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适合快速发酵的桦褐孔菌H6及其发酵罐培养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77697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6 13: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株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所述桦褐孔菌H6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40359。本发明专利技术筛选的菌株发酵罐发酵菌丝产率高,培养时间短,大大缩短了发酵时间,且本发明专利技术菌株高产所需使用的发酵配方较精简,能够降低发酵成本,还能改良发酵罐用种方式,减少用种量,实现了1步罐发酵放大培养,简化发酵技术。简化发酵技术。简化发酵技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株适合快速发酵的桦褐孔菌H6及其发酵罐培养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微生物
,具体涉及一株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桦褐孔菌Inontusobliquus(Fr.)Pilat是十分珍稀而又名贵的药用真菌,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的大小兴安岭、吉林省的长白山地区。桦褐孔菌侵染活树木后引起立木干部白色腐朽,通常在树干生长15年以上才具有药用价值,形成黑色肿瘤。桦褐孔菌主要化学成分有多糖、桦褐孔菌醇、多种三萜类化合物、栓菌酸等,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具有降血糖、抑肿瘤、抗氧化、抗衰老、调节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还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由于其功效显著遭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野生桦褐孔菌遭到过度开采,已面临枯竭,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与供给不足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产品供不应求,野生的桦褐孔菌价格十分昂贵。而人工栽培出菌核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0003]国内外学者对桦褐孔菌液体发酵研究已表明,桦褐孔菌菌丝体、液体发酵能够产生多糖、萜类、生物碱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其活性物质已在医药、饮料、保健品等领域广泛应用。桦褐孔菌深层发酵菌丝体及发酵液可以获取与子实体功效成分相当的大量活性物质,但目前仍缺乏可用于大规模快速液体发酵的桦褐孔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株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及其大规模发酵的培养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菌株H6用于发酵时发酵菌丝产率高,培养时间短,且所需使用的培养基精简,能够降低发酵成本,简化液体发酵罐用种。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所述桦褐孔菌H6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40359。
[000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桦褐孔菌H6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桦褐孔菌H6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0007]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桦褐孔菌H6培养的液体罐发酵培养基,所述液体罐发酵培养基包括葡萄糖8~12.0g/L,麦芽糖13~17.0g/L,大豆粉0.5~1.5g/L,酵母膏3~6g/L,KH2PO42.5~3.5g/L,MgSO41~2g/L,Vb18~12mg/L,pH值自然。
[000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桦褐孔菌H6的液体发酵罐培养方法,将桦褐孔菌H6木屑种,以4~6%的接种量,接入发酵种子液培养基中进行种子液三角摇瓶培养,得到发酵种子液;
[0009]将发酵种子液以0.05~0.5%的接种量接种至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液体罐发酵培养基中进行罐发酵,得到液体发酵罐培养产物。
[0010]优选的是,所述桦褐孔菌H6木屑种制备用木屑培养基包括以下质量百分含量的组分:阔叶树细木屑85~87%,麸皮9~11%,大豆粉1~3%,蔗糖0.5~1.5%和石膏粉0.5~
1.5%,含水量50~65%,pH值自然。
[0011]优选的是,所述种子液三角摇瓶培养的温度为24~28℃;所述种子液三角摇瓶培养的转速为140~180r/min;所述种子液三角摇瓶培养的时间为4~6d。
[0012]优选的是,所述罐发酵的温度为24~28℃。
[0013]优选的是,所述罐发酵的时间为140~170h。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桦褐孔菌H6在制备抑制α

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5]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桦褐孔菌H6在制备以下产品中的应用:降糖药物或肥料。
[001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菌株H6发酵菌丝产率高,培养时间短,大大缩短了发酵时间,且本专利技术菌株高产所需使用的发酵培养基较精简,碳源氮源含量低,能够降低发酵成本,还能改良发酵罐用种方式,减少用种量,实现了1步罐发酵放大培养,简化发酵技术。
[0017]本专利技术通过野生菌株分离筛选、驯化及液体罐发酵培养基配方、罐发酵使用技术的相互配合可实现1步罐发酵放大培养。本专利技术筛选的菌株是一株野生分离菌株,经分离纯化、菌种驯化(菌种驯化方法:木屑培养基培养,冷冻菌种,之后再转接)、液体发酵及培养基优化,采用三角瓶摇床至发酵罐一步发酵技术,减少了1级种子罐发酵过程,优化了二级菌种技术,即正常液体发酵是cPDA种子—三角瓶摇床—1级种子罐—发酵罐,本专利技术为木屑种子—三角瓶摇床—发酵罐,没有经过1级种子罐发酵过程的放大,直接一步放大,本专利技术使发酵罐生产用菌种接种量缩减至0.1%(传统10%),使液体发酵罐发酵周期缩短至6天(正常需要7天),缩短时间14.3%,罐发酵大规模生产的菌丝收率较文献报道比,菌丝收率提高了7.28%。
[0018]生物保藏说明
[0019]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H6,于2022年10月2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单位简称为CGMCC,地址为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编号为CGMCCNo.40359。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不同菌株菌丝体生长状况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摇瓶液体发酵培养结果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酵罐培养实物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ISSR扩增图谱;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聚类分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株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所述桦褐孔菌H6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40359。
[0027]本专利技术所述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菌丝颜色为黄色,密度为浓密,菌落形态为同心轮纹、中央隆起,边缘整齐舒展,背面中间黑色,外环深褐色,生长快,液体发酵周期短,菌丝产量高,菌丝体多糖的α

葡萄糖苷酶抑制率高。ISSR比较结果表明,本专利技术菌株与其它菌株谱带差异显著,为各自独立菌株;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菌株相似水平相对较远。
[002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桦褐孔菌H6培养的液体罐发酵培养基,所述液体罐发酵培养基包括葡萄糖8~12.0g/L,麦芽糖13~17.0g/L,大豆粉0.5~1.5g/L,酵母膏3~6g/L,KH2PO42.5~3.5g/L,MgSO41~2g/L,Vb18~12mg/L,pH值自然。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液体罐发酵培养基优选包括10g/L的葡萄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液体罐发酵培养基优选包括15g/L的麦芽糖。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液体罐发酵培养基优选包括1g/L的大豆粉。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株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H6,其特征在于,所述桦褐孔菌H6的保藏编号为CGMCCNo.40359。2.权利要求1所述桦褐孔菌H6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桦褐孔菌H6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培养。3.一种用于桦褐孔菌H6培养的液体罐发酵培养基,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罐发酵培养基包括葡萄糖8~12.0g/L,麦芽糖13~17.0g/L,大豆粉0.5~1.5g/L,酵母膏3~6g/L,KH2PO42.5~3.5g/L,MgSO41~2g/L,Vb18~12mg/L,pH值自然。4.权利要求1所述桦褐孔菌H6的液体发酵罐培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桦褐孔菌H6木屑种,以4~6%的接种量,接入发酵种子液培养基中进行三角摇瓶培养,得到发酵种子液;将发酵种子液以0.05~0.5%的接种量接种至权利要求3所述液体罐发酵培养基中进行罐发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发酵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增华王玉霞张淑梅曲晓军潘玉姜薇陈盛宇
申请(专利权)人: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