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挺柱、发动机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7415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压挺柱,包括缸盖、柱塞、壳体、单向阀和支撑弹簧,柱塞的底部与壳体的内底部形成高压油腔,缸盖上开设有安装槽,壳体固定设置于安装槽内,壳体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第一环形槽与安装槽的内壁形成储油腔,壳体的内底部开设有通孔,单向阀固定设置于通孔处,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油孔,通孔和第一进油孔均与储油腔连通,柱塞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间隙与第一进油孔连通,储油腔、通孔、单向阀、高压油腔、间隙和第一进油孔形成油回路。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压挺柱的供油极易出现机油泄漏的问题。出现机油泄漏的问题。出现机油泄漏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压挺柱、发动机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液压挺柱、发动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发动机配气机构的液压挺柱和滚子摇臂组成驱动中间传动组合,使凸轮轴能够驱动气门组件进行上下运动。如图1所示,液压挺柱1的主要能功是在凸轮轴3及气门组件4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液压挺柱1内部的高压油腔通过吸油放油产生支撑力,始终将滚子摇臂2顶在凸轮轴3上,使该套系统在高速运转过程中,没有传动间隙。
[0003]现有技术的液压挺柱1的结构如图2所示,一般由柱塞11、壳体12、限位卡簧13、单向阀14、支撑弹簧15组成。
[0004]为了保持液压挺柱1的功能,需要专门在发动机内部设计油路,给液压挺柱1供油。如图3所示,配气机构运行时,柱塞11向上移动,单向阀14打开,机油从缸盖5的缸盖油孔51流入液压挺柱1的壳体油孔121,再通过柱塞油孔111及单向阀14流入底部的高压油腔6。当柱塞11下移时,单向阀14并闭,柱塞11压缩高压油腔6,高压油腔6内的机油对柱塞11形成支撑力,同时如图4所示,部分机油会能过柱塞11和壳体12的间隙向外泻漏机油。配气机构的运转使柱塞11存在高频的上下运动,由于以上的液压运行原理,使高压油腔6内使终存在向上支撑力,使液压挺柱1支撑着滚子摇臂2,并消除运行间隙,实现液压挺柱1的基本功能。
[0005]但为了确保液压挺柱的供油充分,一般要求液压挺柱供油油路的油压达0.5Bar以上,从而导致液压挺柱的供油极易出现机油泄漏。且发动机的机油泵设计需要设计较大的油泵排量,以保持发动机的远端油压。而增大机油泵排量,将更多地消耗发动机的动能,增大发动机的油耗。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挺柱、发动机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中,液压挺柱的供油极易出现机油泄漏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8]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压挺柱,包括缸盖、柱塞、壳体、单向阀和支撑弹簧,所述柱塞的底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底部形成高压油腔,所述缸盖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壳体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形成储油腔,所述壳体的内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单向阀固定设置于所述通孔处,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油孔,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进油孔均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柱塞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第一进油孔连通,所述储油腔、所述通孔、所述单向阀、所述高压油腔、所述间隙和所述第一进油孔形成油回路。
[0009]结合第一方面,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环形积油槽,所述环形积油槽与通孔连通,所述环形积油槽的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油槽,所述储油腔的下端开设有多个第二进油槽,所述第一进油槽与所述第二进油槽连通。
[0010]结合第一方面,所述壳体底部的外侧开设有阶梯槽,所述阶梯槽与所述安装槽内壁形成积油腔,所述第一进油槽和所述第二进油槽均与所述积油腔连通。
[0011]结合第一方面,所述缸盖上开设有导油槽,所述储油腔的顶端开设有多个第三进油槽,所述导油槽与所述第三进油槽连通。
[0012]结合第一方面,所述壳体内于所述第一进油孔处开设有第二环形槽,所述柱塞的外表面于所述第二环形槽处开设有第三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与所述第三环形槽形成缓冲腔。
[0013]结合第一方面,所述柱塞内设置有腔体,所述柱塞于所述缓冲腔处开设有第二进油孔,所述第二进油孔将所述腔体与所述缓冲腔连通,所述腔体的顶部开设有出油孔。
[0014]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和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液压挺柱,所述液压挺柱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本体上。
[0015]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车辆本体和第二方面中所述的发动机,所述发动机设置在所述车辆本体上。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所述储油腔、所述通孔、所述单向阀、所述高压油腔、所述间隙和所述第一进油孔形成油回路,无需专门设计供油通道,有效避免供油通道出现机油泄漏的情况。且由于可以直接从储油腔内抽取机油,无需设置油压,可大幅降低发动机远端油压的需求,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机油泵设计排量,减少机油泵的能量损耗,降低发动机的油耗。
[0018]2、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靠,只需对现有技术的液压挺柱进行小部分修改,成本相当,不增加额外的使用及投资成本。
[0019]3、本专利技术消除传统发动机启动时,液压挺柱瞬时供油的问题,规避了发动机启动异响故障。
[0020]4、本专利技术将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动机的发展趋势,适应混合动力发动机的运行特点。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现有技术中液压挺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现有技术中液压挺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3是现有技术中液压挺柱的吸油结构示意图;
[0024]图4是现有技术中液压挺柱的放油结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液压挺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液压挺柱中柱塞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液压挺柱中柱塞和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液压挺柱的吸油结构示意图;
[0029]图9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液压挺柱的放油结构示意图;
[0030]其中,液压挺柱1,柱塞11,腔体112,出油孔113,壳体12,第一进油孔121,积油腔122,储油腔123,第一进油槽124,通孔125,环形积油槽126,第二进油槽127,第三进油槽128,限位卡簧13,单向阀14,支撑弹簧15,滚子摇臂2,凸轮轴3,气门组件4,缸盖5,安装槽51,导油槽52,高压油腔6。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了解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功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中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3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用于的具体含义。
[0033]实施例一:如图5

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液压挺柱,包括缸盖5、柱塞11、壳体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压挺柱,包括缸盖、柱塞、壳体、单向阀和支撑弹簧,所述柱塞的底部与所述壳体的内底部形成高压油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壳体固定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形成储油腔,所述壳体的内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单向阀固定设置于所述通孔处,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第一进油孔,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一进油孔均与所述储油腔连通,所述柱塞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与所述第一进油孔连通,所述储油腔、所述通孔、所述单向阀、所述高压油腔、所述间隙和所述第一进油孔形成油回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液压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环形积油槽,所述环形积油槽与通孔连通,所述环形积油槽的侧壁开设有多个第一进油槽,所述储油腔的下端开设有多个第二进油槽,所述第一进油槽与所述第二进油槽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液压挺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的外侧开设有阶梯槽,所述阶梯槽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翰周敬乔谢宗让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