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6111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54
一种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它具有两个悬臂、两个拉杆臂、配重块、道砟层、土工布层、悬斗,悬斗具有支撑臂、围板。支撑臂具有纵向臂、横向臂,支撑臂的横向臂由原城墙墙体的左侧壁限位。围板具有侧挡板、前后挡板。悬臂通过第一螺栓和螺母连接件与支撑臂的纵向臂铰接,拉杆臂的一端通过第二螺栓和螺母连接件与悬臂的短臂端头铰接,该拉杆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螺栓和螺母连接件与支撑臂的纵向臂铰接;悬臂的长臂一侧上安装有上述配重块,配重块下方设置道砟层,道砟层的底面布置土工布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在古建筑城墙墙体的上部缺失部分进行加固维修时,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也进行增量补夯筑的问题,工程占据空间小,工程量小,成本低。成本低。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夯土夯筑支护结构,具体是一种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用于古建筑工程。

技术介绍

[0002]本技术中的“夯土夯筑”就是对古建筑城墙(夯土墙)进行夯实、补筑(修补建造)。对已有古建筑城墙墙体的上部缺失部分(上部塌陷部分)进行加固维修(即修补)时,通常是采用现行的夯土墙补筑方式,该夯土墙补筑方式一般是在原墙体外边缘由下至顶统一增量夯筑(夯实、建造),再进行削切到与原墙相平即可,这样的方式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也进行增量补夯筑,工程量大,占用施工空间大,成本高。
[0003]相关专利文献:CN113863325A公开了一种综合管廊基坑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涉及基坑支护的
,包括设在基坑相对两侧的若干钢板桩以及若干沿基坑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包括两根支撑臂、转动件、两块固定板、用于固定对应支撑臂的两个固定件以及分别设在对应支撑臂上的两个连接件,两根支撑臂均与转动件转动连接,固定板均包括横板以及与横板连接的竖板,支撑臂远离转动件一端与固定板转动连接,横板与钢管桩上侧抵紧,竖板远离支撑臂一侧面与钢管桩侧面抵紧,连接件设于支撑臂上,同一支撑组件内的两个连接件的另一端均连接有同一块配重块。此专利文献的技术方案是为了有效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基坑支护成本,提供一种综合管廊基坑的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专利文献的技术方案并不适用于对古建筑城墙墙体进行加固维修,也未解决在古建筑城墙墙体的上部缺失部分进行加固维修时,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也进行增量补夯筑的问题。r/>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以解决在古建筑城墙墙体的上部缺失部分进行加固维修时,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也进行增量补夯筑的问题,采用该夯土夯筑支护结构占用施工空间小,工程量小,成本低,能降低夯筑对原城墙墙体顶面的直接影响。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支护装置),其技术方案在于它具有分别位于原城墙墙体上端前后侧的两个悬臂、两个拉杆臂、配重块、道砟层、土工布层、将待修补的原城墙墙体的上部一侧区域(左上角区域或者右上角区域)托住而把该区域作为夯筑部分的悬斗,悬斗具有分别支撑两个悬臂的两个支撑臂、围板,每个所述支撑臂皆具有纵向臂、横向臂而整体呈L形,每个所述支撑臂的横向臂皆由原城墙墙体的左侧壁(外侧壁)限位(相接触)。围板具有安装于两个支撑臂的纵向臂之间的侧挡板、安装于两个支撑臂的纵向臂与原城墙墙体的左侧壁(外侧壁)之间的前挡板和后挡板;悬斗形成半封闭的斗,这样,将悬斗设置在待修补的原城墙墙体的上部一侧某区域,使所述区域的夯筑部分(待修补部分)设在悬
