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9766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申请涉及一种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包括无盖水槽、多个液压杆、多个装配式边坡模块、进水槽、出水槽、水位控制阀门、水位控制出水口、水位控制调水管、第一出水阀门、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阀门、第二出水口、出水管、第一进水阀门、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阀门、第二进水口、进水管、第一水泵、循环水箱和淋雨机构;通过多个部件的联合作用,模拟了多源水力耦合条件下的不同河道生态岸坡抗侵蚀的情况,对研究河岸生态岸坡失稳机理、实现河岸生态岸坡的安全设计和确保河岸岸坡工程施工安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在进行试验,可以进行多种不同护坡植被,不同护坡角度的实验,有极大的使用效益。有极大的使用效益。有极大的使用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侵蚀实验
,具体涉及一种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生态岸坡是针对传统砌石、水泥、混凝土岸坡对水体与陆地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弊端,设计研发的一种新型护岸技术。生态岸坡在保证固坡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工程的环境效应和生态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0003]目前,有关河道生态岸坡抗侵蚀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软件建模和实际现场观测两种方式,但现有建模偏于理论,无法模拟复杂真实河道且不直观,实际现场观测耗时长且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工程设计的需求。为了能够更好模拟多源水力耦合条件下的不同河道生态岸坡抗侵蚀的真实情况,提升抗侵蚀性研究的效率和降低成本,急需一种模拟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研究多源水力耦合侵蚀破坏造成的生态岸坡稳定性问题,揭示生态岸坡的结构的弊端,达到提升工程安全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能够适用于分析多源水力耦合条件下的不同河道生态岸坡抗侵蚀的情况,填补了模拟多源水力耦合条件下的不同河道生态岸坡抗侵蚀的试验领域的空白,对研究河岸生态岸坡失稳机理、实现河岸生态岸坡的安全设计和确保河岸岸坡工程施工安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000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包括无盖水槽、多个液压杆、多个装配式边坡模块、进水槽、出水槽、水位控制阀门、水位控制出水口、水位控制调水管、第一出水阀门、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阀门、第二出水口、出水管、第一进水阀门、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阀门、第二进水口、进水管、第一水泵、循环水箱和淋雨机构;其中,
[0007]多个液压杆依次间隔安装在无盖水槽的底部,多个装配式边坡模块沿无盖水槽的两侧边缘布置形成河道;
[0008]进水槽和出水槽分别安装在无盖水槽的两端;
[0009]水位控制出水口形成于出水槽的槽壁上部,水位控制调水管的一端连接水位控制出水口,水位控制阀门安装于水位控制出水口;
[0010]第一出水口形成于出水槽的槽壁下部,第一出水阀门安装于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口形成于进水槽的槽壁下部,第二出水阀门安装于第二出水口;
[0011]出水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一出水口、另一端连接循环水箱;
[0012]第一进水口形成于进水槽的槽壁侧部,第一进水阀门安装于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形成于出水槽的槽壁侧部,第二进水阀门安装于第二进水口;
[0013]进水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一进水口,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水泵;第一水泵安装于循环水箱;
[0014]淋雨机构布置在无盖水槽的上方,用于喷水模仿下雨。
[0015]可选的,淋雨机构包括安装框架、给水管和多个喷头,安装框架布置在无盖水槽的上方,给水管安装在安装框架上,多个喷头依次间隔安装在给水管上。
[0016]可选的,给水管的延伸排布方向与无盖水槽的延伸排布方向相同。
[0017]可选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还包括过滤储水箱和过滤网,过滤网布置在过滤储水箱的中部将过滤储水箱分成两个容纳腔,水位控制调水管的另一端延伸进过滤储水箱的一个容纳腔。
[0018]可选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二水泵,第二水泵安装在过滤储水箱的另一个容纳腔侧,给水管的入水口延伸进另一个容纳腔并与第二水泵相连通。
[0019]可选的,无盖水槽由多个橡胶结合块体依次拼接而成。
[0020]可选的,装配式边坡模块包括模块支架、生态植被和侵蚀针,模块支架的中部形成有凹槽,生态植被设置在凹槽内并形成斜坡面,侵蚀针竖直插设在生态植被上。
[0021]可选的,模块支架包括底板、垂直固定于底板的立板、固定扣、两个伸缩卡扣、两个边坡框架和转轴,立板的内侧面呈弧形使凹槽为弧形槽;固定扣安装在立板的外侧面,用于与无盖水槽的边缘扣合;两个边坡框架分别布置在底板的两侧,两个边坡框架呈扇形,两个边坡框架的扇心分别通过转轴与底板可转动连接,两个边坡框架的扇形边与立板的内侧面相贴合;两个伸缩卡扣分别固定在立板顶部的两侧,两个伸缩卡扣分别可操作性地与两个边坡框架抵接。
