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3346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1 1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包括溶气罐和与溶气罐连通的沉淀池,沉淀池内安装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沉淀池内远离连接有溶气罐的一侧形成混合区,第二导流板和沉淀池内远离连接有溶气罐的一侧形成沉淀区;混合区底部一侧和溶气罐连通,沉淀区与混合区连接的另一端的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出水口;沉淀区还包括布置在沉淀池底部的泥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混合区和沉淀区的设计,将气浮工艺与原混凝沉淀工艺相结合,通过在混凝池中采用加压溶搅拌的方式,使得油类物质破乳、悬浮物脱稳,使得水中增提高油类物质的去除率,并在沉淀区中形成悬浮泥层,提高悬浮物的去除率。提高悬浮物的去除率。提高悬浮物的去除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矿井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煤矿矿井水中主要污染物以煤粉为主的悬浮物,并具有密度小、表面带有负电荷及形状不均匀的特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矿井水的油类污染物大多由于人类活动引入,由于伴随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因此多以乳化油为主,矿井水中的油类表现为含量少,在水中呈乳浊状,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0003]随着环保标准的日益严峻,传统的混凝沉淀技术,突显出对悬浮物去除效率低、混絮凝剂投药量大,石油类污染物出水超标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传统的混凝沉淀装置对悬浮物去除效率低、混絮凝剂投药量大,石油类污染物出水超标等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包括溶气罐和与溶气罐连通的沉淀池,所述的溶气罐底部一侧和沉淀池底部一侧和通过连接管连接,所述的连接管内布置有管道混合器,管道混合器上开设有加药口,
[0006]所述的沉淀池内安装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安装在沉淀池内靠近连接有溶气罐的一侧,第二导流板安装在沉淀池内远离连接有溶气罐的一侧;
[0007]所述的第一导流板的底部与沉淀池底部连接,第一导流板的顶部与沉淀池顶部之间不连接;
[0008]所述的沉淀区包括顶部与沉淀池顶部连接的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的底部与沉淀池底部之间不连接;
[0009]第一导流板和沉淀池内远离连接有溶气罐的一侧形成混合区,第二导流板和沉淀池内远离连接有溶气罐的一侧形成沉淀区;
[0010]所述的混合区底部一侧和溶气罐连通,沉淀区与混合区连接的另一端的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出水口;
[0011]所述的沉淀区还包括布置在沉淀池底部的泥斗。
[0012]本技术还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0013]所述的沉淀区还包括布置在第二导流板和沉淀池端部之间的溢流堰,所述的溢流堰布置在沉淀池顶部并与第一出水口连通;
[0014]所述的溶气罐包括罐体、布置在罐体顶部的进水口布置在罐体顶部一侧的进气口和布置在罐体底部一侧的第二出水口;
[0015]所述的第二出水口与连接管连通;
[0016]所述的混合区内布置有导流折板,
[0017]所述的沉淀池内还安装有第三导流板和第四导流板;
[0018]所述的第三导流板顶部和沉淀池顶部连接,第三导流板底部和沉淀池底部不连接,第四导流板顶部和沉淀池顶部不连接,第四导流板底部和沉淀池底部连接;
[0019]所述的第三导流板布置在第一导流板朝向沉淀区一侧,第四导流板布置在第三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
[0020]所述的第三导流板和第一导流板之间布置有搅拌机;
[0021]所述的第二导流板与沉淀池顶部连接的一端朝向第四导流板一侧安装有撇油筒;
[0022]所述的沉淀区还包括布置在第二导流板和沉淀池端部之间的斜板填料;
[0023]所述的泥斗包括布置在沉淀池底部的前泥斗和后泥斗,前泥斗底部开设有煤泥出口,后泥斗底部开设有排泥口;
[0024]所述的混合区的侧壁上开设有煤泥进口;
[0025]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26](Ⅰ)本技术通过混合区和沉淀区的设计,将气浮工艺与原混凝沉淀工艺相结合,通过在混凝池中采用加压溶搅拌的方式,使得油类物质破乳、悬浮物脱稳,使得水中增提高油类物质的去除率,并在沉淀区中形成悬浮泥层,提高悬浮物的去除率。形成一个高效混凝沉淀兼顾除油技术的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装置。
[0027](Ⅱ)本技术的方案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溶气罐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中各个标号含义:
[0031]1‑
溶气罐;2

沉淀池;3

连接管;4

管道混合器;5

加药口;6

搅拌机;7

撇油筒;8

斜板填料;9

煤泥进口;10

悬泥层;
[0032]1‑
1罐体,1

2进水口,1

3进气口,1

4第二出水口;
[0033]2‑
1第一导流板,2

2第二导流板,2

3混合区,2

4沉淀区,2

5第一出水口,2

6泥斗,2

7溢流堰,2

8导流折板,2

9第三导流板,2

10第四导流板;
[0034]2‑6‑
1前泥斗,2
‑6‑
2后泥斗,2
‑6‑
3煤泥出口,2
‑6‑
4排泥口;
[0035]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解释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以下给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凡在本申请技术方案基础上做的等同变换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37]本技术所用的术语“上”、“下”、“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不能将上述术语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38]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9]本技术中的所有部件,如无特殊说明,全部采用现有技术中已知的部件。
[0040]实施例1:
[0041]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包括溶气罐1和与溶气罐1连通的沉淀池2,所述的溶气罐1底部一侧和沉淀池2底部一侧和通过连接管3连接,所述的连接管3内布置有管道混合器4,管道混合器4上开设有加药口5,
[0042]所述的沉淀池2内安装有第一导流板2

1和第二导流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包括溶气罐(1)和与溶气罐(1)连通的沉淀池(2),所述的溶气罐(1)底部一侧和沉淀池(2)底部一侧和通过连接管(3)连接,所述的连接管(3)内布置有管道混合器(4),管道混合器(4)上开设有加药口(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2)内安装有第一导流板(2

1)和第二导流板(2

2),第一导流板(2

1)安装在沉淀池(2)内靠近连接有溶气罐(1)的一侧,第二导流板(2

2)安装在沉淀池(2)内远离连接有溶气罐(1)的一侧;所述的第一导流板(2

1)的底部与沉淀池(2)底部连接,第一导流板(2

1)的顶部与沉淀池(2)顶部之间不连接;所述的第一导流板(2

1)和沉淀池(2)内远离连接有溶气罐(1)的一侧形成混合区(2

3),第二导流板(2

2)和沉淀池(2)内远离连接有溶气罐(1)的一侧形成沉淀区(2

4);所述的混合区(2

3)底部一侧和溶气罐(1)连通,沉淀区(2

4)与混合区(2

3)连接的另一端的顶部一侧开设有第一出水口(2

5);所述的沉淀区(2

4)包括第二导流板(2

2),所述的第二导流板(2

2)顶部与沉淀池(2)顶部连接,第二导流板(2

2)的底部与沉淀池(2)底部之间不连接;所述的沉淀区(2

4)还包括布置在沉淀池(2)底部的泥斗(2

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区(2

4)还包括布置在第二导流板(2

2)和沉淀池(2)端部之间的溢流堰(2

7),所述的溢流堰(2

7)布置在沉淀池(2)顶部并与第一出水口(2

5)连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微含油煤矿矿井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溶气罐(1)包括罐体(1

1)、布置在罐体顶部的进水口(1

2)、布置在罐体顶部一侧的进气口(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玉王丽汪凡景聪赵文峰冯雷张涛蒙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