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城市道路路面修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7622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道路路面修复结构,涉及路面修复技术领域,包括:道路组件,用于以保证车辆在路上安全、舒适、快速行驶;支撑组件,嵌设于道路组件的内部;活动组件,位于支撑组件的侧面且与支撑组件和道路组件可拆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沥青灌缝胶分别经过第一条形料口、第二条形料口、第三条形料口、第一侧向料口和第二侧向料口灌至支撑组件与凹槽相邻的侧面以及支撑组件与活动组件相邻的侧面位置处,然后再将混凝土灌至凹槽的内部且位于支撑组件和活动组件的内侧位置处,当位于凹槽内部新灌入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将新的沥青料铺至缺口的位置,利用支撑组件和活动组件起到了局部加固的作用,提高了修复面的稳定性以及牢固性。提高了修复面的稳定性以及牢固性。提高了修复面的稳定性以及牢固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城市道路路面修复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路面修复
,具体是一种城市道路路面修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城市道路路面是指城市道路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路基上直接承受车辆荷载和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作用的层状构造物,还要与周围的环境、市容、景观相协调,通常大中城市常采用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块料路面等高级或次高级路面,当城市道路路面发生破碎后,需要对其进行修复处理,从而出现相应的路面修复结构。
[0003]为改善道路受雨水浸泡导致道路的支撑强度降低而损坏的问题,从而出现一种道路路面修复结构(具体参阅专利号:202120326207.3),涉及道路施工的
,其包括路床以及铺设于路床上的路基本体,所述路基本体包括旧路基和新路基,所述旧路基表面铺设有旧路面层,所述新路基包括防碎层,所述防碎层位于新路基远离路床的一侧,所述防碎层上铺设有新路面层,所述旧路基靠近新路基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锁接槽,所述锁接槽沿旧路基的厚度方向设置,所述新路基靠近旧路基的一侧固定于锁接槽内。
[0004]然现有的道路路面修复结构在修复的过程中,缺少加固组件,从而使其凝固后的沥青面容易由于凝固脱水发生下陷的现象,从而使其表面的平整性较差,且当其未凝固的过程中,若有人踏在其表面,从而使其需要返工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的难度,降低了使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然现有的道路路面修复结构在修复的过程中,缺少加固组件,从而使其凝固后的沥青面容易由于凝固脱水发生下陷的现象,从而使其表面的平整性较差,且当其未凝固的过程中,若有人踏在其表面,从而使其需要返工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的难度,降低了使用率的问题,提供一种城市道路路面修复结构。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城市道路路面修复结构,包括:
[0007]道路组件,用于以保证车辆在路上安全、舒适、快速行驶;
[0008]支撑组件,嵌设于道路组件的内部;
[0009]活动组件,位于支撑组件的侧面且与支撑组件和道路组件可拆卸连接;
[0010]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数目为两组,且两组所述支撑架相邻一侧的顶部和底部皆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数目为三十二个,且每十六个所述第一支撑杆为一组,每组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支撑架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一支撑板,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板远离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杆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L型卡槽,剩余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杆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L型卡件,所述第一L型卡件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第二条形料口,两组所述支撑架的顶部皆设置有第一条形料口,两组所述支撑架远离第一支撑杆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一侧向料口,所述活动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的数目为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二支撑板相
