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0237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编织体,其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丝连续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且具有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用于封堵动脉瘤,其中,所述编织体具有相对的近端与远端,所述远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动脉瘤内壁抵接的防护部,以防止所述编织体释放时刺破所述动脉瘤,如此在编织体释放时,防护部能对动脉瘤或血管的内壁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能很好的保证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保护动脉瘤和血管的目的,以保证动脉瘤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不被刺破。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不被刺破。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不被刺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编织体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编织体,其用于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技术介绍

[0002]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因局部的病变和损伤,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动脉瘤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但动脉瘤最容易发生的地方是在人体内的血管分叉处以及血管最大角度弯折处,而动脉瘤瘤壁薄,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动脉瘤随时会产生破裂的危险,破裂后其致死率或致残率也较高。因此,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0003]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开颅手术夹闭,(2)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手术夹闭主要通过将金属夹子固定在动脉瘤的颈部从而实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尽管有效,但是该手术对于病人的创伤比较大,所需恢复时间也比较长。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动脉瘤的首选技术。
[0004]常见的介入治疗产品有弹簧圈、液体栓塞剂、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等,其中像弹簧圈通过将金属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内以填塞动脉瘤,从而阻止血流流入动脉瘤,达到闭塞动脉瘤的目的。血流导向、覆膜支架通过植入血管内,改变血流的动力学,来实现闭塞动脉瘤瘤腔。但是当动脉瘤位于血管分叉处时,以上产品治疗效果往往达不到最佳。使用弹簧圈治疗分叉处动脉瘤,其手术操作过程较为棘手,对于瘤腔内的植入密度难以控制。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为了防止弹簧圈脱落到母血管中,可能需要植入额外的辅助支架,这也增加手术的时间和治疗成本。血流导向装置、覆膜支架通常使用在相对直的血管中,不适用于分叉位置动脉瘤。
[0005]如今,利用管状编织物对动脉瘤进行填充是比较新颖的技术,但是对于管状编织物,其在对动脉瘤进行治疗时,编织物的边缘存在刺破血管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释放时防止刺破血管的编织体。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编织体,其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丝连续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且具有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用于封堵动脉瘤,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具有相对的近端与远端,所述远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动脉瘤内壁抵接的防护部,以防止所述编织体释放时刺破所述动脉瘤。
[0008]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远端为开口结构,所述防护部为设于所述开口结构边缘的相互交错编织的封闭环,所述封闭环与所述编织体的侧壁呈一定角度设置。
[0009]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封闭环由外环和内环相互交错编织形成,所述封闭环相对于所述编织体向外扩展或向内扩展形成用于与所述动脉瘤内壁面抵接的抵接曲面。
[0010]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编织体包括介于所述近端和所述远端之间的柱状结构,所
述抵接曲面相对于所述柱状结构向外翻转。
[0011]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柱状结构的网孔呈轴向方向短、周向方向长的菱形结构。
[0012]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编织体位于所述动脉瘤内时,所述抵接曲面与所述动脉瘤内壁形成面接触。
[0013]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角度为15
°
~60
°

