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蛋白酶降解(TED)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8079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9 0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靶向蛋白酶降解(TED)平台,具体地,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式Ia或式Ib所示的靶标分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靶向蛋白酶降解(TED)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具体地,涉及一种靶向蛋白酶降解(TED)平台。

技术介绍

[0002]现代分子生物学从3个基本层次上调控蛋白的表达水平:首先,在DNA水平,通过基因敲除, 从而使目标蛋白的DNA失活;其次,在mRNA水平,通过小分子RNA,与目标蛋白的mRNA结合, 从而抑制mRNA的翻译及表达;再次,在蛋白水平,通过对翻译后靶蛋白的修饰,例如甲基化、磷 酸化、糖基化等,从而调整靶蛋白的量及活性。
[0003]就药物研发的总体发展来看,小分子和大分子两种药物形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如小分子 药物的发展一直面临如何维持体内药物浓度以及耐药性等关键挑战。有些靶点部位的形状不利于小 分子的药物设计而成为“不可成药”的靶点。针对这些靶点目前还未找到有效的调控方式。单抗虽相 对于小分子具有高亲和力和高选择性的优势,易于开发成高效、高选择性的药物,但其最大的弊端 在于无法透过细胞膜,因此无法作用于胞内靶点。抗体药物偶联体(ADC)利用具有内吞性的抗体提 供靶向并作为载体将超级毒素药物送达靶向部位。ADC类药物开发遇到的瓶颈是治疗窗口不够宽, 除了抗体本身引起的毒副作用外,超级毒素会因偶联的非均一性而在到达靶位前脱落,引起严重 毒副作用。此外,泛素

蛋白酶体系统正常生理功能负责清理细胞中变性、变异或者有害的蛋白。
[0004]综上所述,本领域迫切需要开发能够更高效、且可重复利用的降解靶蛋白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 化合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更高效、且可重复利用的降解靶蛋白从而治疗相关疾病的化合 物。
[0006]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如式Ia或式Ib所示的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0007]R
L

R
T

L1

R
E3
ꢀꢀꢀ
(Ia)
[0008]R
T

L1

R
E3

R
L
ꢀꢀꢀ
(Ib)
[0009]其中,
[0010](a)所述R
E3
为E3连接酶配体部分;
[0011](b)所述R
T
为靶标分子部分;
[0012](c)所述L1为连接R
E3
和R
T
部分的连接头,且L1如式II所示;
[0013]‑
W1‑
L2

W2‑ꢀꢀꢀ
(II)
[0014]其中,
[0015]W1和W2各自独立地为

(W)
s

;其中,s=0、1、2、3或4(较佳地,s=0、1或2,更佳地,s=1 或2),W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无(键)、

C(R
b
)2‑


O



S



N(R
a
)



C(O)



SO2‑


SO


ꢀ‑
PO3‑


C(R
b
)=C(R
b
)



C≡C

、取代或未取代的C3

8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4至10
元杂环烷基、 取代或未取代的C6

1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至10元杂芳基(较佳地,W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
ꢀ‑
N(R
a
)



C(O)



C≡C

;更佳地,W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

NH



C(O)



C≡C

);
[0016]L2如式III所示,
[0017]‑
(M)
o
‑ꢀꢀꢀ
(III)
[0018]其中,下标o为2~50的整数(较佳地,下标o为2~20的整数,更佳地,下标o为2~10的整数; 最佳地,下标o为2、3、4、5、6或7);M各自独立地为选自下组的二价基团:

C(R
b
)2‑


O



S



N(R
a
)



C(O)



SO2‑


SO



PO3‑


C(R
b
)=C(R
b
)



C≡C

、取代或未取代的C3‑8环烷基、取 代或未取代的4至10元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10
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至10元杂芳基、氨 基酸残基;
[0019](d)R
L
为R'或R";
[0020](d1)R'不存在或为H、活性基团或离去基团;较佳地,R'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H、