斗中,对悬斗中的部分(原)城墙墙体夯实、补筑,此结构只对原城墙墙体的上部一侧区域(可以是左上角区域或者右上角区域)补筑,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不再补夯筑,避免了先前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也进行增量补夯筑的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占用施工空间变小,工程量减小,节约了施工成本。每个所述悬臂通过第一螺栓和螺母连接件与其相对应的一个支撑臂的纵向臂铰接,每个所述拉杆臂的一端通过第二螺栓和螺母连接件与其相对应的一个悬臂的短臂端头铰接,该拉杆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三螺栓和螺母连接件与其相对应的支撑臂的纵向臂铰接;每个所述悬臂的长臂一侧(自由端)上安装有上述配重块(承接配重),配重块为整体结构进行调平,增加稳定性,配重块下方设置道砟层,这样,通过配重块下方道砟将力分散(道砟对力的传递进行分散),防止对文物本体(原城墙墙体顶面或者说是原城墙墙体上端面)产生压痕;道砟层的底面布置土工布层,土工布层位于原城墙墙体上(原城墙墙体上铺设有土工布层),土工布层与原城墙墙体进行分隔,降低了夯筑对原城墙墙体顶面(上端面)的直接影响。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可以是:所述支撑臂的纵向臂上设有多个调节孔,通过多个调节孔第一螺栓和螺母连接件在不同位置将悬臂与支撑臂的纵向臂铰接、第三螺栓和螺母连接件在不同位置将拉杆臂与支撑臂的纵向臂铰接。当然,悬臂的短臂上、拉杆臂上都可布置多个调节孔,通过调节螺栓和螺母连接件的位置调整整体规格。采用悬臂、拉杆臂、悬斗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件相互连接构成主要结构,此结构一定程度上可节约工程量,节约成本。上述侧挡板、前挡板、后挡板皆由多个土工模板(可以是钢模板)通过搭接的方式连接而成。通过悬臂(的悬出结构),有效减小了工程空间,减少了工程量。
[0008]本技术中,悬斗具有两个支撑臂、围板,每个所述支撑臂皆具有纵向臂、横向臂而整体呈L形,每个所述支撑臂的横向臂皆由原城墙墙体的左侧壁(外侧壁)限位;围板具有侧挡板、前挡板、后挡板;悬斗形成半封闭的斗,这样,将悬斗设置在待修补的原城墙墙体的上部一侧某区域,使所述区域的夯筑部分设在悬斗中,对悬斗中的部分(原)城墙墙体夯实、补筑,此结构只对原城墙墙体的上部一侧区域(可以是左上角区域或者右上角区域)补筑,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不再补夯筑,避免了先前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也进行增量补夯筑的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占用施工空间变小,工程量减小,节约了施工成本。配重块为整体结构进行调平,增加了稳定性。本技术采用悬臂、拉杆臂、悬斗通过螺栓和螺母连接件相互连接构成主要结构,此结构节约了工程量,节约了成本。通过悬臂(的悬出结构),有效减小了工程空间,减少了工程量。
[0009]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在古建筑城墙墙体的上部缺失部分(上部塌陷部分)进行加固维修(即修补)时,工程占用施工空间小,工程量小,工期短,成本低,解决了在古建筑城墙墙体的上部缺失部分进行加固维修(即修补)时,对不需要补筑的部位也进行增量补夯筑的问题,还降低了夯筑对原城墙墙体顶面(上端面)的直接影响。经试验,与已有相关技术相比,采用本技术后工程施工成本降低了13%以上。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立体图)。
[0011]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纵向剖视图)。
实施方式
[0012]为使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13]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具有分别位于原城墙墙体上端前后侧的两个悬臂1、两个拉杆臂5、配重块10、道砟层9、土工布层8、将待修补的原城墙墙体的上部一侧区域(本实施例是左上角区域,当然,也可以是右上角区域)托住而把该区域作为夯筑部分的悬斗3。图2中附图标记A为原城墙墙体,附图标记B为夯筑部分(待修补部分)。悬斗3具有分别支撑两个悬臂1的两个支撑臂6、围板3',每个所述支撑臂6皆具有纵向臂、横向臂而整体呈L形,每个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古建筑城墙夯土夯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分别位于原城墙墙体上端前后侧的两个悬臂(1)、两个拉杆臂(5)、配重块(10)、道砟层(9)、土工布层(8)、将待修补的原城墙墙体的上部一侧区域托住而把该区域作为夯筑部分的悬斗(3),悬斗(3)具有分别支撑两个悬臂(1)的两个支撑臂(6)、围板(3'),每个所述支撑臂(6)皆具有纵向臂、横向臂而整体呈L形,每个所述支撑臂的横向臂皆由原城墙墙体的左侧壁限位;围板(3')具有安装于两个支撑臂的纵向臂之间的侧挡板(31)、安装于两个支撑臂的纵向臂与原城墙墙体的左侧壁之间的前挡板(32)和后挡板(32');每个所述悬臂(1)通过第一螺栓和螺母连接件(2)与其相对应的一个支撑臂(6)的纵向臂铰接,每个所述拉杆臂(5)的一端通过第二螺栓和螺母连接件(4)与其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李佩刘超靳立飞孙翠棉柳浩卜聪张祥肖峰靳春庆王思雪赵梦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古瑞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