[0014]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远端为封闭结构,所述防护部为设于所述远端的远端封闭面。
[0015]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编织体包括介于所述近端和所述远端之间的柱状结构,所述远端封闭面相对于柱状结构呈向内向下翻转设置。
[0016]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编织体处于收缩状态时远端体与近端体在轴向上完全伸展且不重叠设置,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远端体与近端体至少部分重叠设置。
[00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8]1、本技术中,通过在编织体的远端设置用于与动脉瘤内壁抵接的防护部,如此在编织体释放时,防护部能对动脉瘤或血管的内壁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能很好的保证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保护动脉瘤和血管的目的,以保证动脉瘤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不被刺破。
[0019]2、当远端为开口结构时,防护部可以为设于开口结构边缘的相互交错编织的封闭环,且封闭环与远端体的侧壁呈一定角度设置,如此能很好的实现了在编织体释放过程中保护动脉瘤和血管的目的,且在编织体释放时,封闭环是顺着动脉瘤或血管的内壁向外释放展开,不会直刺动脉瘤或血管,如此可更好的防止刺破动脉瘤或血管。
[0020]3、通过将封闭环设置成由外环和内环相互交错编织形成,且封闭环相对于编织体向外扩展或向内扩展形成用于与动脉瘤内壁面抵接的抵接曲面,由于抵接曲面呈弯曲状,其在编织体释放时与动脉瘤的内壁之间的接触是柔性连接,不会刺破动脉瘤或血管,从而能很好的对动脉瘤和血管进行保护,以防止动脉瘤或血管被刺破。
[0021]4、通过将编织体介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部分设置呈柱状结构,且抵接曲面相对于柱状结构向外翻转,向外翻转其加工工艺简单,便于生产加工,且相对于尺寸较小的柱状结构来说,向外扩展能够得到具有更大弧度的曲面,这样能更好的避免与动脉瘤抵接处过于尖锐而刺破动脉瘤,因而可以适应于各种尺寸大小的柱状编织体。
[0022]5、通过将柱状结构的网孔设置呈轴向方向短、周向方向长的菱形结构,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编织体轴向方向上形成更好的支撑力,以及可大大避免径向弯曲,从而可很好的将闭塞装置限位于动脉瘤内,以防止闭塞装置移动,从而提升动脉瘤内的栓塞效果,进而提升治疗效果,还能防止血流冲击导致编织体的移位而导致动脉瘤的复发问题。
[0023]6、编织体位于动脉瘤内时,抵接曲面与动脉瘤内壁形成面接触,增加了编织体的远端与动脉瘤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避免形成点接触而导致动脉瘤被刺破。
[0024]7、通过将该角度设定在15
°
至60
°
之间,保证封闭环不会直刺动脉瘤或血管,可更进一步防止动脉瘤或血管被刺破。
[0025]8、通过将远端设为封闭结构,防护部也可以为设于远端的远端封闭面,该远端封闭面在编织体释放时会向下并向内翻转,如此可避免远端体的顶部直刺动脉瘤或血管的内壁,以防止动脉瘤或血管被刺破。
[0026]9、通过将编织体介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部分设置呈柱状结构,且远端封闭面相对于柱状结构呈向内向下翻转设置,如此可更好的避免远端体的顶部直刺动脉瘤或血管的内壁,以进一步防止动脉瘤或血管被刺破。
[0027]10、编织体包括近端体和远端体,编织体处于收缩状态时远端体与近端体在轴向上完全伸展且不重叠设置,可以大大降低编织体在导管内推动受到的摩擦力,从而可以减小将编织体推出导管所用的推力,而编织体处于展开状态时远端体与近端体至少部分重叠设置,可大大增加编织体的网格密度,使得编织体具有较高的刚度,能更好的填充动脉瘤,同时在遭受血液流动冲击时不易发生位移和变形,能够很好的保持在输送至到动脉瘤后的位置,从而提升该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装置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楚,防止动脉瘤的复发。
[0028]11、通过将远端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编织体,其由具有形状记忆的金属丝连续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且具有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用于封堵动脉瘤,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具有相对的近端与远端,所述远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动脉瘤内壁抵接的防护部,以防止所述编织体释放时刺破所述动脉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为开口结构,所述防护部为设于所述开口结构边缘的相互交错编织的封闭环,所述封闭环与所述编织体的侧壁呈一定角度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编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环由外环和内环相互交错编织形成,所述封闭环相对于所述编织体向外扩展或向内扩展形成用于与所述动脉瘤内壁面抵接的抵接曲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编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体包括介于所述近端和所述远端之间的柱状结构,所述抵接曲面相对于所述柱状结构向外翻转。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编织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峥刘享承金飞龙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通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