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包括下鞍管,所述下鞍管顶端滑动套接有上鞍管,所述上鞍管顶端固定安装坐垫,所述下鞍管外侧滑动安装调节组件,所述下鞍管内壁底端固定安装减震组件,所述下鞍管内壁底端固定安装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上鞍管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滑动套接于所述减震组件外侧,此装置便于受力时根据力度多层减震,减少了震动初期的碰撞感,提高了舒适度。提高了舒适度。提高了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
[0001]本技术涉及鞍管减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自行车由于环保便捷是人们最常用的代步交通工具,其中,山地自行车平日可由于日常骑行,休闲时可用于登山运动自然受到人们的欢迎,鞍管又是山地自行车上必不可少的零件之一,现有的鞍管都自带减震效果,通常使用阻尼器对其直接减震,无法根据地势情形逐渐减震。
[0003]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CN201920965819.X的一种山地自行车用减震鞍管,包括下鞍管,所述下鞍管顶端的外沿设有螺纹齿,且下鞍管的顶端通过螺纹齿螺纹连接有防水环。该山地自行车用减震鞍管,通过电磁板在通电后具有与上鞍管的底端相互排斥的磁性,使得上鞍管在受力下压时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反作用力,以此取代弹簧减震的方式,避免了采用减震弹簧来减震时,长时间使用后弹簧会发生形变达不到减震的功能,而且相较于普通的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对鞍座的缓震要求更高,通过这种无接触式的缓震方式可以实现无级的缓震,对于行驶在山地上的自行车也可以很好的进行缓震,减缓人们骑行时间过长的疲劳程度。
[0004]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中,电磁板对上鞍管的阻力起到减震的效果,但在减震中,无法根据震动的力度来对应不同的减震阻力,在震动中逐步增加减震的强度,导致在初次接触碰撞时减震过猛而减震感较差的感觉。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旨在改善减震单一无法根据力度逐步减震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包括下鞍管,所述下鞍管顶端滑动套接有上鞍管,所述上鞍管顶端固定安装坐垫,所述下鞍管外侧滑动安装调节组件,所述下鞍管内壁底端固定安装减震组件,所述下鞍管内壁底端固定安装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上鞍管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滑动套接于所述减震组件外侧。
[0007]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鞍管在所述下鞍管内一端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为圆形设置,所述限位板直径大于所述上鞍管直径。
[0008]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下鞍管的顶端固定安装防水环,所述防水环底端设有防水胶垫,所述上鞍管滑动密封贯穿于所述防水环。
[0009]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和第三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固定安装在所述下鞍管内壁底端,所述第一拉杆顶端滑动套接所述第二拉杆,所述第三拉杆底端滑动套接于所述第二拉杆顶端,所述第三拉杆顶端与所述限位板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杆内壁底端固定安装阻尼器,所述阻尼器顶端与所述第二拉杆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拉杆的长度远大于所述第一拉杆和第三拉杆的长度。
[0010]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拉杆与所述第三拉杆直径相同,所述第二拉杆两端安装有限位圆板。
[0011]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圆管和第二弹簧,所述圆管一端与所述上鞍管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圆管底端滑动安装底板,所述底板顶端固定安装多个所述第二弹簧,多个所述第二弹簧环形等距安装在所述底板顶端。
[0012]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下鞍管滑动贯穿于所述底板,所述底板外侧设置有多个滑块,所述圆管内壁设置有与所述滑块匹配的滑槽。所述滑块为T型设置。
[0013]在本技术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下鞍管外侧一部分设置有螺纹,所述下鞍管外侧螺纹处螺纹连接螺帽,所述螺帽顶端与所述底板底端滑动连接,所述螺帽直径小于所述圆管直径,所述圆管内壁滑动贯穿于所述螺帽外侧。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使用时,根据体重转动螺帽,螺帽转动通过螺纹移动对第二弹簧进行挤压,调节第二弹簧通过圆管对上鞍管的挤压力度,便于舒适度调整,当上鞍管受到坐垫的冲击力时,上鞍管下移带动圆管下移,圆管下移通过第二弹簧进行缓冲,上鞍管下移时对第一弹簧进行挤压,第一弹簧起到部分缓冲,上鞍管底端带动第三拉杆下移,当第三拉杆内壁顶端与第二拉杆顶端碰撞时带动第二拉杆下移,此时第二拉杆底部的阻尼器起到二次减震的效果,此装置便于受力时根据力度多层减震,减少了震动初期的碰撞感,提高了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的部分剖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下鞍管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10
‑
下鞍管;120
‑
上鞍管;121
‑
坐垫;122
‑
限位板;130
‑
调节组件;131
‑
圆管;132
‑
第二弹簧;133
‑
底板;134
‑
滑块;135
‑
滑槽;136
‑
螺帽;140
‑
减震组件;141
‑
第一拉杆;142
‑
第二拉杆;143
‑
第三拉杆;144
‑
阻尼器;150
‑
第一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
‑
图5,本技术提供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包括下鞍管
110,下鞍管110顶端滑动套接有上鞍管120,上鞍管120在下鞍管110内一端设置有限位板122,限位板122为圆形设置,上鞍管120顶端固定安装坐垫121,下鞍管110外侧滑动安装调节组件130,调节组件130包括圆管131和第二弹簧132,圆管131一端与上鞍管120一侧固定连接,圆管131底端滑动安装底板133,底板133顶端固定安装多个第二弹簧132,下鞍管110外侧一部分设置有螺纹,下鞍管110外侧螺纹处螺纹连接螺帽136,螺帽136顶端与底板133底端滑动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下鞍管,所述下鞍管顶端滑动套接有上鞍管,所述上鞍管顶端固定安装坐垫,所述下鞍管外侧滑动安装调节组件,所述下鞍管内壁底端固定安装减震组件,所述下鞍管内壁底端固定安装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另一端与所述上鞍管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滑动套接于所述减震组件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鞍管在所述下鞍管内一端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为圆形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鞍管的顶端固定安装防水环,所述防水环底端设有防水胶垫。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行车车减震鞍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组件包括第一拉杆、第二拉杆和第三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固定安装在所述下鞍管内壁底端,所述第一拉杆顶端滑动套接所述第二拉杆,所述第三拉杆底端滑动套接于所述第二拉杆顶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丰豪,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巨昊电动车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