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玉峰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1378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包括了前夹板和后夹板。前夹板适于在佩戴时设置在患者踝关节前侧;后夹板适于在佩戴时设置在患者换关节后侧;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后夹板上设置有若干条与跟腱纤维走向平行的进针缝隙,所述进针缝隙适于使针刀穿过其中,所述进针缝隙宽度与针刀直径相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提供的辅助器械能够同时保证患者踝关节稳定,且对医生的进针姿态具有引导作用。同时还具有,拆卸便捷、姿态稳定、固定牢靠、使用舒适等优点。使用舒适等优点。使用舒适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

技术介绍

[0002]肌腱病是一组由于过度使用导致的肌骨骼疾病的总称,占所有运动相关疾病的30%至50%。常见的肌腱病有:跟腱病、跟痛症、肩袖损伤、冈上肌腱炎、网球肘等30余种。其中,跟腱的肌腱病简称跟腱病,主要临床特点是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目前,治疗跟腱病主要以注射疗法为主,如封闭止痛治疗、胰蛋白酶抑制剂等,但上述疗法缺乏特异性,并且价格昂贵、多并发症。
[0003]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通过肌骨超声引导针刀治疗跟腱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针刀疗法的一般通过肌骨超声引导针刀插入人体皮下组织,对跟腱主体及跟腱周围组织的粘连进行松解。区别于普通的针体,针刀的结构一般包括一个用于手指捏合的手柄,手柄上固定设置针刀,针刀的尖端为一个扁平的小刀刃,利用刀刃切开并插入人体组织后进行松解治疗。
[0004]在利用针刀疗法治疗跟腱炎时,需要患者处于俯卧位,下肢平伸,踝下放垫。进针时使针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和跟腱纤维平行,刺透皮肤,纵切数刀,纵行疏通剥离,然后横行剥离,有硬结的,需要进行捣碎。
[0005]在上述过程中,需要患者踝关节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能乱动以免影响进针的准确性。对于医生来说,针刀疗法的难点在于进针位置和刀口线的把握上。针对上述两个操作要求,现有技术中,医生一般通过自己的经验及手动操作来达到目的,缺少一种能够同时保证患者踝关节稳定,且对医生的进针姿态具有引导作用的专用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缺少一种能够同时保证患者踝关节稳定,且对医生的进针姿态具有引导作用的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进而提供一种能够克服上述缺陷的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包括:
[0009]前夹板,适于在佩戴时设置在患者踝关节前侧;
[0010]后夹板,适于在佩戴时设置在患者换关节后侧;
[0011]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0012]所述后夹板上设置有若干条与跟腱纤维走向平行的进针缝隙,所述进针缝隙适于使针刀穿过其中,所述进针缝隙宽度与针刀直径相当。
[0013]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0014]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环绕在前夹板和后夹板外周;
[0015]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的首段与末端均可拆卸的卡接。
[0016]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上均设置有适于使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穿过的通槽。
[0017]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夹板具有小腿贴合部和足面贴合部,所述小腿贴合部的横切面与小腿前缘付型,所述足面贴合部的横切面与足面付型,所述小腿贴合部与足面贴合部圆滑过渡。
[0018]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0019]第三绑带,环绕在足面贴合部与患者足底的外周圈,所述第三绑带的首段与末端可拆卸卡接。
[0020]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前夹板的足面贴合部上表面设置有适于使第三绑带穿过的通槽。
[0021]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夹板上与人体跟腱位置对应的区域设置有沉坑,所述进针缝隙设置在沉坑的底部。
[0022]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沉坑的底部由柔性材料制成。
[0023]作为一种可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后夹板的下缘设置有适于同人体足跟部位贴合的足跟贴合部。
