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80131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乳化剂、多元醇、油相、水。乳化剂为PP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乳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微乳液是一类热力学稳定的乳液,粒径一般在10

100nm,在生物医药、化妆品、采油等领域广泛应用。在化妆品领域,微乳液体系不仅结构稳定,而且可以负载一些活性物,实现较好的活性保护和透皮吸收效果。目前化妆品领域常见的微乳液体系为脂质体乳液,其合成及纯化工艺较为复杂,对设备及工艺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0003]传统脂质体制备方法主要为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有机溶剂注入法等,具体如下。
[0004]薄膜分散法,制备流程:将磷脂等膜材料和脂溶性物质溶解到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如氯仿)中,进行旋转蒸发,以除去有机溶剂,在瓶壁内侧形成一层薄膜,最后加入水相介质(如PBS)进行洗膜操作,经水化后,所得到的悬浊液即是纳米脂质体适用于脂溶性物质;优点:操作简单;缺点:重复性较差,不建议用于大规模生产,往往需要结合超声、高压均值使用。
[0005]逆向蒸发法,制备流程:将磷脂等膜材料溶解到一定量的有机溶剂(如乙醚)中,芯材溶解至水相中,将两相混合,进行超声、旋蒸处理,除去有机溶剂,待凝胶快塌陷时,加入水相介质(如PBS),所得到的悬浊液即纳米脂质体适用于水溶性物质;优点:包封率、包封容积较高;缺点:易受到离子强度的影响,影响包封率。
[0006]有机溶剂注入法,制备流程:将磷脂等膜材料以及芯材物质溶解到乙醇或乙醚中,用磁力搅拌器使其充分溶解,然后注入到水相中,旋蒸除去有机溶剂即可得到纳米脂质体;优点:适用于脂溶和水溶性物质;缺点:会残留部分有机溶剂,存在使活性物质发生变性的隐患。
[0007]但这些制备方法均涉及到有机溶剂(如乙醚、氯仿、甲醇等)的使用,可能会在产品中引入化妆品禁限用的物质,且操作过程较为繁琐;此外,整个流程涉及到一些复杂的仪器设备,如高压均质设备、微射流设备、超声设备、旋蒸设备等。针对于微乳液制备中高能耗、高投入、溶剂有毒、工艺繁琐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个低能耗、低投入、零溶剂、工艺简单的微乳液制备方法,在化妆品、医疗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乳液,所述微乳液包括乳化剂、多元醇、油相、水。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乳化剂、多元醇、油相三者的质量比为1:0.5

50:0.01

1.6;乳化剂、多元醇、油相组成的微乳预混相与水的质量比为1:0.5

1000。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乳化剂为PPG

13

癸基十四醇聚醚

24。乳化剂
作为表面活性剂,可用于乳化油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多元醇为甘油和/或双甘油。多元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降低乳化剂在油水界面自组装时的阻力。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油相包括植物油、合成油脂、烷烃、油溶性防晒剂、油溶活性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植物油包括山茶籽油、橄榄油、椰子油、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蓖麻油、米糠油、花生油、霍霍巴油、葡萄籽油、鳄梨油、沙棘油、水飞蓟油、牡丹籽油、白池花籽油、向日葵籽油、锈红蔷薇籽油、亚麻荠籽油、小麦胚芽油、星实棕油脂、燕麦仁油、玉米油、核桃油、布里奇果油、乳木果油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合成油脂辛酸/癸酸甘油三酯、棕榈酸乙基己酯、琥珀酸二乙基己酯、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季戊四醇四(乙基己酸)酯、碳酸二辛酯、异壬酸异壬酯、十三烷醇偏苯三酸酯、C12

15醇苯甲酸酯、鲸蜡醇棕榈酸酯、甘油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鲸蜡硬脂醇、山嵛醇、三异硬脂精、植物甾醇油酸酯、植物甾醇/辛基十二醇月桂酰谷氨酸酯、二辛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烷烃包括角鲨烷、异十六烷、C10

