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的射流布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9065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的射流布局结构,射流控制区域布置在机翼外翼。射流作用区域布置在飞行器展向57%~86%范围,射流作用区域占总展长的29%,射流作用区域对称布置在飞行器左右两侧。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通过主动流动控制手段实现飞翼布局飞行器无舵面飞行的新型操控技术,其可取代常规飞行器上的活动舵面,避免舵面偏转带来的气动、隐身性能损失,是解决当前飞翼布局飞行器控制系统复杂、舵面效率低、舵面操纵耦合严重、舵面偏转带来气动和隐身性能明显下降等共性问题新的技术方案。新的技术方案。新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的射流布局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的射流布局结构,属于航空飞行器


技术介绍

[0002]飞翼布局是未来航空侦查、轰炸、运输等飞行器气动布局的发展趋势。
[0003]飞翼布局具有气动效率高和隐身性能好等优势,但也存在突出的气动与控制问题,最典型问题是其控制系统复杂、操纵效率低。传统飞翼布局为了保证操纵性,需布置襟翼、副翼、升降舵、阻力方向舵、绕流板等复杂的气动舵面,复杂的舵面系统使得结构重量大、控制系统复杂、舵面间耦合严重,且舵面偏转带来的几何不连续还会使气动和隐身性能明显降低,这严重制约了飞翼布局的气动与隐身核心优势。
[0004]对于未来隐身飞行器,采用常规的设计思路很难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机械舵面控制方式的替代方案,解决传统飞翼布局气动、隐身性能受机械舵面限制,且操纵性差的瓶颈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出了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的射流布局结构,使得飞翼布局飞行器可实现无舵面飞行。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的射流布局结构,包括:左内机翼、右内机翼、左外机翼、右外机翼、左侧射流布置区、右侧射流布置区;
[0008]左内机翼与右内机翼左右对称,左外机翼与右外机翼左右对称;左侧射流布置区与右侧射流布置区左右对称设置在左外机翼和右外机翼的后缘处;
[0009]所述左侧射流布置区和右侧射流布置区结构相同,均包括上射流流道和下射流流道,通过上射流流道出口和下射流流道出口均可喷射射流;
[0010]当左侧射流布置区和右侧射流布置区同时向上施加射流时,则控制无人飞行器抬头;
[0011]当左侧射流布置区和右侧射流布置区同时向下施加射流时,则控制无人飞行器低头;
[0012]当后视左侧射流布置区向上喷射射流同时右侧射流布置区向下喷射射流时,控制无人飞行器左滚;
[0013]当后视左侧射流布置区向下喷射射流同时右侧射流布置区向上喷射射流时,控制无人飞行器右滚;
[0014]当后视左侧射流布置区上、下同时施加射流时,控制无人飞行器左偏航;后视右侧射流布置区上、下同时施加射流时,控制无人飞行器右偏航。
[0015]进一步的,所述左侧射流布置区和右侧射流布置区布置在飞行器展向57%~86%
的范围。
[0016]进一步的,射流作用区域占总展长的29%。
[0017]进一步的,所述左侧射流布置区和右侧射流布置区在翼型剖面弦向的98%位置处。
[0018]进一步的,所述左侧射流布置区和右侧射流布置区的射流出口缝隙尺寸占当地翼型弦长的0.5%。
[0019]进一步的,所述左侧射流布置区和右侧射流布置区的射流质量流率可调节,用于在不同飞行阶段保持或改变飞行姿态。
[0020]进一步的,上射流流道和下射流流道为收缩流道,射流出口与入口面积比为1:6。
[0021]进一步的,在马赫数Ma=0.1、压比Po/P=1.1时,所述射流结构布局对飞行器的控制与机械舵面20
°
舵偏控制能力相当;Po为射流的总压,P为飞行器的环境静压。
[0022]在马赫数Ma=0.2、压比Po/P=1.1时,所述射流结构布局对飞行器的控制与机械舵面10
°
舵偏控制能力相当。
[0023]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0024](1)减小能源消耗
[0025]采用射流控制系统取代传统活动操纵面后,飞机飞行时的阻力将大大减小。常规飞翼布局飞机安装各种操纵面后,会形成的一系列尖锐边锋、开口、缝隙等,在射流控制飞机上这些不利因素可全部消除,使得飞机更加光滑,有效降低飞行时的气动阻力,进而减小飞机能源消耗、增大航程。
[0026](2)降低飞行器可探测性
