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包括鱼道,鱼道内壁连接有多个组合式补水装置;组合式补水装置一端连接有进水管端口与流量控制阀一端连接,流量控制阀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抽水泵相连;抽水泵与外接水源连接;组合式补水装置包括分体式隔板,隔板交错设置连接在鱼道内壁;隔板表面连接有多个补水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通过控制流量控制阀调节流量流速影响鱼道内水流结构以改善鱼道的水力条件从而提高鱼道的过鱼效果,流量传感器能够实时跟踪监测鱼道的流量并将所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控制器上,计算机控制器根据反馈信息来调整出水管口流量的大小从而满足鱼道过鱼流速的需求。的需求。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利水电工程环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内水力水电事业的不断发展,涉水工程的建设阻断河流的连通性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通道,鉴于河流生态修复以及珍稀鱼类保护的迫切需要,鱼道作为典型过鱼设施之一为鱼类提供洄游通道缓解大坝隔断影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0003]水流是有效诱导鱼类的方式之一,主要通过形成鱼类喜好的水流条件,吸引鱼类进入并通过鱼道,当前所建鱼道实际运行时的水力条件往往不能满足过鱼对象对水流流态的要求,势必会造成鱼道过鱼效果不佳现象;提高鱼道的诱鱼效果给鱼类一个良好的上溯环境有必要增设水流诱鱼的装置以改善诱鱼水流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该装置既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成品增流装置诱鱼,又可以满足鱼道小底坡长距离的要求,间接延长增流装置在水中的增流范围,诱导下游鱼类上溯完成跃迁达到保护鱼类资源的目的。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包括鱼道;鱼道内壁连接有多个组合式补水装置;组合式补水装置一端连接有进水管,进水管端口与流量控制阀一端连接,流量控制阀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抽水泵相连;抽水泵与外接水源连接;组合式补水装置包括分体式隔板,隔板交错设置连接在鱼道内壁;隔板表面连接有多个补水单元。
[0006]优选地,补水单元包括中空圆柱体结构的主结构补水筒,主结构补水筒表面开设有多个开孔;主结构补水筒内壁套接有辅结构出水管。
[0007]优选地,辅结构出水管侧表面连接有多个出水管,出水管对应穿出主结构补水筒表面的开孔;辅结构出水管顶端通过角阀与进水管连接。
[0008]优选地,主结构补水筒侧表面连接有纵梁,纵梁与隔板连接。
[0009]优选地,鱼道内壁连接有流量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与中控室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0010]进一步地,流量传感器采用涡轮流量计。
[0011]优选地,流量控制阀为遥控浮球阀。
[0012]优选地,抽水泵为大型自吸喷射泵。
[0013]本装置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简易水流诱鱼系统装置,包括至少一级鱼道池室,每级池室左右池壁各有一个补水单元,使得补水单元分段设置与鱼道池室内壁中间位置,每个补水单元上有多个出水口,间接扩展水流诱鱼范围 ,使装置可以应用于不同深度不同范围的区域;本技术的流量传感器为涡轮流量计,相比于其他的流量计,精度高,传输稳定能有效的监测鱼道的流速,计算机控制器根据流量传感器所测得数据调整流量控制阀的运
行,保证了鱼道有良好的水流流态;本技术可以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将鱼道设计成串联、并联等形式,或者仅单个池室或多个池室布置于鱼类上溯困难区域,诱导鱼类到达不同的水流区域,满足特殊鱼类的不同需求:本技术的组合式管道可以后期外置在鱼道内壁上或预先内嵌在鱼道内壁,施工布设简单,便于对传统的鱼道进行改造升级,硬件成本低。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中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系统连接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补水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辅结构出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示意图;
