置有第二预埋钢板;钢斜撑下部与第一预埋钢板连接,钢斜撑上部与第二预埋钢板连接;锚索的一端安装于后排冠梁上部,另一端竖直锚固在土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能够应对大多数复杂基坑周边情形下,深基坑支护的要求,保证基坑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安全性。证基坑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安全性。证基坑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基坑支护
,尤其是涉及一种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

技术介绍

[0002]为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工程基坑的深度及周边环境复杂程度越来越大,排桩支护是深基坑支护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双排桩大多是前后排均采用竖直桩的支护形式,通过冠梁、腰梁组合形成较稳定的整体基坑支护体系。但是目前的支护体系仍然存在不足,双排桩支护结构虽然通过“门式”结构增强了围护结构的刚度,但由于其受力机理仍然为悬臂梁,当基坑周边的环境复杂时,基坑的稳定性降低,难以保证基坑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安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该支护体系能够应对大多数复杂基坑周边情形下,深基坑支护的要求,保证基坑及其周围的建筑物安全性。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包括:前排桩、后排桩、前排冠梁、后排冠梁、钢斜撑、第一预埋钢板、第二预埋钢板和锚索;
[0005]所述前排桩位于基坑边界,所述前排桩上部设置有前排冠梁,所述前排冠梁上部设置有第一预埋钢板;
[0006]所述后排桩位于基坑范围外部的土体内,所述后排桩的桩顶高于前排桩,所述后排桩上部设置有后排冠梁,所述后排冠梁竖向设置有第二预埋钢板;
[0007]所述钢斜撑下部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连接,钢斜撑上部与第二预埋钢板连接;
[0008]所述锚索的一端安装于后排冠梁上部,另一端竖直锚固在土体内。
[0009]优选的,所述前排桩由竖直的相互咬合搭接的混凝土桩组成。
[0010]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桩包括:荤桩和素桩,所述荤桩和素桩相互咬合搭接布置。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一一对应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前排桩竖直伸入基坑坑底以下的土体内,所述前排桩顶部设置有前排冠梁,所述前排冠梁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0013]优选的,所述后排桩顶部设置有后排冠梁,所述后排冠梁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
[0014]优选的,所述后排桩由若干个按一定间距排列的钢筋混凝土桩组成。
[0015]优选的,所述钢斜撑由空心钢管制成,所述钢斜撑下部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焊接固定,所述钢斜撑上部与第二预埋钢板焊接固定。
[0016]优选的,所述钢斜撑由壁厚不小于5mm的空心钢管制成。
[0017]优选的,所述锚索由若干组钢绞线与锚固件组合而成。
[0018]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的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采用前排桩、后排桩通过钢斜撑三者组合形成类似三角形的稳定支护结构,再加上后排桩锚索的设置,大大提升了排桩支护能力,可以
应对大多数复杂基坑周边情形下,深基坑支护的要求;而且,前排桩、后排桩及钢斜撑等各部分均位于基坑施工范围以外,不占用基坑内部施工空间;此外,钢斜撑相较于水平内支撑,后期拆除量大大减少,极大的节省工期和费用。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前排桩、后排桩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俯视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1、前排桩;2、后排桩;3、钢斜撑;4、前排冠梁;5、后排冠梁;6、第一预埋钢板;7、第二预埋钢板;8、锚索;9、土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此外,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8]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包括:前排桩1、后排桩2、前排冠梁4、后排冠梁5、钢斜撑3、第一预埋钢板6、第二预埋钢板7和锚索8;前排桩1位于基坑边界,前排桩1上部设置有前排冠梁4,前排冠梁4上部设置有第一预埋钢板6;后排桩2位于基坑范围外部的土体9内,后排桩2的桩顶高于前排桩1,后排桩2上部设置有后排冠梁5,后排冠梁5竖向设置有第二预埋钢板7;钢斜撑3下部与第一预埋钢板6连接,钢斜撑3上部与第二预埋钢板7连接;锚索8的一端安装于后排冠梁5上部,另一端竖直锚固在土体9内。
[0029]采用前排桩1、后排桩2通过钢斜撑3三者组合形成类似三角形的稳定支护结构,再
加上后排桩2中的锚索8的设置,大大提升了排桩支护能力,可以应对大多数复杂基坑周边情形下,深基坑支护的要求;而且,前排桩1、后排桩2及钢斜撑3等各部分均位于基坑施工范围以外,不占用基坑内部施工空间;此外,钢斜撑3相较于水平内支撑,后期拆除量大大减少,极大的节省工期和费用。
[0030]本实施例中,前排桩1由竖直的相互咬合搭接的混凝土桩组成。具体的,混凝土桩包括:荤桩和素桩,荤桩和素桩相互咬合搭接布置,其中,荤桩为钢筋混凝土桩,素桩为不含钢筋的素混凝土桩,桩与桩之间互相咬合,在起到支护的同时,又可以有效的增强支护体系的防水作用。
[0031]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埋钢板6和第二预埋钢板7一一对应设置,以便支护体系更加稳定。
[0032]本实施例中,前排桩1竖直伸入基坑坑底以下的稳定土体9内,前排桩1顶部设置有前排冠梁4,前排冠梁4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排桩、后排桩、前排冠梁、后排冠梁、钢斜撑、第一预埋钢板、第二预埋钢板和锚索;所述前排桩位于基坑边界,所述前排桩上部设置有前排冠梁,所述前排冠梁上部设置有第一预埋钢板;所述后排桩位于基坑范围外部的土体内,所述后排桩的桩顶高于前排桩,所述后排桩上部设置有后排冠梁,所述后排冠梁竖向设置有第二预埋钢板;所述钢斜撑下部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连接,钢斜撑上部与第二预埋钢板连接;所述锚索的一端安装于后排冠梁上部,另一端竖直锚固在土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桩由竖直的相互咬合搭接的混凝土桩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桩包括:荤桩和素桩,所述荤桩和素桩相互咬合搭接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锚组合基坑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埋钢板和第二预埋钢板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延珑陈烈庄小杰张永彬吴波汪伟马嘉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