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池体划分为多个区域,对相互间隔的多个区域进行同步施工;步骤S2,每个区域在管桩灌芯浇注完成后进行褥垫层回填及底板混凝土浇注;步骤S3,将池体在纵向上分为多层,自下向上依次对各层对应的池体结构进行施工;将池体进行水平分区、纵向分层,以此对沉清叠合池进行工区划分,并对各区域分别进行施工组织安排,解决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设置夹层,通过夹层将沉淀池、清水池隔开,避免池体渗漏难以检修的问题,同时避免沉淀池内水污染清水池。染清水池。染清水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净化池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净水厂通常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常规水处理工艺,净水构筑物包括机械混合池、网格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滤池和清水池,各池之间通过管道连接,该布置型式占地面积较大,水力流程较长、水头损失较大,工程造价较高
[0003]沉清叠合池是一种由上部混凝池、沉淀池与下部清水池叠合而成的池体结构,沉清叠合池为半地埋式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框架结构,现有的施工方法一般采取通体分层浇注,但池体面积较大,存在单体规模大,施工难度高等特点,造成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000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不足的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S1,将池体划分为多个区域,对相互间隔的多个区域进行同步施工;
[0009]步骤S2,每个区域在管桩灌芯浇注完成后进行褥垫层回填及底板混凝土浇注;
[0010]步骤S3,将池体在纵向上分为多层,自下向上依次对各层对应的池体结构进行施工;
[0011]步骤S4,主体施工完成进行装饰装修施工,饰装修完成后拆除操作架进行沉淀池满水试验后进行满水试验;
[0012]步骤S5,满水试验合格后开始进行外防腐和内防水施工,防水施工完成后移交至设备安装。
[0013]优选地,所述池体为四层,自下至上依次为清水池、夹层、沉淀池和顶棚。
[0014]优选地,在纵向上分为五层进行浇注,其中,清水池底板及吊模为第一层、清水池池壁及顶板为第二层、夹层剪力墙与沉淀池底板及吊模为第三层、沉淀池池壁及走道板为第四层、顶棚屋面板为第五层。
[0015]优选地,所述沉淀池包括絮凝区、平流沉淀区、出水区,其中,在池体端部设有对应絮凝区的混合池,絮凝区底部设置穿孔排泥管,排泥管末端设隔膜角式排泥阀;出水区设置指型槽,指型槽对应区域的上方加设顶棚,出水区采用隔膜角式排泥阀排泥。
[0016]优选地,上下层之间的施工缝之间设置钢板止水带,钢板止水板在与下层主体浇筑为一体,钢板止水板垂直于施工缝连续布置,将两侧弯折方向面向迎水面,接头采用双面焊接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50mm,池壁对应施工缝留在距底板450mm以上位置;上层混凝土模板安装前对施工缝进行清理,浇注前对施工缝进行凿毛处理。
[0017]优选地,将池体划分为10个区域,其中,10个区域在内呈两列分布,首次施工区域包括对池体两端所对应的区域。
[0018]优选地,任意一层对应的池壁侧模采用胶合板,模板安装前对下一层混凝土进行凿毛,并与池壁钢筋进行固定;
[0019]池壁两侧模板同时安装,模板边安装锁定边,并插入穿墙止水对拉螺栓,将两侧模对准墙线使之稳定,再用山型扣件固定于模板横带上。
[0020]优选地,任意一层对应的梁柱模板均为胶合板,梁下模板平铺在按梁长方向放置的方木上,顶托内设置两根钢管承载上部方木传递的荷载,梁侧模板两侧采用方木+双拼钢管+对拉止水螺栓进行固定;
[0021]柱模板安装前在楼板或底板上弹出柱子轴线、边线、上下口控制线,楼板或底板面不平整时,采用砂浆抄平,抄平后在柱子模板下口上粘贴海绵条;
[0022]支模时先立两边柱子模板,并在顶部设置支撑柱,调整模板垂直度后安装柱箍。
[0023]有益效果:将池体进行水平分区、纵向分层,以此对沉清叠合池进行工区划分,并对各区域分别进行施工组织安排,解决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
[0024]设置夹层,通过夹层将沉淀池、清水池隔开,避免池体渗漏难以检修的问题,同时避免沉淀池内水污染清水池。
附图说明
[0025]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其中:
[0026]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池体的结构简图;
[0027]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池体区域划分图;
[0028]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钢板止水带的安装示意图。
[0029]图中:1、沉淀池;2、夹层;3、顶棚;4、清水池;5、底板;6、池壁吊模;7、钢板止水带;101、絮凝区;102、指型槽;103、平流沉淀区;104、出水区;105、混合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部件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3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3]如图1
‑
3所示,一种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沉清池上到下由沉淀池1、夹层2及
清水池4组成,其中,清水池4高4.4m,可以贮存水厂中净化后的清水,以调节水厂制水量与供水量之间产差额,并为满足加氯接触时间而设置的水池。它是给水系统中调节水厂均匀供水和满足用户不均匀用水的调蓄构筑物。夹层2高2.0m
‑
3.05m,可以对沉淀池1、清水池4进行检修,同时通过夹层2将沉淀池1、清水池4隔开,避免池体渗漏难以检修的问题,同时避免沉淀池1内水污染清水池4。
[0034]具体施工步骤包括:步骤S1,将池体划分为多个区域,采用跳仓法对相互间隔的多个区域进行同步施工,对沉清叠合池进行工区划分,并对各区域分别进行施工组织安排,解决施工组织难度较大,资源配置要求高的问题,步骤S2,每个区域在管桩灌芯浇注完成后进行褥垫层回填及底板5混凝土浇注,褥垫层选用300厚级配砂石,垫层平面的中间部分,设置临时高程控制点,拉线控制高程,将大面积垫层分为若干部分。在浇注垫层过程中,用平杠尺和摸子对混凝土表面整平。
[0035]步骤S3,将池体在纵向上分为多层,自下向上依次对各层对应的池体结构进行施工,通过分层分区域施工降低施工难度,保障施工质量。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将池体划分为多个区域,对相互间隔的多个区域进行同步施工;步骤S2,每个区域在管桩灌芯浇注完成后进行褥垫层回填及底板混凝土浇注;步骤S3,将池体在纵向上分为多层,自下向上依次对各层对应的池体结构进行施工;步骤S4,主体施工完成进行装饰装修施工,饰装修完成后拆除操作架进行沉淀池满水试验后进行满水试验;步骤S5,满水试验合格后开始进行外防腐和内防水施工,防水施工完成后移交至设备安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为四层,自下至上依次为清水池、夹层、沉淀池和顶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纵向上分为五层进行浇注,其中,清水池底板及吊模为第一层、清水池池壁及顶板为第二层、夹层剪力墙与沉淀池底板及吊模为第三层、沉淀池池壁及走道板为第四层、顶棚屋面板为第五层。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包括絮凝区、平流沉淀区、出水区,其中,在池体端部设有对应絮凝区的混合池,絮凝区底部设置穿孔排泥管,排泥管末端设隔膜角式排泥阀;出水区设置指型槽,指型槽对应区域的上方加设顶棚,出水区采用隔膜角式排泥阀排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清池主体结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下层之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寒涛,霍慧锋,李想,张凯,张江华,谢兴健,张刚,段晨晨,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