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和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63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和电机,电机包括机壳、端盖、电路板和绕组,绕组和电路板设于机壳,且绕组与电路板电连接,端盖盖合在机壳上,机壳与端盖围合出安装口,端盖上设有围边,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插针,设于第一壳体上;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插针插入第二壳体;连接线,设于第二壳体上,与插针相连;其中,第一壳体嵌设于电路板上,插针远离第二壳体的一端与电路板相连,第二壳体设于安装口中。相较于焊接工艺,插接连接结构可以省去大量人力成本,且可以显著缩短生产工时,从而解决了焊接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组件和电机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1年12月06日、申请号为“202111479979.1”、专利技术名称为“连接组件和电机”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和电机。

技术介绍

[0003]相关技术中,电机绕组需要人工焊接电源线,还需要设置导线夹,从而导致电机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焊接作业,以至于消耗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并且,人工焊接所消耗的时间也较长,进而导致成产周期的延长,增加了生产成本。
[0004]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攻克上述技术缺陷的连接组件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连接组件。
[0007]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电机。
[0008]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接组件,用于电机,电机包括机壳、端盖、电路板和绕组,绕组和电路板设于机壳,且绕组与电路板电连接,端盖盖合在机壳上,机壳与端盖围合出安装口,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插针,设于第一壳体上;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插针插入第二壳体;连接线,设于第二壳体上,与插针相连;其中,第一壳体嵌设于电路板上,插针远离第二壳体的一端与电路板相连,第二壳体设于安装口中。
[0009]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电机的连接组件,其中电机中包括绕组,为满足电机的电连接需求,绕组需通过连接组件与外部供电电路或控制电路相连接,以通过供电信号控制电机工作。
[0010]对于该电连接需求,相关技术是在生产电机的过程中通过焊接完成绕组和外部线路的电连接。但在焊接过程中,多线焊接的对应线序难以把控,极易出现错焊漏焊的问题,导致电机失效,次品率居高不下。并且焊接过程中的焊料容易滴溅在电连接线束或电路板上,一方面会造成短路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后期电机工作振动过程中,脱落的焊料会在电机内部产生异响,增大了电机的工作噪声。另外,焊接作业需要耗费大量人工成本,且工艺时长较长,不利于电机的高效生产和低成本生产。
[0011]对此,本申请设置了一种可以通过插接满足电机上绕组的电连接需求的连接组件。具体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壳体和插针,第一壳体用于定位安装插针,插针的一端能够与电机中的绕组相连接。连接组件还包括第二壳体和连接线,第二壳体用于固定连接线,连接线定位安装在第一壳体上,连接线能够与外部电源相连接。其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对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后可将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将
第一壳体逐步靠近第二壳体的过程中,插针插入第一壳体,在完成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后,插接在第二壳体上的插针与第二壳体上所固定的连接线相接,从而可以使电机外部的电信号可以经由连接线和插针传递至绕组中。对应地,在维护电机内部结构时,可以在解除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连接关系后,拔出第二壳体和连接线,以使插针由第二壳体内退除,以自由断开电连接。
[0012]由此可见,本申请通过设置能够连接电机内部用电结构的插针和第一壳体,并配合设置与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的第二壳体以及在第二壳体内设置可同步连接插针的连接线。免去了焊接连接线和绕组的工艺步骤,具体将插针插入第二壳体,并将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相连接,即可完成连接线与绕组的电连接。相较于焊接工艺,插接连接结构可以省去大量人力成本,且可以显著缩短生产工时,从而解决了焊接人力成本高,效率低下的技术问题,同时免去焊接工艺还解决了飞溅焊料所引起的电机故障、工作异响的技术问题。并且在保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相对位置无误的情况下,即可保证连接线和绕组的连接线序准确无误,解决了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错焊漏焊的问题。进而实现了优化连接组件结构,实现电机的模块化设计,提升电机生产效率和良品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效果。
