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石油井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其包括连接管一、连接管二以及设置于连接管一与连接管二连接处的报警组件,连接管一的内圆面上同轴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可拆卸设置有卡圈,卡圈由弹性钢圈与海绵体组成,环形槽的槽底开设有贯穿连接管一的圆形对接口,对接口与报警组件连接接通并且由对接口将泄流的液体导入至报警组件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无论泄流出现在几点钟方向,最终都会被海绵体吸收,泄流的液体能够被定向的引导流动集聚在海绵体的底部,提升了报警触发的可靠性,即使泄流的液体以微量缓慢泄露,其也能够被海绵体进行捕捉吸收触发报警,其能够实现对微量泄流的报警监控。现对微量泄流的报警监控。现对微量泄流的报警监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井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
技术介绍
[0002]在石油输送中,往往是基于高压环境下进行输送的,这就对管道的密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两个相邻管道的连接处之间,现有技术中往往是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进行直接连接、或者通过法兰进行连接、或者是通过卡箍进行连接,但是在管道连接处并没有设置泄流检测结构,导致无法对管道进行泄流监控,给石油的安全输送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0003]经过申请人检索发现一篇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号为CN114458178A,名为“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其主要的泄流检测原理为: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连接处出现泄漏情况时,液体可向防泄流组件中流通槽内流动,在液体推动力下带动堵头向凹槽内移动,之后在堵头的移动下可带动挡板的移动,在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之间的接触时,信号处理发射器运行,并及时向外界的监控室发送信号,但是申请人认为该技术方案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泄流的液体无法定向的朝向流通槽内流动,因为泄流的液体流动方向不可控,假设其流动的方向偏离了流通槽,那么永远无法实现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的接触;第二,只有当泄流的流量达到一定程度,泄流的液体才能够克服第二弹簧的弹力推动堵头向凹槽内移动,假设只是微量的泄流,那么永远无法克服第二弹簧的弹力推动堵头向凹槽内移动,也就无法实现第一导电块与第二导电块的接触,简而言之,该技术方案无法对不定向泄流、微量泄流进行精准的检测,基于此,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巧妙、能够对不定向泄流、微量泄流进行精准检测的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能够对不定向泄流、微量泄流进行精准检测的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不定向泄流、微量泄流进行精准检测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其包括连接管一、连接管二以及设置于连接管一与连接管二连接处的报警组件,报警组件能够在接收到液体时自动导通触发实现远程报警,所述报警组件与所述连接处接通,当连接处任意位置存在泄流液体时,该泄流液体能够被定向导入至报警组件内实现对报警组件的导通触发。
[0007]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
[0008]所述连接管一靠近连接管二一端外圆面上设置有环形的凸缘一,所述连接管二靠近连接管一一端外圆面上设置有凸缘二,凸缘一与凸缘二上对应开设有通孔并且通过螺栓将凸缘一与凸缘二固定连接,以此实现连接管一与连接管二的同轴对接固定。
[0009]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
[0010]所述连接管二插入至连接管一内的一段为插入段,连接管二插入段的外径与连接管一的内径相匹配,所述连接管一内圆面上同轴设置有定位环,当凸缘一与凸缘二固定连接时,连接管二插入段的端部与定位环接触,所述连接管二插入段的端部同轴嵌设有环形的密封圈,通过将密封圈挤压在定位环的侧面实现密闭连接。
[0011]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
[0012]所述连接管一的内圆面上同轴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位于凸缘一与定位环之间,所述环形槽内可拆卸设置有卡圈,卡圈由弹性钢圈与海绵体组成,弹性钢圈并列设置有两个,海绵体设置成环形并且粘接于两个弹性钢圈的内侧,所述环形槽的槽底开设有贯穿连接管一的圆形对接口,对接口竖直朝向地面布置,对接口与报警组件连接接通并且由对接口将泄流的液体导入至报警组件内。
