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结构及使用该散热结构的无刷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232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散热结构及使用该散热结构的无刷电机,包括:内机壳、套设在内机壳外层的外机壳,以及成形在内机壳外壁上的呈螺旋状延伸的冷却液通道;其中外机壳的内壁与内机壳的外壁密封配合;内机壳为一端成形有开口且另一端为封闭端的筒体,其中的封闭端上设有轴承座;以及封闭端上还设有与冷却液通道连通的排液孔;外机壳上设有连通冷却液通道的进液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加快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散失效率。产生的热量的散失效率。产生的热量的散失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散热结构及使用该散热结构的无刷电机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结构及使用该散热结构的无刷电机。

技术介绍

[0002]对于转速10000r/min的高速电机来说,其运行过程中因机械结构或材料因素会产生不同的损耗,而铁损是电动机中常见的能量损失之一,其原因是由于运行时铁芯内部产生涡流,涡流经过铁芯时,会使铁芯内部产生热能,这种热能是消耗能量的,故称为铁损。
[0003]具体来说,举例采用12槽2极结构的电机,根据公式n=60f/p。其中,公式中的n是电机的转速(转/分);60是每分钟(秒);f是电源频率(Hz);p是电机旋转磁场的极对数,由此可计算得出该电机频率高达2500Hz。在使用20SW1200牌号的定转子铁芯情况下,在1T的磁感应强度下,当电机频率高达2500Hz时,其铁损功率约为在50Hz时的百倍之多。与此同时在大电流流过铜线线圈,线圈同时也会产生发热损失,称为铜损。
[0004]此外,在电动机中,因轴承的性能原因也会造成一定的机械损耗。这些损耗单一的一项就会造成巨大的发热量,而将三种损耗产生的热量结合在一起,会使得电机的温升比较大,极大的缩短绕组额定寿命以及对永磁体产生不可逆的退磁危害。而现有技术中一般在电机中采用的散热结构往往会忽视对于上述轴承部位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问题。如此也就是说整体的电机散热性能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结构,以解决优化散热结构的散热性能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以解决有效加快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的散失效率的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的散热结构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散热结构,包括:内机壳、套设在内机壳外层的外机壳,以及成形在内机壳外壁上的呈螺旋状延伸的冷却液通道;其中
[0009]所述外机壳的内壁与内机壳的外壁密封配合;
[0010]所述内机壳为一端成形有开口且另一端为封闭端的筒体,其中的封闭端上设有轴承座;以及
[0011]所述封闭端上还设有与冷却液通道连通的排液孔;
[0012]所述外机壳上设有连通冷却液通道的进液孔。
[0013]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机壳的外壁上设有多条散热筋。
[0014]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多条散热筋沿外机壳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以及
[0015]每条散热筋均沿着外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
[0016]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机壳与内机壳均为圆柱状结构体;以及
[0017]所述外机壳的轴向两端均为敞开口。
[0018]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机壳的轴向长度小于外机壳的轴向长度;以及
[0019]所述外机壳背向轴承座的轴端凸起于内机壳背向轴承座的轴端。
[0020]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机壳背向轴承座的轴端配接有端盖;以及
[0021]所述端盖具有适于插入至外机壳内的插入部。
[0022]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通过多个紧固件与内机壳背向轴承座的轴端相连固定。
[0023]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机壳的内壁面为光滑面;以及所述外机壳与内机壳形成的配合接触面的两个轴端处均设有密封胶。
[0024]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内机壳的封闭端上还设有出线孔。
[0025]本技术的无刷电机是这样实现的:
[0026]一种电机,包括:所述散热结构。
[0027]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散热结构及使用该散热结构的无刷电机,首先通过成形在内机壳外壁上的呈螺旋状延伸的冷却液通道,来实现对于铁芯和线圈运行时的热量的散热作用。其次,通过在内机壳的一个轴端成形有的封闭端,并且在该封闭端上设有轴承座,如此结构下,对于一体结构的内机壳来说,由冷却液通道对内机壳进行降温的同时可以一起对于内机壳的封闭端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对于轴承座的降温效果。
[0028]此外,再由外机壳上设有的散热筋,可以协同冷却液通道一起起到对于整体的无刷电机的散热效果,并加快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情况下的无刷电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0]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情况下的无刷电机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情况下的无刷电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4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情况下的无刷电机的内机壳的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3]图5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情况下的无刷电机的外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6是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情况下的无刷电机的内机壳的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外机壳1、内机壳2、排液接头3、进液接头4、散热筋5、轴承座7、进液口8、排液孔10、轴承11、出线孔12、端盖13、插入部14、螺钉15、冷却液通道16。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37]实施例1:
[0038]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结构,可适用于无刷电机,具体的
散热结构包括:内机壳2、套设在内机壳2外层的外机壳1,以及成形在内机壳2外壁上的呈螺旋状延伸的冷却液通道16;其中外机壳1的内壁与内机壳2的外壁密封配合以使得冷却液通道16中的冷却液可以沿着冷却液通道16顺畅流通。冷却液的快速流转能保证冷却液的温度不会上升过快,用频次高,温度低的组合效果来保证给电机降温的效果。
[0039]再具体来说,内机壳2为一端成形有开口且另一端为封闭端的筒体,其中的封闭端上设有轴承座7,该轴承座7用于配接轴承11。内机壳2的封闭端上设有出线孔12。此处的外机壳1可以通过例如但不限于热套工艺套在内机壳2的外部,使得外机壳1与内机壳2之间形成良好的密封配合效果。此处通过在内机壳2的一个轴端成形有的封闭端,并且在该封闭端上设有轴承座7,如此结构下,对于一体结构的内机壳2来说,由冷却液通道16对内机壳2进行降温的同时可以一起对于内机壳2的封闭端进行降温,从而实现对于轴承座7的降温效果。
[0040]再者,在内机壳的封闭端上还设有与冷却液通道16连通的排液孔10,此处的排液孔10配置有排液接头3;外机壳1上设有连通冷却液通道16的进液孔,此处的进液孔配置有进液接头4。此处将排液孔10设置在内机壳2上,一方面可以利用水往低处流的特性,加快冷却液通道16中的液体的流通速度。另一方面则是可以避免将排液接头3和进液接头4都设置在外机壳1上时容易被碰撞而受损的问题。
[0041]有必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排液孔10的外周面到轴承座7中装配的轴承11的外周面的最小距离为内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机壳、套设在内机壳外层的外机壳,以及成形在内机壳外壁上的呈螺旋状延伸的冷却液通道;其中所述外机壳的内壁与内机壳的外壁密封配合;所述内机壳为一端成形有开口且另一端为封闭端的筒体,其中的封闭端上设有轴承座;以及所述封闭端上还设有与冷却液通道连通的排液孔;所述外机壳上设有连通冷却液通道的进液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机壳的外壁上设有多条散热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多条散热筋沿外机壳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以及每条散热筋均沿着外机壳的长度方向延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机壳与内机壳均为圆柱状结构体;以及所述外机壳的轴向两端均为敞开口。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勇华王铭韬许家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鼎智智能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