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影像撷取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945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型影像撷取透镜,包括:一具有一孔径的光圈,使微型影像撷取透镜穿过孔径撷取一影像;一晶片级透镜系统。该晶片级透镜系统包括:一设置于一第一基板上的第一表面;一第二基板,在第一侧接合至第一基板;一设置于第二基板的第二侧上的第二表面;及一设置于一第三基板上的第三表面;其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是非球状,且满足以下条件:L/fe<1.7;f1/fe=0.5~1.5;f2/fe=-1~-1.5;-2<f3/fe<2;L:从第一透镜至影像平面的总轨道长度(total?track?length,TTL);fe:全部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effective?focal?length);f1:第一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及f3:第三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透镜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晶片级(wafer-level)微型影像撷取透 镜(miniature image capture lens)。
技术介绍
由于固态影像撷取单元,例如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 、CM0S 传感器或相似的元件的发展,手机或个人电脑搭载影像元件变得越来越普及。此外,设置于 影像元件上的影像撷取透镜需要更进一步的微型化。 然而,尽管有上述需求,对于传统的影像撷取透镜而言,其微型化已经遇到瓶颈, 理由是上述透镜是真正的三维(3-D)结构,微型化具有相当的困难度,且其中的传感器亦 需要微型化。此种技术很难控制每个透镜表面侧向移动和倾斜的精确度,此外,在制造过程 中,亦很难操作微小的透镜。换言之,上述传统透镜的容许度(tolerance)较小。 图1所示为使用已发表的透镜模块系统的影像元件,其中光线穿过晶片级透镜 102、104到达感测单元106。在此技术中,晶片级透镜模块102、104和影像感测单元106可 通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制程技术制作,因此,可将影像元件100制作得较小,应用 于携带型电子元件,例如手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DA)。晶片级透镜将透镜板(lens plate) 堆栈成立方体的透镜(称为2. 5D结构),因此,其可以随着例如墨尔定律(Moore' s law) 的半导体制程的发展,更进一步的微型化,且此种透镜的容许度较大。另外,传统的透镜是 以离散式制程(discrete process)制作,将透镜一个一个地组装,相较之下,晶片级透镜 可连续制程制作,将数千个透镜堆栈于透镜板上,排列成一透镜阵列,之后通过晶片切割制 程,形成立方体的镜片。然而,尽管晶片级透镜的体积较小,传统三维透镜的效果相较于晶 片级透镜仍有较佳的表现。此外,晶片级透镜较难设计出如传统三维透镜般足够小的像差、 足够好的调制转换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特别是当奈奎斯特频率 (Ny qui "frequency)较高时。若要通过增加透镜表面的数目,加大调制转换函数(MTF),其 透镜的总轨道长度(total track)会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根据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晶片级透镜系统,其仅有三个光学表面,但 可以达成良好的调制转换函数(MTF),和相当小的总轨道长度。 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型影像撷取透镜,包括一具有一孔径的光圈,使微型影像撷取透镜穿过孔径撷取一影像;一晶片级透镜系统。该晶片级透镜系统包括一设置于一第一基板上的第一表面;一第二基板在第一侧接合至第一基板;一设置于第二基板的第二侧上的第二表面;及一设置于一第三基板上的第三表面;其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是非球状,且满足以下条件 L/fe < 1. 7 ; f/fe = 0. 5 1. 5 ; f2/fe = —1 -1. 5 ; -2 < f3/fe < 2 ; L :从第一透镜至影像平面的总轨道长度(total track length, TTL); fe :全部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 ^ :第一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 f2 :第二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及 f3 :第三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 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型影像撷取透镜,包括一具有一孔径的光圈,使微 型影像撷取透镜穿过孔径撷取一影像;一晶片级透镜系统。该晶片级透镜系统包括一设置 于一第一基板的第一侧上的第一表面;一设置于第一基板的第二侧上的第二表面;及一设 置于一第二基板上的第三表面;其中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是非球状,且满足以下 条件 L/fe<1.7; f/fe = 0. 5 1. 5 ; f2/fe = —1 —1. 5 ; -2 < f3/fe < 2 ; L :从第一透镜至影像平面的总轨道长度(total track length, TTL); fe :全部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 ^ :第一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 f2 :第二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及 f3 :第三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 为了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如下。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使用已发表的透镜模块系统的影像元件。 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微型影像撷取透镜的剖面图。 图3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微型影像撷取透镜的分解图。 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微型影像撷取透镜的剖面图。 图5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范例在各种波长长度条件下像散曲线的图标。 图5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范例在各种波长长度条件下变形曲线的图标。 图5C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范例球面像差的图标。 图5D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范例彗星像差的图标。 图6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范例主光线角(CRA)和完全影像高度的关系图。 图7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微型影像撷取透镜的剖面图。 图8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范例在各种波长长度条件下像散曲线的图标。 图8B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范例在各波长长度条件下变形曲线的图标。 图8C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范例球面像差的图标。 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范例主光线角(CRA)和完全影像高度的关系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 - 影像元件;102 --晶片级透镜;104 - 晶片级透镜;106 -^感测单元;201 -H司隙垫片;202 --微型影像撷取透镜203 - 第一黏胶;204 --前置玻璃盖;205 - 第二黏胶;206 --光圈207 -H司隔物;208 第一透镜;209 - 第三黏胶;210 第一基板;212 - 第二基板;214 第二透镜;216 - 第三透镜;218 第三基板;220 - 后置玻璃盖;222 影像平面;302 - 微型影像撷取透镜;304 前置玻璃盖306 - 光圈;308 第一透镜;310 - 第一基板;312 第二透镜;314 - 第三透镜;316 第二基板;318 - 后置玻璃盖。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例,其揭示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特征,但不用以限定本发 明。 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微型影像撷取透镜(miniature image capturelens) 的剖面图(y-z面)。此微型影像撷取透镜202可撷取一物体(未图示)的影像,以下章节 将由外部至影像平面222 (image plane)或传感器,详细描述本实施例微型影像撷取透镜 202。首先,提供一前置玻璃盖204(front cover glass),且其可以涂布紫外光(UV)/红外 线(IR)的滤光层。 一光圈206和一第一透镜208(正曲率)设置于一第一基板210上。一 第二基板212的第一侧接合至第一基板210。 一第二透镜214(负曲率)设置于一第二基板 212的第二侧上。 一第三透镜216(正曲率)设置于一第三基板218上。第三基板218接合 至一后置玻璃盖22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08和第二透镜214结合成一新月形的透 镜,且第三透镜216为校正透镜(field corrector),并校正主光线角(chiefray angle), 使其配合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型影像撷取透镜,包括:一孔径光圈,具有一孔径,使该微型影像撷取透镜穿过该孔径撷取一影像;一晶片级透镜系统,包括:一第一表面,设置于一第一基板上;一第二基板,其第一侧接合至该第一基板;一第二表面,设置于该第二基板的第二侧上;及一第三表面,设置于一第三基板上,其中该第一表面、该第二表面和该第三表面是非球状,且满足以下条件:L/f↓[e]<1.7;f↓[1]/f↓[e]=0.5~1.5;f↓[2]/f↓[e]=-1~-1.5;-2<f↓[3]/f↓[e]<2;L:从第一透镜至影像平面的总轨道长度;f↓[e]:全部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f↓[1]:第一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f↓[2]:第二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及f↓[3]:第三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兆展张维中廖敏智
申请(专利权)人:采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