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盛晋华专利>正文

一种黄芪根挤压切丝技术及制取螺形茶的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4816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4 2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黄芪根挤压切丝技术及制取螺形茶的工艺,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1)干品黄芪根条的选料修整与焖润软化;(2)软化黄芪节段进入对辊压扁机内挤压制成黄芪宽薄压片;(3)黄芪宽薄压片经对辊切丝机加工为黄芪纤状丝条;(4)黄芪纤状丝条进入揉茶机进行揉捻挤汁并形成黄芪捻丝茶;(5)黄芪捻丝茶在炒锅中进行人工卷螺定型与提香炒制;(6)黄芪螺形茶的成品包装与存储。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黄芪螺形茶产品,为黄芪代用茶类新增了一个产品。茶品在冲泡时可溶成分浸出快速,茶汤清亮,色泽红褐,气味清香。其中的关键工艺环节——黄芪根挤压切丝技术,是继医药领域的饮片加工技术、粉末加工技术之后,又一个新型的黄芪物料物理加工方式,切丝产品不仅可以作为各类形态的黄芪代用茶(长条形、卷丝形、压片型、螺钉形、珠型)制作工艺的出发原料,而且还可用于黄芪浸膏提取、渣液分离等黄芪深加工工艺中。渣液分离等黄芪深加工工艺中。渣液分离等黄芪深加工工艺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黄芪根挤压切丝技术及制取螺形茶的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药食同源类中药材领域,同时涉及到药食同源类的食材与食品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中药材基源植物的黄芪,包括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e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与膜荚黄芪A.membranaceus(Fisch.)Bge两个物种植物。黄芪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意义上的“药食同源”材料,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现代食品工业中法律意义上的“药食同源”材料,始于2019年,标志是本年度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新增黄芪等9种中药材为药食同源物质的通知》。这一法规的实施为黄芪种植业开劈了一条新的产业化发展链条:“黄芪种植

农产品流通

黄芪食材食品加工

黄芪食材食品流通领域

健康人群日常食品消费市场”。众多的食品加工企业也可以参到黄芪产业链之中(不再仅限于制药企业),开展黄芪食材与含黄芪成分新食品的开发、生产与销售业务。
[0003]但是,当前黄芪食材食品开发的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实践中的食品生产技术多数依托于黄芪医药领域已有的成果。这些医药类成果的共同特点在于:技术产品主要是针对病患者使用的、严格执行制药标准的、多数为精深加工的产品;而可供健康大众养生使用的、可作为日常饮食消费的、加工制造成本较低的食品类技术成果相对较少。以黄芪代用茶市场为例,当前的基本情况有以下三类:

一部分制茶企业将中药材领域使用的药材饮片(圆切片或斜切片)或粉末原材料,直接挪移到食品领域,作为浸泡饮用的代用茶产品销售。这一模式可见的报道已有数篇之多
[1

3],其产品特点是:茶品外观粗糙、泡茶时切片(或袋装粉末)可溶物浸出速度慢、茶汤的豆腥味较浓。基于市场消费者要求食品比药品需拥有更好的色香味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高端黄芪茶产品。

另一部分制茶企业采用黄芪提取物,用于配制出单一型(或配伍型)的固体或液体饮料,开辟了另一个产业方向,已不属于代用茶领域,这一饮料产业方向的研究也有数篇报道
[4

6]。其所用原料黄芪提取物均是从医药用饮片或粉末中浸提,属于传统制药领域的技术,未见到创新的黄芪食材原料加工技术。

第三类情况是制茶企业生产配伍型黄芪代用茶,通过在单品黄芪茶基础上,增加其它食药同源物质(如党参、枸杞子等),创建复方型保健茶产品,也已有报道数篇
[7

9]。其所用黄芪原料依然是传统饮片形态,也未见到对黄芪食材原料形态的创新报道。
[0004]在当前黄芪代用茶新型产品的研究领域内,涉及到对黄芪加工技术与产品形态有创新改进的研究成果(或专利)报道,仅见于以下三个:

甘肃国丽康中药材研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专利技术

《黄芪泡、煮专用饮片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CN201910800986.3》,该技术核心是:原料选取黄芪节段产品,对黄芪节段外皮组织进行剥离去除,选出芯组织部分,然后手工对芯部组织进行撕丝,再将丝条进行机器压制,压成饼状茶。

甘肃神农文峰药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专利技术

《一种黄芪压片的加工方法,申请号CN201911392495》,该技术核心是:在用水焖润黄芪茎条时增加喷涂化学软化剂甘油与仲烷基磺酸钠;然后使用圆
筒机械滚压芪茎,反复碾压5~6次,使黄芪成为扁片状产品,供保健品或煲汤使用。

