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322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轴承结构,其中,包括轴承外套和轴承本体,通过第一卡位部和第二卡位部相互卡固,使得轴承本体相对轴承外套不会产生转动。产生转动。产生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轴承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快,电子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电子器件的散热需求越来越高,需在电子设备中安装散热风扇进行散热,为了更好的传热性能,一般在散热风扇的轴承内部封装有润滑油,便于扇叶轴心转动。但是在散热风扇的生产过程中,轴承在安装入轴管时,轴承外表面与轴套内表面相互配合组装,由于设计公差、材质、温度、组装公差等因素的实际存在,往往会出现轴承与轴套组装配合过松或过紧的情况,此外,现有热管在散热风扇在实际运行工作时,附在轴承表面、扇轮的轴心表面的润滑油会因为轴心的转动、温度的变化、毛细力现象及离心力等因素而发生流动,轴承与轴管过松或过紧的配合都会对润滑油的运动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散热风扇的整体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结构,旨在改善现有轴承本体与轴承外套组装配合过松或过紧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轴承结构,包括:轴承本体与轴承外套,轴承本体沿轴向贯穿有轴接孔并形成有外表面、内表面、上端面及下端面,所述轴接孔贯穿上端面及下端面;轴承外套,套设在轴承本体上,所述轴承外套形成有与轴承本体的外表面贴合的内侧面;第一卡位部,形成于所述轴承外套的内侧面上,第二卡位部,形成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卡位部与第二卡位部相互限位,以限制轴承本体相对于轴承外套转动。
[0006]进一步地,所述轴承本体的外表面与轴承外套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二储油通道。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位部为形成于所述轴承外套的内侧面上的一个平面部,所述第二卡位部为形成于所述轴承本体的外表面上的一个平面部。
[0008]进一步地,所述轴承本体的外表面由多个平面部和多个弧面部间隔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储油通道由所述平面部与轴承外套的内侧面之间定义形成,所述弧面部与轴承外套的内侧面贴合。
[0009]进一步地,所述内表面向内凹陷并沿轴承本体的轴向延伸贯穿上端面和下端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储油通道,所述上端面及下端面上均凹陷形成有多个流道,所述第一储油通道、第二储油通道及流道间相互循环连通。
[0010]进一步地,在轴承本体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储油通道的宽度小于第二储油通道的宽度,所述第一储油通道在轴承本体的径向方向上的深度大于第二储油通道的深度。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油通道、流道与第二储油通道在本体的径向方向上相互对应。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油通道、流道与第二储油通道在本体的径向方向上相互交错设置。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轴承外套的内表面与轴承外套的底部连接位置沿轴承本体的径向和轴向方向分别延伸形成台阶,所述轴承外套底部贴附有一耐磨片,所述耐磨片沿轴承本体的径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台阶的中间。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轴承结构可将轴承与轴管相互卡固,且有多个储油通道,提高装设有所述轴承结构的散热风扇的整体性能。
附图说明
[0016]下面将结合视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0017]图1是本技术提供轴承结构的轴承本体与轴承外套配合的俯视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提供轴承结构的轴承外套的示意图;
[0019]图3是本技术提供轴承结构的轴承本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1]参照图1

3所示,本技术一种较佳实施例中的轴承结构包括轴承本体10和轴承外套20,所述轴承本体10沿轴向贯穿有轴接孔并形成有外表面11、内表面12、上端面13及下端面14,所述轴接孔贯穿上端面13及下端面14。所述轴承外套20套设在轴承本体10上,所述轴承外套20形成有与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贴合的内侧面2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外套20呈圆柱体。
[0022]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有第一卡位部221形成于所述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上及有第二卡位部111形成于所述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上,其中,第一卡位部221与第二卡位部111相互限位,以限制轴承本体10相对于轴承外套20转动。
[0023]具体地,所述第一卡位部221为形成于所述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上的一个平面部,所述第二卡位部111为形成于所述轴承本体10的上的一个平面部,所述第一卡位部221与第二卡位部111的形状相互对应;所述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与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二储油通道30。所述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由多个平面部与多个弧面部间隔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储油通道30由所述平面部与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之间定义形成,所述弧面部与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贴合,使得轴承外套20与轴承本体10的稳固性更强。所述内表面12向内凹陷并沿轴承本体10的轴向延伸贯穿上端面13和下端面14形成有多个第一储油通道121,所述上端面13和下端面14上均凹陷形成有多个流道131,所述第一储油通道121、第二储油通道30及流道131间相互循环连通。
[0024]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储油通道121与所述第二储油通道30在轴承本体10的径向方向上相互对应设置,且所述流道131沿轴承本体10所在的轴线所在面与第一储油通道121及第二储油通道30相互循环连通,在轴承本体10的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储油
通道121的宽度小于第二储油通道30的宽度,所述第一储油通道121在轴承本体10的径向方向上的深度大于第二储油通道30的深度,所述第一储油通道121与第二储油通道30在本体的径向方向上相互对应,使得轴承本体10外表面11有足够的润滑油在轴承外套20与轴承本体10之间,令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与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不会发生摩擦,产生损耗。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储油通道30为半圆形,使得润滑油可通过流道131在第一储油通道121与第二储油通道30相互流通,增大储油空间。
[0025]具体地,所述轴承外套20的内表面12与轴承外套20的底部41的连接位置沿轴承本体10的径向和轴向方向分别延伸形成台阶40,用于装设扣环以固定转轴,预防转轴脱离轴承。
[0026]具体地,所述轴承外套20底部贴附有一耐磨片,所述耐磨片沿轴承本体10的径向方向上位于所述台阶40的中间,所述耐磨片用于防止所述转轴与所述轴承外套20底部41产生摩擦,产生损耗。
[0027]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与上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所述第一储油通道121与第二储油通道30在轴承本体10的径向方向上相互交错设置,且所述流道131呈倾斜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本体(10),沿轴向贯穿有轴接孔并形成有外表面(11)、内表面(12)、上端面(13)及下端面(14),所述轴接孔贯穿上端面(13)及下端面(14);轴承外套(20),套设在轴承本体(10)上,所述轴承外套(20)形成有与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贴合的内侧面(22);第一卡位部(221),形成于所述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上;第二卡位部(111),形成于所述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上;其中所述第一卡位部(221)与第二卡位部(111)相互限位,以限制轴承本体(10)相对于轴承外套(20)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与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之间形成有多个第二储油通道(3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位部(221)为形成于所述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上的一个平面部,所述第二卡位部(111)为形成于所述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上的一个平面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本体(10)的外表面(11)由多个平面部和多个弧面部间隔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储油通道(30)由所述平面部与轴承外套(20)的内侧面(22)之间定义形成,所述弧面部与轴承外套(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巧云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市华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