邻一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第二支撑杆,其中一组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第二支撑杆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二L型卡件,剩余一组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第二支撑杆一侧的底端设置有第二L型卡槽,所述第二L型卡件的顶部设置有第三条形料口。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道路组件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铺设有沥青路面,所述沥青路面上设置有缺口,所述基层上位于缺口的正下方设置有凹槽,所述活动组件和支撑组件皆位于凹槽的内部且通过凹槽与基层可拆卸连接。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组件和活动组件的内部铺设有混凝土料,所述缺口的内部铺设有沥青料。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组件的两侧和支撑组件靠近基层的一侧皆铺设有沥青灌缝胶,所述沥青灌缝胶嵌设于第一条形料口、第二条形料口、第一侧向料口和第二侧向料口的位置处。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一侧皆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二侧向料口。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动组件的一侧通过第二L型卡件和第一L型卡槽的相互配合与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板可拆卸连接,所述活动组件的另一侧通过第二L型卡槽和第一L型卡件的相互配合与剩余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板可拆卸连接。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7]通过设置的道路组件、支撑组件和活动组件,使用时,预先在基层上开设一组方形的缺口和凹槽,使缺口的宽度小于凹槽内部的宽度,并清理平整,然后将支撑组件和活动组件塞至凹槽的内部,其中一组支撑组件的一侧延伸至凹槽内部的一侧,然后将活动组件右侧的第二L型卡件与其中一组支撑组件左侧的第一L型卡槽交错并搭接,并使活动组件平铺至凹槽的内部,然后将剩余一组支撑组件的左侧塞至凹槽内部的另一侧且位于沥青路面的下方位置处,同时使剩余一组支撑组件右侧的第一L型卡件与活动组件左侧的第二L型卡槽交错并搭接,然后将沥青灌缝胶分别经过第一条形料口、第二条形料口、第三条形料口、第一侧向料口和第二侧向料口灌至支撑组件与凹槽相邻的侧面以及支撑组件与活动组件相邻的侧面位置处,从而用于粘连新的混凝土和新的沥青面与旧的混凝土和旧的沥青面之间的粘连程度,然后再将混凝土灌至凹槽的内部且位于支撑组件和活动组件的内侧位置处,当位于凹槽内部新灌入的混凝土凝固后,在将新的沥青料铺至缺口的位置,从而即可利用支撑组件和活动组件起到了局部加固的作用,从而提高了修复面的稳定性以及牢固性,且避免了由于凝固脱水发生下陷的现象,从而使其表面的平整性更好,且当其未凝固的过程中,若有人踏在其表面,从而使其需要返工操作时,只需单独对部分进行重新操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的难度,从而提高了使用率。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道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立体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道路组件;101、基层;102、沥青路面;103、缺口;2、支撑组件;201、支撑架;
202、第一侧向料口;203、第一条形料口;204、第一支撑板;205、第一L型卡槽;206、第一支撑杆;207、第一L型卡件;208、第二条形料口;3、活动组件;301、第二支撑板;302、第二L型卡件;303、第三条形料口;304、第二L型卡槽;305、第二支撑杆;306、第二侧向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道路路面修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道路组件(1),用于以保证车辆在路上安全、舒适、快速行驶;支撑组件(2),嵌设于道路组件(1)的内部;活动组件(3),位于支撑组件(2)的侧面且与支撑组件(2)和道路组件(1)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支撑架(201),所述支撑架(201)的数目为两组,且两组所述支撑架(201)相邻一侧的顶部和底部皆均匀设置有多组第一支撑杆(206),所述第一支撑杆(206)的数目为三十二个,且每十六个所述第一支撑杆(206)为一组,每组所述第一支撑杆(206)远离支撑架(201)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一支撑板(204),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板(204)远离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杆(206)一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L型卡槽(205),剩余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板(204)靠近其中一组所述第一支撑杆(206)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一L型卡件(207),所述第一L型卡件(207)的顶部设置有延伸至其内部的第二条形料口(208),两组所述支撑架(201)的顶部皆设置有第一条形料口(203),两组所述支撑架(201)远离第一支撑杆(206)的一侧皆设置有第一侧向料口(202),所述活动组件(3)包括第二支撑板(301),所述第二支撑板(301)的数目为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二支撑板(301)相邻一侧的顶部和底部皆设置有第二支撑杆(305),其中一组所述第二支撑板(301)远离第二支撑杆(305)一侧的顶部设置有第二L型卡件(302),剩余一组所述第二支撑板(301)远离第二支撑杆(305)一侧的底端设置有第二L型卡槽(304),所述第二L型卡件(302)的顶部设置有第三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李云云段润锋蓝晨亮刘接施诗林聪成詹志良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合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