[0024]上述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
[0025]1、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器械,包括了前夹板和后夹板。前夹板适于在佩戴时设置在患者踝关节前侧;后夹板适于在佩戴时设置在患者换关节后侧;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后夹板上设置有若干条与跟腱纤维走向平行的进针缝隙,所述进针缝隙适于使针刀穿过其中,所述进针缝隙宽度与针刀直径相当。
[0026]在上述结构中,利用前夹板和后夹板的配合,可以将患者的换关节前后两侧进行夹合,进而保证换关节不会发生不可预测的活动。同时,医生利用进针缝隙将针刀插入到跟腱中,在进针的过程中,由于进针缝隙与跟腱纤维平行设置,医生可以利用进针缝隙的走向与针口线是否平行来判断针口线是否与跟腱纤维相平行,从而避免针口线误伤跟腱纤维。
[0027]2、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器械,还包括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环绕在前夹板和后夹板外周;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的首段与末端均可拆卸的卡接。
[0028]上述结构一方面能够实现前夹板和后夹板的可拆卸固定连接之外,相较于其他的卡扣结构、螺纹结构等可拆卸连接方式,利用绑带的连接方式具有操作简便、松紧调解方便等优点。
[0029]3、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器械,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上均设置有适于使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穿过的通槽。通槽的作用在于对绑带的位置进行限制,避免在绑定的过程当中绑带发生侧滑,保证本辅助器械的可靠性。
[0030]4、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器械,所述前夹板具有小腿贴合部和足面贴合部,所述小腿贴合部的横切面与小腿前缘付型,所述足面贴合部的横切面与足面付型,所述小腿贴合部与足面贴合部圆滑过渡。
[0031]在上述结构中,小腿贴合部和足面贴合部分别利用自身的付型设计与人体的足面及小腿位置进行贴合,再利用绑带绑定后,可避免前夹板上下移动,进而使整个辅助器械的
固定更加稳固。同时,付型的设计和圆滑过渡的设计能够提高本器械使用时的舒适性。
[0032]5、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器械,还包括第三绑带,环绕在足面贴合部与患者足底的外周圈,所述第三绑带的首段与末端可拆卸卡接。第三绑带的作用在于进一步提升该器械固定在踝关节上时的稳定性和牢靠性。
[0033]6、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器械,所述后夹板上与人体跟腱位置对应的区域设置有沉坑,所述进针缝隙设置在沉坑的底部。
[0034]在上述结构中,沉坑的设计能够减小进针缝隙区域后夹板的厚度。此举的作用在于,减小针刀在插入进针缝隙后与进针缝隙两侧壁的接触面积,进而减小摩擦力,使医生在进针时能够更加准确的获知进针的阻力,进而使进针位置、深度的判断更加准确。
[0035]7、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器械,所述沉坑的底部由柔性材料制成。沉坑底部设计成柔性材料后,能够进一步减小针刀在插入进针缝隙后与进针缝隙两侧壁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摩擦力。同时,柔性材料的设计也方便在必要时,用美工刀等道具临时开设进针缝隙,从而提升该器械的适用性。
[0036]8、本技术提供的辅助器械,所述后夹板的下缘设置有适于同人体足跟部位贴合的足跟贴合部。上述结构中,足跟贴合部能够使下夹板与足跟区域进行定位贴合,提升舒适性的同时,也使得下夹板的固定更加牢靠、稳定。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夹板,适于在佩戴时设置在患者踝关节前侧;后夹板,适于在佩戴时设置在患者换关节后侧;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所述后夹板上设置有若干条与跟腱纤维走向平行的进针缝隙,所述进针缝隙适于使针刀穿过其中,所述进针缝隙宽度与针刀直径相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环绕在前夹板和后夹板外周;所述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的首段与末端均可拆卸的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板和后夹板上均设置有适于使第一绑带和第二绑带穿过的通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应用于跟腱炎针刀疗法的辅助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夹板具有小腿贴合部和足面贴合部,所述小腿贴合部的横切面与小腿前缘付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玉峰杨逸明王庆甫
申请(专利权)人:马玉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