[0021]图中附图标记为:计算机控制器1,流量控制阀2,组合式补水装置3,隔板31,流量传感器4,补水单元5,进水管6,抽水泵7,鱼道10,主结构补水筒11,辅结构出水管12,出水管13,角阀14,纵梁15。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1:
[0023]如图1~图5中,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包括鱼道10;鱼道10内壁连接有多个组合式补水装置3;组合式补水装置3一端连接有进水管6,进水管6端口与流量控制阀2一端连接,流量控制阀2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抽水泵7相连;抽水泵7与外接水源连接;组合式补水装置3包括分体式隔板31,隔板31交错设置连接在鱼道10内壁;隔板31表面连接有多个补水单元5。
[0024]进一步地,每一级池室所需补水单元5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当有多个鱼道10池室在一起时,他们可以以串联、并联等组合形式组成整个鱼道10结构,也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在某有个鱼类上溯困难区域单独安装装置,提高专利技术装置的适应能力。
[0025]进一步地,流量控制阀2的阀门开度可以根据诱鱼水流条件及时调整,也可以满足不同过鱼对象所需要的不同的诱鱼流速的要求。
[0026]优选地,补水单元5包括中空圆柱体结构的主结构补水筒11,主结构补水筒11表面开设有多个开孔;主结构补水筒11内壁套接有辅结构出水管12。
[0027]优选地,辅结构出水管12侧表面连接有多个出水管13,出水管13对应穿出主结构补水筒11表面的开孔;辅结构出水管12顶端通过角阀14与进水管6连接。
[0028]优选地,主结构补水筒11侧表面连接有纵梁15,纵梁15与隔板31连接。
[0029]优选地,鱼道10内壁连接有流量传感器4,流量传感器4与中控室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
[0030]进一步地,流量传感器4采用涡轮流量计。
[0031]优选地,流量控制阀2为遥控浮球阀。
[0032]优选地,抽水泵7为大型自吸喷射泵。
[0033]实施例2:
[0034]如图6所示,其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组合式补水装置3外附于鱼道10内壁,单独购买目前市场上的管道进行组装,不需要另外特制,施工布设简单,便于对已有传统鱼道10进行改造升级,可根据实际需要将流量监测系统放置在不同池室上方。
[0035]实施例3:
[0036]本技术提供的工作原理如下:
[0037]抽水泵7开启抽水后,水流经流量控制阀2分别从进水管6进入补水单元5由辅结构出水管12上的出水管13进入鱼道10,计算机控制器1控制流量控制阀2可根据流量传感器4所监测的鱼道10内的流速调节出水管13的流速,流速调整为诱鱼流速后,待鱼类聚集在出水管13附近后;计算机控制器1再控制下一池室内流量控制阀2调整出水管13的流速至诱鱼流速,并同时减小前一池室的流速,待鱼由进入下一池室后可减关闭前一池室,完成鱼类的单向一级迁移。
[0038]如果有多级鱼道10池室,重复以上步骤,则鱼在水流流速的诱导下,不断在所设计的相邻的各级鱼道10池室中单相移动,直至达到最终目的地。
[0039]其次,设置在每级鱼道10池室的侧壁处的流量传感器4监测水体流速,产生接收信号,并将传感信号传输到计算机控制器1,计算机控制器1接收传感信号,调整流量控制阀2的阀门开度和流量大小。
[0040]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包括鱼道(10);其特征在于:鱼道(10)内壁连接有多个组合式补水装置(3);组合式补水装置(3)一端连接有进水管(6),进水管(6)端口与流量控制阀(2)一端连接,流量控制阀(2)另一端通过管路与抽水泵(7)相连;抽水泵(7)与外接水源连接;组合式补水装置(3)包括分体式隔板(31),隔板(31)交错设置连接在鱼道(10)内壁;隔板(31)表面连接有多个补水单元(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补水单元(5)包括中空圆柱体结构的主结构补水筒(11),主结构补水筒(11)表面开设有多个开孔;主结构补水筒(11)内壁套接有辅结构出水管(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流诱鱼系统补水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宇,刘振彪,周柳青,谭均军,杨超,王渊洋,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