[0013]另外,该结构可以通过解除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间的连接关系将连接线拆卸下来。而相关技术中焊接在绕组上的电源线无法在维护过程中拆下,会对维护操作带来干涉、遮挡等不利条件,并且焊接的电源线可能在维护过程中因拉拽而脱落。而本申请所提出的连接组件可通过拆下第二壳体来解决这一技术问题。进而实现降低电机维护难度,为用户提供便利条件的技术效果。
[0014]电机还包括:绕组,设于腔体内,与电路板相连
[0015]电机还包括第三壳体和绕组。第三壳体为电机的主体框架结构,用于定位支撑电机上的其他结构,还用于保护电机内部结构。第三壳体内部形成有第二腔体,绕组设置在第二腔体中。第三壳体上还形成有连通第二腔体与第三壳体外部空间的安装口,安装口的形状与连接组件的外轮廓形状相适配。安装口内设置有与连接组件上的卡扣相适配的卡槽。装配过程中,将连接组件沿安装口的深度方向插入安装口即可完成连接。电机上还设置有电路板,电路板设置在腔体内,且电路板与绕组相连接,插针远离第二壳体的一端与电路板相连接,以使电信号可依次经由连接线、端子、插针、电路板传递至绕组中,以驱动绕组工作。
[0016]该插接方案不仅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焊接电源线所带来的前述系列问题,还实现了电机的模块化设计,使包含连接线的连接组件和第三壳体所限定的部分结构可以分体运输,并在现场完成装配。进而实现了优化电机结构,降低电机运输难度和运输成本,降低电机运输损坏概率的技术效果。
[0017]第三壳体包括:机壳,绕组设于机壳内;端盖,盖合于机壳的开口处,安装口位于机壳和端盖之间。
[0018]第三壳体包括机壳和端盖,绕组和电路板设置在机壳内,端盖则盖合在机壳的开口处,用于封堵机壳的开口。其中,绕组与机壳塑封一体成型,在将端盖扣合在机壳开口区域后,端盖和机壳围合限定出安装口,将连接组件嵌设在端盖和机壳间的安装口区域即可使连接组件与腔体内的电路板相连接。将第三壳体设置为分体的机壳和端盖,一方面可以降低第三壳体的加工难度,另一方面可以为维护或更换腔体内的结构提供便利条件。
[0019]其中,电路板和腔体的内壁之间填充有绝缘树脂,以避免电机出现短路、漏电等现象,从而提升电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20]其中,机壳和端盖为回转体,具体呈柱状,安装口在该回转体的径向方向上延伸,即连接组件由径向方向插入安装口。
[0021]第三壳体还包括:围边,与端盖相连,环绕端盖设置,部分围边位于连接组件的定位槽内。
[0022]端盖的边缘朝机壳所在方向翻转,以在端盖上形成环绕端盖的围边,端盖整体为回转体,因此围边呈环状。对应地,固线部上设置有两个环形的筋板,两个环形的筋板间形成了环形的限位槽,在完成连接组件和电路板的连接后,将端盖扣合在机壳上,并确保环形的围边嵌入两个筋板之间,即可将连接组件固定在第三壳体上,避免第三壳体在工作过程中因电机的振动产生错位甚至脱落的现象。进而实现优化第三壳体和连接组件间的配合连接结构,提升连接组件定位稳定性,降低电机故障率的技术效果。
[0023]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连接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组件,用于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机壳、端盖、电路板和绕组,所述绕组和所述电路板设于所述机壳,且所述绕组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端盖盖合在所述机壳上,所述机壳与所述端盖围合出安装口,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壳体;插针,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上;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插针插入所述第二壳体;连接线,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与所述插针相连;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嵌设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插针远离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所述电路板相连,所述第二壳体设于所述安装口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子,设于所述第二壳体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收纳部,包括通孔以及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端子设于所述第一定位槽上,插入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插针插入所述通孔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定部,与所述收纳部相连接,用于将所述端子锁定在所述第一定位槽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第一固线部,与所述收纳部相连,包括第二定位槽;所述连接线设于所述第二定位槽上,用于将所述连接线的延伸方向固定在第二方向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纳部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龚定旺甘峰李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