[0027]雷达隐身设计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小雷达截面积(RCS)。RCS的大小决定于雷达波反射率、飞行器的几何面积和几何特性、雷达波的反射方向。第一个因素主要取决于吸波材料和吸波结构,后两个因素都由飞行器的外形决定。襟翼、副翼等活动操纵面是飞机上不可忽视的雷达发射源,造成全机RCS增大,采用射流控制系统后,这些发射源几乎全部消失,这将大幅提高飞行器的隐身能力。
[0028](3)提升大迎角性能
[0029]飞翼布局飞行器由于舵面效率较低,舵面偏转角度较大时,附近气流很容易发生分离,舵效也会跌至安全值以下,甚至使舵面失效,给飞行器的姿态控制带来很大困难,大大限制了飞行器的迎角使用范围。采用无操纵面射流飞行控制技术取代传统舵面能很好的控制并减小机翼的分离区,保证飞行器在大迎角流动分离时的操纵效率,增大迎角使用范围,提升整机的气动性能。
[0030](4)降低检修、维护难度,提升出勤率
[0031]常规飞翼布局飞行器由于具有大量的活动操纵面和内部复杂的传动、铰链机构,出于结构疲劳、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考虑,每次飞行器进行飞行任务前后都要进行频繁的检查维修。采用无操纵面射流飞行控制技术后,飞行器上的各种活动操纵面及与其相关的各控制子系统部件将大幅减少,减少了全机的零部件数量,提供了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图;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射流布置区翼型剖面图;
[0035]图4为射流布置区翼型后缘局部放大图;
[0036]图5为本专利技术射流展向布置区域图;
[0037]图6为本专利技术Ma0.1射流操控与机械舵面操控俯仰力矩系数随迎角变化曲线;
[0038]图7为本专利技术Ma0.2射流操控与机械舵面操控俯仰力矩系数随迎角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40]无舵面射流操控技术是一种通过主动流动控制手段实现飞行控制的新型控制技术,其可取代常规飞行器上的活动舵面,避免舵面偏转带来的气动、隐身性能损失,是解决当前飞翼布局飞行器控制系统复杂、舵面效率低、舵面操纵耦合严重、舵面偏转带来气动和隐身性能明显下降等共性问题最有潜力的技术方案。
[0041]通过射流操控技术可使飞翼布局的气动、隐身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其具有更突出的优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用于下一代隐身轰炸机可提升航程、降低雷达探测距离;用于下一代隐身侦察机可提升航时及隐身能力。该技术成熟后能给新一代飞行器的设计思想带来革命性影响,并显著扩展未来飞行器的概念设计空间,其在军用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0042]本专利技术是一种通过主动流动控制手段实现飞行控制的新型操控技术,其可取代常规飞行器上的活动舵面,避免舵面偏转带来的气动、隐身性能损失,是解决当前飞翼布局飞行器控制系统复杂、舵面效率低、舵面操纵耦合严重、舵面偏转带来气动和隐身性能明显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的射流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内机翼(1)、右内机翼(2)、左外机翼(3)、右外机翼(4)、左侧射流布置区(5)、右侧射流布置区(6);左内机翼(1)与右内机翼(2)左右对称,左外机翼(3)与右外机翼(4)左右对称;左侧射流布置区(5)与右侧射流布置区(6)左右对称设置在左外机翼(3)和右外机翼(4)的后缘处;所述左侧射流布置区(5)和右侧射流布置区(6)结构相同,均包括上射流流道和下射流流道,通过上射流流道出口和下射流流道出口均可喷射射流;当左侧射流布置区(5)和右侧射流布置区(6)同时向上施加射流时,则控制无人飞行器抬头;当左侧射流布置区(5)和右侧射流布置区(6)同时向下施加射流时,则控制无人飞行器低头;当后视左侧射流布置区(5)向上喷射射流同时右侧射流布置区(6)向下喷射射流时,控制无人飞行器左滚;当后视左侧射流布置区(5)向下喷射射流同时右侧射流布置区(6)向上喷射射流时,控制无人飞行器右滚;当后视左侧射流布置区(5)上、下同时施加射流时,控制无人飞行器左偏航;后视右侧射流布置区(6)上、下同时施加射流时,控制无人飞行器右偏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的射流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射流布置区(5)和右侧射流布置区(6)布置在飞行器展向57%~86%的范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用于飞翼布局无人飞行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少杰岳良明赵立宁杨乐天赵俊波王斌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