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5191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5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包括置物板和位于置物板上方的铆压机构,所述铆压机构包括铆压气缸以及连接在铆压气缸上的冲头组件,所述冲头组件包括上铆压板和下铆压板,上铆压板和下铆压板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件,所述下铆压板上固定有第一冲头,所述第一冲头的下端部露出下铆压板的底部并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呈“V”形结构,且第一冲头的下端部的V型张角大于隔板的限位部的初始张角;所述上铆压板上固定有对应第一冲头的第二冲头,所述第二冲头具有二个冲刀,二个冲刀穿过下铆压板并分别位于第一冲头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能够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提高铆压合格率。够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提高铆压合格率。够在不影响效率的情况下提高铆压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


[0001]本技术涉及开关设备的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

技术介绍

[0002]接触组是指运用于开关(如隔离开关)的接触系统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接触组包括支架1和装配于支架1上的动触头(即触头2),触头2具有二个滚柱3以及位于二个滚柱3之间的隔板4,隔板4具有呈“V”形的限位部5。在组装时,需要对隔板的限位部进行铆压,使限位部向外扩张并卡接在支架上进行固定。现有技术中,对限位部直接一次一段铆压成型,虽然效率高,但容易出现限位部偏移甚至断裂的异常,导致铆压合格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此,本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接触组触头具有二组滚柱以及位于二组滚柱之间的隔板,隔板具有呈“V”形的限位部;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包括置物板和位于置物板上方的铆压机构,所述铆压机构包括铆压气缸以及连接在铆压气缸上的冲头组件,所述冲头组件包括上铆压板和下铆压板,上铆压板和下铆压板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件,所述下铆压板上固定有第一冲头,所述第一冲头的下端部露出下铆压板的底部并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呈“V”形结构,且第一冲头的下端部的V型张角大于隔板的限位部的初始张角;所述上铆压板上固定有对应第一冲头的第二冲头,所述第二冲头具有二个冲刀,二个冲刀穿过下铆压板并分别位于第一冲头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冲头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与接触组触头的滚柱相匹配的弧形凹部。
[0007]进一步的,第一冲头的第二冲头的配合组数设置有多组。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上铆压板上固定有导向柱,所述下铆压板和置物板上均设置有对应导向柱的导向孔。
[0009]进一步的,所述弹性缓冲件包括连接柱和套设于连接柱上的弹簧,所述连接柱固定在上铆压板上,所述下铆压板上开设有对应连接柱的通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上铆压板和下铆压板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置物板上设置有定位槽。
[0011]进一步的,所述置物板和铆压机构均装配于一机架上;所述机架包括底座和上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通过多个支撑柱固定在底座的上方,所述置物板装配于底座上,所述铆压气缸固定在上固定板上,所述上铆压板和上固定板之间设置有导向结构。
[0012]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可滑动装配于滑轨上的滑板以及驱动滑板在滑轨上滑动的驱动装置;所述置物板固定于滑板上。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冲头的二个冲刀的底部形成有限位槽。
[0014]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在铆压作业时,铆压气缸驱动冲头组件整体下移,下铆压板首先抵在产品上并通过第一冲头对隔板的限位部进行第一段铆压,使得限位部初步进行外扩;之后上铆压板继续下移,使第二冲头穿过下铆压板对隔板的限位部进行第二段铆压,最终完成铆压;采用一次二段铆压,极大的提高了合格率;且保证了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0016]图1所示为接触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所示为接触组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所示为实施例中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所示为实施例中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的前视图;
[0020]图5所示为实施例中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0021]图6所示为实施例中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22]图7所示为实施例中第一冲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所示为实施例中第一冲头的侧视图;
[0024]图9所示为实施例中第一冲头的仰视图;
[0025]图10所示为实施例中第二冲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7]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8]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用于对图1所示的接触组触头进行铆压;具体的,参照图3至图10所示,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包括置物板10和位于置物板10上方的铆压机构,所述铆压机构包括铆压气缸20以及连接在铆压气缸20上的冲头组件,所述冲头组件包括上铆压板21和下铆压板22,上铆压板21和下铆压板22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件23,所述下铆压板22上固定有第一冲头31,所述第一冲头31的下端部311露出下铆压板22的底部并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呈“V”形结构,且第一冲头31的下端部311的V型张角大于隔板4的限位部5的初始张角;所述上铆压板21上固定有对应第一冲头31的第二冲头32,所述第二冲头32具有二个冲刀321,二个冲刀321穿过下铆压板22并分别位于第一冲头3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
[0029]在铆压作业时,铆压气缸20驱动冲头组件整体下移,下铆压板22首先抵在产品上并通过第一冲头31对隔板4的限位部5进行第一段铆压,使得限位部5初步进行外扩;之后上铆压板21继续下移(该过程中,下铆压板抵22在产品上不会下移,上铆压板21的继续下移会压缩弹性缓冲件23),使第二冲头32的二个冲刀321穿过下铆压板22对隔板4的限位部5进行第二段铆压,最终完成铆压;采用一次二段铆压,极大的提高了合格率;且保证了作业效率。
[0030]所述第一冲头31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与接触组触头的滚柱3相匹配
的弧形凹部312。如此设置,弧形凹部312能够与滚柱3进行定位配合,使得第一冲头31的铆压精度更准。
[0031]第一冲头31的第二冲头32的配合组数设置有多组,本具体实施例中,触头的数量有六组,第一冲头31的第二冲头32的配合组数也相对应的设置六组,实现一次性全部铆压。
[0032]所述上铆压板21上固定有导向柱211,所述下铆压板22和置物板10上均设置有对应导向柱211的导向孔,铆压时,上铆压板21的导向柱211穿过下铆压板22的导向孔221和置物板10的导向孔11内,实现第一次导向,以便第一冲头31进行铆压时,其上的弧形凹部312与滚柱3之间更准确的接触配合,再通过弧形凹部312与滚柱3进行第二次导向。
[0033]所述弹性缓冲件23包括连接柱和套设于连接柱上的弹簧,所述连接柱固定在上铆压板21上,所述下铆压板22上开设有对应连接柱的通孔,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上铆压板21和下铆压板22上;如此,实现弹性缓冲件23的稳定装配,且连接柱与通孔的配合也起到一定的定位作用。当然的,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缓冲件23的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接触组触头具有二组滚柱以及位于二组滚柱之间的隔板,隔板具有呈“V”形的限位部;其特征在于: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包括置物板和位于置物板上方的铆压机构,所述铆压机构包括铆压气缸以及连接在铆压气缸上的冲头组件,所述冲头组件包括上铆压板和下铆压板,上铆压板和下铆压板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件,所述下铆压板上固定有第一冲头,所述第一冲头的下端部露出下铆压板的底部并在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呈“V”形结构,且第一冲头的下端部的V型张角大于隔板的限位部的初始张角;所述上铆压板上固定有对应第一冲头的第二冲头,所述第二冲头具有二个冲刀,二个冲刀穿过下铆压板并分别位于第一冲头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冲头在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向内凹陷形成与接触组触头的滚柱相匹配的弧形凹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冲头的第二冲头的配合组数设置有多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组触头铆压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铆压板上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阳张谋桂江美纯简菡青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联容电控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