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CO2注入井的无线调控分层注气系统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田分层注气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CO2注入井的无线调控分层注气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由于CO2(二氧化碳)是一种在油和水中溶解度都很高的气体,当它大量溶解于原油中时,可以使原油体积膨胀、黏度下降,还可以降低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在油田注气方面与其他驱油技术相比,CO2驱油具有适用范围大、驱油成本低和采油率高等显著优点。
[0003]当前,通过向地层注入CO2来驱油越来越受到业界重视,一方面是油田开发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需要。CO2驱油技术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目前的注气技术主要还是笼统注入,但是笼统注入的CO2会沿渗透率高的方向突进,造成气窜,导致油层无法有效动用,因此需要采用CO2分层注入技术,提高油田的开发效果。
[0004]目前,CO2分层注入技术不够成熟,现有技术一类是采用双管分注,增加一套管柱后成本较高,且仅适用于两层分注井,并且管线防腐、气窜密封问题严重;另一类是采用机械结构的井下配气器,同时需要采用钢丝下测调仪进行测调,无法实现井下分层气量自动调节、井下超临界CO2流量准确测量以及无法实时录取分层流量、压力、温度等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CO2注入井的无线调控分层注气系统及方法,其使用地面控制器通过无线波码通信方式实现对井下智能配气器采集数据的实时监测和流量调控,可以实现分层气量的精细调控和井下超临界CO2准确测量,同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用于CO2注入井的无线调控分层注气系统,包括地面控制器(1)和多个井下智能配气器(2),多个所述的井下智能配气器(2)分别通过油管(3)连接依次下入注入井下的注气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控制器(1)与每个所述井下智能配气器(2)采用无线波码通信方式通信,所述地面控制器(1)通过无线波码通信方式对注入井下的每层所述井下智能配气器(2)的采集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流量调控,所述地面控制器(1)并对所述的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无线调控每层所述井下智能配气器(2)的CO2注入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CO2注入井的无线调控分层注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面控制器(1)包括控制器无线通信单元(1
‑
5),所述的井下智能配气器(2)包括主控组件(2
‑
6),所述主控组件(2
‑
6)包括配气器无线通信单元(2
‑6‑
5),所述控制器无线通信单元(1
‑
5)与所述配气器无线通信单元(2
‑6‑
5)通过无线波码通信方式通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CO2注入井的无线调控分层注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控制器(1)还包括控制器主控单元(1
‑
2)、井口参数采集单元(1
‑
3)和地面电动调节机构(1
‑
6),所述控制器无线通信单元(1
‑
5)的接收部分是由控制器主控单元(1
‑
2)连接的井口参数采集单元(1
‑
3)中的压力波变化获取,所述控制器无线通信单元(1
‑
5)的发送部分与所述地面电动调节机构(1
‑
6)连接;所述控制器主控单元(1
‑
2)通过控制器无线通信单元(1
‑
5)和地面电动调节机构(1
‑
6)实现地面流量调节并配合产生地面无线波码通信的发送码,实现地面到井下数据的发送。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CO2注入井的无线调控分层注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组件(2
‑
6)还包括配气器主控单元(2
‑6‑
2)、配气器无线通信单元(2
‑6‑
5)、井下参数采集单元(2
‑6‑
3)和气嘴调控单元(2
‑6‑
6),所述配气器无线通信单元(2
‑6‑
5)的接收部分是由配气器主控单元(2
‑6‑
2)连接的井下参数采集单元(2
‑6‑
3)中的压力波变化获取;所述配气器无线通信单元(2
‑6‑
5)的发送部分与所述的气嘴调控单元(2
‑6‑
6)连接,所述配气器主控单元(2
‑6‑
2)通过配气器无线通信单元(2
‑6‑
5)和气嘴调控单元(2
‑6‑
6)实现井下流量调节并配合产生井下无线波码通信的发送码,实现井下到地面数据的发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CO2注入井的无线调控分层注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井下智能配气器(2)还包括外护管(2
‑
2),所述的外护管(2
‑
2)上下端分别设置有与油管(3)连接的上接头(2
‑
1)和下接头(2
‑
7),所述的外护管(2
‑
2)内轴向设置有中心过流管(2
‑
5)和气嘴组件(2
‑
4),所述的中心过流管(2
‑
5)上下端分别连通所述上接头(2
‑
1)和下接头(2
‑
7)后与两端的所述油管(3)贯通;所述的气嘴组件(2
‑
4)插设在所述的下接头(2
‑
7)上,所述下接头(2
‑
7)的外周上设置有与所述气嘴组件(2
‑
4)下端贯通的注气孔(2
‑7‑
1),所述下接头(2
‑
7)的内腔设置有与所述中心过流管(2
‑
5)的下端和所述气嘴组件(2
‑
4)的下端连通的密度流量检测孔(2
‑7‑
3),所述下接头(2
‑
7)的内腔还设置有贯通所述内腔周面的压力温度检测孔(2
‑7‑
技术研发人员:李希孝,兰孟平,孟林波,杨瑞军,夏成涛,牛云鹏,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洛科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