11异链烷烃、C10

13异链烷烃、C11

13异链烷烃、C12

15异链烷烃、C13

14烷、C15

19烷、C15

23烷、二乙基己基环己烷、十八烷、十三烷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油溶性防晒剂包括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奥克立林、乙基己基三嗪酮、二乙氨羟苯甲酰基苯甲酸己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所述油溶活性物包括清轩萃、抗坏血酸四异棕榈酸酯、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抗坏血酸硬脂酸酯、四己基癸醇抗坏血酸酯、羟基频哪酮视黄酸酯、视黄醇丙酸酯、视黄醇亚油酸酯、视黄醇乙酸酯、视黄醇棕榈酸酯、视黄醇视黄酸酯、生育酚亚油酸酯、生育酚棕榈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00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所述微乳液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1]S1、将乳化剂和多元醇搅拌均匀,随后在搅拌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待搅拌均匀后可以得到微乳液预混相;
[0022]S2、在搅拌条件下将微乳预混相加入到水相中,搅拌均匀,即得到所述微乳液。
[002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步骤S1中,所述油相加入是将油相分批次加入乳化剂和多元醇的混合相中。批次份为2

6次,优选为分三批次,大致均分既可,这是由于加入后遇水后可能变凝胶状,分批次是为了使得微乳液预混液更加均匀,粒径更小。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案,步骤S1中,所述油相为混合油相,包括植物油、合成油脂、烷烃、油溶性防晒剂、油溶性活性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002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所述微乳液在在化妆品、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此制备方法具有低能耗、低投入、零溶剂、工艺简单的特点,不仅可以将油脂乳化至极小粒径,还可以用于负载活性物,在化妆品、医药等领域具有极大应用价值。
[0026]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微乳液为脂质体微乳液,现有技术中虽然使用了溶剂(如乙醇等)制备微乳液,且需要高温条件,但是并不能去除溶剂,因此溶剂最终作为一个组分进入到最终的产品中,即便进一步处理,产品中也会残留部分乙醇,造成产品批次间不稳定;而本专利技术的脂质体制备中所用溶剂需要进行回收,不出现在最终产品中,也就不能用于本专利技术微
乳液的制备。
[0027]本专利技术制备得到的微乳液粒径更小且分布较窄,更加稳定;如将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油相中,这样会造成单位油脂所需要的表面活性剂用量更多,粒径相对偏大,且分布较宽;本专利技术是将油相批次加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微乳液包括乳化剂、多元醇、油相、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多元醇、油相三者的质量比为1:0.5

50:0.01

1.6;乳化剂、多元醇、油相组成的微乳预混相与水的质量比为1:0.5

10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乳化剂为PPG

13

癸基十四醇聚醚

24;所述多元醇为甘油和/或双甘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相包括植物油、合成油脂、烷烃、油溶性防晒剂、油溶活性物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油包括山茶籽油、橄榄油、椰子油、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蓖麻油、米糠油、花生油、霍霍巴油、葡萄籽油、鳄梨油、沙棘油、水飞蓟油、牡丹籽油、白池花籽油、向日葵籽油、锈红蔷薇籽油、亚麻荠籽油、小麦胚芽油、星实棕油脂、燕麦仁油、玉米油、核桃油、布里奇果油、乳木果油中的一种或多种。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乳液,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成油脂辛酸/癸酸甘油三酯、棕榈酸乙基己酯、琥珀酸二乙基己酯、新戊二醇二(乙基己酸)酯、季戊四醇四(乙基己酸)酯、碳酸二辛酯、异壬酸异壬酯、十三烷醇偏苯三酸酯、C12

15醇苯甲酸酯、鲸蜡醇棕榈酸酯、甘油山嵛酸酯/二十烷二酸酯、鲸蜡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成龙高宏旗王利利桑建梅朱广宇章秀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林清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