[0022]可选的,侵蚀针包括针帽和监测棒,针帽固定设置在监测棒的顶部,监测棒的中部形成有条纹。
[0023]可选的,针帽为气泡水平仪。
[0024]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在于:
[0025]通过设置本申请的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无盖水槽、多个液压杆、多个装配式边坡模块、进水槽、出水槽、水位控制阀门、水位控制出水口、水位控制调水管、第一出水阀门、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阀门、第二出水口、出水管、第一进水阀门、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阀门、第二进水口、进水管、第一水泵、循环水箱和淋雨机构;通过多个部件的联合作用,模拟了多源水力耦合条件下的不同河道生态岸坡抗侵蚀的情况,对研究河岸生态岸坡失稳机理、实现河岸生态岸坡的安全设计和确保河岸岸坡工程施工安全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专利技术在进行试验,可以一次进行多种类型的试验,不同护坡植被,不同护坡角度都可以同时开展,有极大的使用效益。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的立体图;
[0028]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拆去淋雨机构的立体图;
[0029]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无盖水槽处的部件俯视图;
[0030]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淋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处的部件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2]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式边坡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模块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侵蚀针的结构示意图。
[0035]其中:1、无盖水槽;2、液压杆;3、装配式边坡模块;4、安装框架;5、喷头;6、给水管;7、水位控制阀门;8、水位控制出水口;9、第一出水阀门;10、第一出水口;11、第一进水阀门;12、第一进水口;13、水位控制调水管;14、出水管;15、进水管;16、第一水泵;17、第二水泵;18、循环水箱;19、过滤储水箱;20、过滤网;21、进水槽;22、橡胶结合块体;23、侵蚀针;24、生态植被;25、计算机;26、第二进水阀门;27、第二进水口;28、第二出水阀门;29、第二出水口;30、出水槽;31、固定扣;32、伸缩卡扣;33、立板;34、边坡框架;35、转轴;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源水力耦合作用下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盖水槽、多个液压杆、多个装配式边坡模块、进水槽、出水槽、水位控制阀门、水位控制出水口、水位控制调水管、第一出水阀门、第一出水口、第二出水阀门、第二出水口、出水管、第一进水阀门、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阀门、第二进水口、进水管、第一水泵、循环水箱和淋雨机构;其中,多个所述液压杆依次间隔安装在所述无盖水槽的底部,多个所述装配式边坡模块沿所述无盖水槽的两侧边缘布置形成河道;所述进水槽和所述出水槽分别安装在所述无盖水槽的两端;所述水位控制出水口形成于所述出水槽的槽壁上部,所述水位控制调水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水位控制出水口,所述水位控制阀门安装于所述水位控制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形成于所述出水槽的槽壁下部,所述第一出水阀门安装于所述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形成于所述进水槽的槽壁下部,所述第二出水阀门安装于所述第二出水口;所述出水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出水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循环水箱;所述第一进水口形成于所述进水槽的槽壁侧部,所述第一进水阀门安装于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形成于所述出水槽的槽壁侧部,所述第二进水阀门安装于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进水管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安装于所述循环水箱;所述淋雨机构布置在所述无盖水槽的上方,用于喷水模仿下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淋雨机构包括安装框架、给水管和多个喷头,所述安装框架布置在所述无盖水槽的上方,所述给水管安装在所述安装框架上,多个所述喷头依次间隔安装在所述给水管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修复岸坡抗侵蚀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给水管的延伸排布方向与所述无盖水槽的延伸排布方向相同。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鑫隆杨正全肖衡林马强李丽华陶高梁孟鸿儒孙锐夏凤皖黄少平曹凯铭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