OH、

SH、
ꢀ‑
COOH、

COO

C1‑6烷基、保护基团(如氨基保护基团);
[0021](d2)R"为

W3‑
L
P1

W
P1

(R
P
)
q1
;其中,
[0022]W3选自:无,或由1、2或3个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的二价片段组成的二价基团:W'、 和W
U
;其中,W
U
为可自发裂解的二价片段;
[0023]L
P1


(M')
t1

W
Y

(M')
t2

;其中,W
Y
为无或在细胞表面或细胞质内可裂解的二价连接部 分;下标t1和t2各自独立地为0、1、2、3、4、5、6、7、8、9或10;
[0024]W
P1
为无、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如式Ia或式Ib所示的偶联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R
L

R
T

L1

R
E3
ꢀꢀ
(Ia)R
T

L1

R
E3

R
L
ꢀꢀ
(Ib)其中,(a)所述R
E3
为E3连接酶配体部分;(b)所述R
T
为靶标分子部分;(c)所述L1为连接R
E3
和R
T
部分的连接头,且L1如式II所示;

W1‑
L2

W2‑ꢀꢀ
(II)其中,W1和W2各自独立地为

(W)
s

;其中,s=0、1、2、3或4(较佳地,s=0、1或2,更佳地,s=1或2),W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无(键)、

C(R
b
)2‑


O



S



N(R
a
)



C(O)



SO2‑


SO



PO3‑


C(R
b
)=C(R
b
)



C≡C

、取代或未取代的C3

8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4至10元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10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至10元杂芳基(较佳地,W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

N(R
a
)



C(O)



C≡C

;更佳地,W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

NH



C(O)



C≡C

);L2如式III所示,

(M)
o
‑ꢀꢀ
(III)其中,下标o为2~50的整数(较佳地,下标o为2~20的整数,更佳地,下标o为2~10的整数;最佳地,下标o为2、3、4、5、6或7);M各自独立地为选自下组的二价基团:

C(R
b
)2‑


O



S



N(R
a
)



C(O)



SO2‑


SO



PO3‑


C(R
b
)=C(R
b
)



C≡C

、取代或未取代的C3‑8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4至10元杂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6‑
10
芳基、取代或未取代的5至10元杂芳基、氨基酸残基;(d)R
L
为R'或R";(d1)R'不存在或为H、活性基团或离去基团;较佳地,R'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H、

OH、

SH、

COOH、

COO

C1‑6烷基、保护基团(如氨基保护基团);(d2)R"为

W3‑
L
P1

W
P1

(R
P
)
q1
;其中,W3选自:无,或由1、2或3个各自独立地选自下组的二价片段组成的二价基团:W'、和W
U
;其中,W
U
为可自发裂解的二价片段;L
P1


(M')
t1

W
Y

(M')
t2

;其中,W
Y
为无或在细胞表面或细胞质内可裂解的二价连接部分;下标t1和t2各自独立地为0、1、2、3、4、5、6、7、8、9或10;W
P1
为无、

S

S

或其中,*代表与L
P1
连接的部分;较佳地,W
P1


S

S

或下标q1>0(较佳地,q1=1);R
P


W4‑
L
P4

R
P1


W4‑
L
P4

R
P1

R
TED


W4‑
L
P4

R
P1

R"';其中,W4为无或

(W")
s1

W
P2

(W")
s2

;L
P4


(M')
t5

;R
TED


R
T

L1

R
E3


R
E3

L1

R
T
;其中,下标s1和s2各自独立地为0、1、2、3或4;t5为0、1、2、3、4、5、6、7、8、9或10(较佳地,t5为0、1、2或3);W
P2
为无、NH、

C(R
b
)(COOH)



C(R
b
)(COR"')



C(R
b
)(NR
a
)

(如

CH(

NH2)

)、

N(R"')



C(R
b
)(NH(R"'))

;R"'为

W5‑
L
P2

W6‑
L
P3

R
P2
;其中,L
P2


(M')
t3

;L
P3


(M')
t4

;其中下标t3和t4各自独立地为0、1、2、3、4、5、6、7、8、9或10(较佳地,t3和t4各自独立地为0、1、2或3);W5为

(W')
s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小冬王晓磊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优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