广州汝丽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专利技术

《一种黄芪茶粉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CN201811134300》,该技术核心是:对黄芪饮片进行反复冻融循环处理后,快速冻干并在氮气保护下低温超微粉碎,再过300目以上的细筛,制成超细粉末产品,产品药理活性成分保留良好,可用于饮料产品。上述三种创新研究成果各有其优点,分别形成了压饼茶、宽片茶与超细粉茶三种新形态茶产品。与已经在市面上消费的黄芪切片茶与粉末茶(袋泡茶)产品相比,在产品品相上的有了技术改进。但三种创新成果又各有其不足之处:

三项技术均未使用设备化挤压切丝新技术,因而未解决批量化生产与标准化操作问题;

第一、二项均未使用揉茶捻丝环节技术,因而未解决好可溶物快速浸出进入茶汤的泡浸问题;

第一、二项技术均未使用炒制提香技术,因而未解决豆腥味偏重的缺点;

第三项技术虽解决了可溶物快速浸出进入茶汤的问题,但属于高成本的精深加工技术,不适宜应用到大众化日常消费产品(如代用茶)之中。
[0005]本专利技术正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创建的技术,首次创新建立了一种黄芪根挤压切丝技术。利用对辊压扁机,先将柱状的黄芪压成宽薄片,紧接着将宽薄片放入对辊压切丝机内,纵向切成丝条。将黄芪加工成了纤状丝条的新产品形态,突破了当前黄芪只有片状产品与粉状产品两种形态的现状;建立了可以标准化、设备化、批量化生产的挤压切丝工艺技术。其次,进一步使用了搓揉与捻丝工艺,提高了后段泡茶时的浸出速度;使用了炒制提香工艺,去除茶品中的豆腥异味,提升了香味。再次,利用纤状丝条形态适合搓揉与卷螺工艺的特点,开发出了螺形茶新产品,解决了当前黄芪茶外形品相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当前黄芪代用茶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老产品品相质量偏低、产品种类单调;新研发产品的生产设备化程度低、难以标准化操作;高端产品成本偏高、大众普及度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建立了一项黄芪根挤压切丝技术,突破了黄芪只有片状产品与粉状产品两种形态的现状,建立了可以标准化、设备化、批量化生产的挤压切丝工艺技术;依托该技术进一步开发了螺形茶新产品,并创新引入了揉丝技术、炒制提香、螺钉捻制工艺技术,解决了黄芪茶品相质量较低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黄芪根挤压切丝技术及制取螺形茶的工艺,包括:
[0008]步骤1:干品黄芪根条的修整与焖润软化。
[0009]具体的,选取干品黄芪棒条或节段作为初始原料,茎粗直径(段中位径)不低于0.4cm,将上述原料统一剪断成为长短一致的节段状,便于设备化统一加工。节段长度为5~20cm,节段长度即是后期的丝条长度,也决定螺形茶颗粒大小与整齐度。然后将黄芪节段单层排放在蒸屉上,再将蒸屉放入多层电热自动控制蒸锅(蒸箱)内,蒸锅内保持湿度90%以上,温度维持在70℃~100℃条件下,焖润软化2~12小时,直至干品黄芪节段彻底软化,可以打弯90度而不发生裂纹,可以进入下一步。
[0010]步骤2:软化黄芪节段进入对辊压扁机内挤压制成黄芪宽薄压片。
[0011]具体的,选取步骤1中软化好的黄芪节段,放置于对辊压片机的喂料托盘上,黄芪节段的朝向对辊入口处的头端,需提前夹成扁片状,并插入两个对辊轮之间的缝隙间;调节两个对辊轮之间的缝隙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黄芪根挤压切丝技术及制取螺形茶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干品黄芪根条的选料修整与焖润软化。步骤2:软化黄芪节段进入对辊压扁机内挤压制成黄芪宽薄压片。步骤3:黄芪宽薄压片经对辊切丝机加工为黄芪纤状丝条。步骤4:黄芪纤状丝条进入揉茶机进行揉捻挤汁并形成黄芪捻丝茶。步骤5:黄芪捻丝茶在炒锅中进行人工卷螺定型与提香炒制。步骤6:黄芪螺形茶的成品包装与存储。2.根据权力要求1中步骤3所述黄芪宽薄压片经对辊切丝机加工为黄芪纤状丝条,其特征在于,建立了黄芪纤状丝条的生产制作技术与新型产品形态,是本发明中新产品黄芪螺形茶制作的关键前提;同时又是继饮片加工技术、粉末加工技术之后,新创的一项黄芪食材物理加工的基本方式。在现有的黄芪物理加工产品形态种类——毛条、棒条、节段、圆切片、斜切片、竖切片、宽带片、粉末的基础上,新增了纤状丝条产品形态。具体的,黄芪纤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雄杰盛晋华雷雪峰
申请(专利权)人:盛晋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