[0013]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
[0014]所述的报警组件包括平行于连接管一轴向的安装筒,安装筒的顶部设置有对接管,对接管用于将安装筒与对接口对接接通,安装筒的两端开口处均螺纹连接有筒状绝缘壳体,壳体设置有启闭式的盖板,其中一壳体内设置有信号处理发射器,另一壳体内设置有电池,信号处理发射器的负极与电池的负极连接,信号处理发射器的正极连接有导电块一且导电块一伸出对应的壳体,电池的正极连接有导电块二且导电块二伸出对应的壳体,导电块一与导电块二相对布置,导电块一与导电块二之间夹持设置有海绵柱,海绵柱与导电块一、导电块二接触,海绵柱的顶端穿过对接管与海绵体抵触。
[0015]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
[0016]所述安装筒的外圆面上同轴开设有与对接管正对布置的螺纹孔,螺纹孔内螺纹连接设置有支撑筒,海绵柱的底端插接在支撑筒内,支撑筒的底部固定设置有旋钮。
[0017]作为本方案进一步的优化或者改进。
[0018]所述安装筒的外圆面上设置有凸耳,凸耳通过螺钉固定在凸缘一的端面上。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0]1、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无论泄流出现在几点钟方向,其均会朝向环形槽外溢,并且最终被海绵体吸收,泄流的液体能够被定向的引导流动集聚在海绵体的底部,提升了报警触发的可靠性。
[0021]2、本专利技术即使泄流的液体以微量缓慢泄露,其也能够被海绵体进行捕捉吸收,随时时间的推移,当海绵体吸收的液体足量时,也能够实现报警组件的触发报警,其能够实现对微量泄流的报警监控,而且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能够进一步加快海绵体将液体传导至海绵柱上,提升了报警的及时性。
[0022]3、通过拧紧旋钮,能够实现海绵柱与海绵体抵触的更加紧密,便于泄流流体更快的传导至海绵柱上,当海绵柱与海绵体抵紧时,进一步拧紧旋钮,能够使得海绵柱朝向周围膨胀鼓起,从而抵紧导电块一与导电块二,确保海绵柱与导电块一、导电块二充分的接触,确保接通导电块一与导电块二的可靠性,即海绵柱的向上调节,既能够起到加快液体传导效率的作用,又能够起到提升导电可靠性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连接管一与连接管二的分解图。
[0026]图3为连接管一与连接管二以及报警组件的配合图。
[0027]图4为连接管一的剖视图。
[0028]图5为海绵体与报警组件的配合图。
[0029]图6为安装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7为报警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标示为:
[0032]10、连接管一;11、凸缘一;12、定位环;13、环形槽;14、弹性钢圈;15、海绵体;16、对接口;20、连接管二;21、凸缘二;22、插入段;30、报警组件;31、安装筒;32、凸耳;33、对接管;34、螺纹孔;35、壳体;36、盖板;37、导电块一;38、导电块二;39、支撑筒;40、旋钮;41、海绵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其包括连接管一(10)、连接管二(20)以及设置于连接管一(10)与连接管二(20)连接处的报警组件(30),其特征在于:报警组件(30)能够在接收到液体时自动导通触发实现远程报警,所述报警组件(30)与所述连接处接通,当连接处任意位置存在泄流液体时,该泄流液体能够被定向导入至报警组件(30)内实现对报警组件(30)的导通触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一(10)靠近连接管二(20)一端外圆面上设置有环形的凸缘一(11),所述连接管二(20)靠近连接管一(10)一端外圆面上设置有凸缘二(21),凸缘一(11)与凸缘二(21)上对应开设有通孔并且通过螺栓将凸缘一(11)与凸缘二(21)固定连接,以此实现连接管一(10)与连接管二(20)的同轴对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二(20)插入至连接管一(10)内的一段为插入段(22),连接管二(20)插入段(22)的外径与连接管一(10)的内径相匹配,所述连接管一(10)内圆面上同轴设置有定位环(12),当凸缘一(11)与凸缘二(21)固定连接时,连接管二(20)插入段(22)的端部与定位环(12)接触,所述连接管二(20)插入段(22)的端部同轴嵌设有环形的密封圈,通过将密封圈挤压在定位环(12)的侧面实现密闭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石油井防泄流的节流管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一(10)的内圆面上同轴开设有环形槽(13),环形槽(13)位于凸缘一(11)与定位环(12)之间,所述环形槽(13)内可拆卸设置有卡圈,卡圈由弹性钢圈(14)与海绵体(15)组成,弹性钢圈(14)并列设置有两个,海绵体(15)设置成环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德刚,袁为栋,杨丽,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市崇达石化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