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生产设备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及育苗房。旨在解决现有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对多层育苗架的通风均匀性较差的问题。空气循环系统包括:第一循环机构,其包括第一隔板和空调器;第一隔板与密封房体的顶板水平间隔设置形成缓冲腔室,且空调器位于缓冲腔室内;隔板上配置有吸风口,第一隔板与密封房体的侧壁存在间隙形成出风口;第二循环结构,其包括第二隔板和吸风扇;第二隔板能够将每层育苗架的第一侧面密封,吸风扇位于每个所述第二隔板上,以便出风口的空气通过育苗架的第一侧面的相对侧面吸入,且多层育苗架形成的多个第二隔板与预设固定面形成风道;其中,出风口与风道连通。出风口与风道连通。出风口与风道连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及育苗房
[0001]本技术涉及农业生产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及育苗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室内育苗技术越来越成熟。对于全封闭式育苗房育苗技术,其育苗房内的空气循环系统对于育苗房内育苗成长影响较大,现有的空气循环系统的尚待完善,尤其是通风条件尚不成熟。其中,现有室内育苗多采用多层立体育苗架,层架间通风较差,容易滋生病原微生物。传统温室或者大棚通常采用大型风机与外界交换通风,这种通风方式空气流通较差、育苗架各层通风条件差异较大,产生种苗生长参差不齐的问题,安装专门的风道进行通风,虽然能精准的控制每层育苗架通风环境的均匀性,但安装成本较高、耗电量大,不适用于生产实践。
[0003]申请号为CN106561345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封闭式育苗房的通风装置,其主要排气装置为连接室内外的波纹管,位于室外的波纹管口装有排风扇,位于室内的波纹管口即为进风口,其进风口有限,虽然大功率的排风扇能在短时间内排出室内空气,但仍会存在排风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及育苗房,旨在解决现有的空气循环系统对多层育苗架的通风均匀性较差的问题。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所述育苗房包括密封房体,所述密封房体内设置有多层育苗架,所述空气循环系统包括:
[0006]第一循环机构,其包括第一隔板和空调器;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密封房体的顶板水平间隔设置形成缓冲腔室,且所述空调器位于所述缓冲腔室内;所述隔板上配置有吸风口,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密封房体的侧壁存在间隙形成出风口;
[0007]第二循环结构,其包括第二隔板和吸风扇;所述第二隔板能够将每层所述育苗架的第一侧面密封,所述吸风扇位于每个所述第二隔板上,以便所述出风口的空气通过育苗架的第一侧面的相对侧面吸入,且多层所述育苗架形成的多个第二隔板与预设固定面形成风道;
[0008]其中,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风道连通。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密封房体的两侧壁均存在间隙形成两个所述出风口;
[0010]多层所述育苗架的数量为两组;
[0011]两组所述育苗架分别能够与所述密封房体的两侧壁形成两个风道;
[0012]一个所述出风口对应一个所述风道连通,另一个所述出风口对应另一个所述风道连通。
[0013]作为优选,所述吸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中心位置;
[0014]所述两组育苗架对称设置。
[001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隔板的数量为N个;
[0016]相邻所述第一隔板之间间隔设置,以便N个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密封房体的两侧壁形成N+1个所述出风口;
[0017]多层所述育苗架为N+1组;每组所述第二隔板与预设固定面形成N+1个风道;
[0018]N+1个所述出风口与其对应的N+1个风道分别连通。
[0019]作为优选,对应每个所述第一隔板均配置有一个空调器。
[0020]作为优选,相邻层的所述育苗架之间设置有水平方向的第三隔板。
[0021]作为优选,还包括气体补充装置、温湿度传感器和灯具;
[0022]所述气体补充装置的补气口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温湿度传感器位于所述密封房体内,所述灯具对应每层所述育苗架设置。
[0023]作为优选,所述气体补充装置包括气体罐、阀门、气体传感器和散发头;
[0024]所述气体传感器配置于所述育苗房内,所述气体罐配置于所述育苗房外;
[0025]所述阀门配置于所述气体罐上,所述气体传感器与预设控制系统连接,所述预设控制系统用于将所述气体传感器感应到信号转化控制所述阀门的开度;
[0026]所述散发头设置于所述出风口的风流出的移动路径中。
[0027]作为优选,所述吸风扇的工作功率能够根据所述预设控制系统进行调节。
[0028]育苗房,包括控制系统和所述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
[0029]所述空调器和吸风扇均与所述控制系统连接。
[0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育苗房包括密封房体,密封房体内设置有多层育苗架,第一隔板与密封房体的顶板水平间隔设置形成缓冲腔室,且空调器位于缓冲腔室内;隔板上配置有吸风口,第一隔板与密封房体的侧壁存在间隙形成出风口;第二隔板能够将每层育苗架的第一侧面密封,吸风扇位于每个第二隔板上,以便出风口的空气通过育苗架的第一侧面的相对侧面吸入,且多层育苗架形成的多个第二隔板与预设固定面形成风道;出风口与风道连通。空调器设置于缓冲腔室内,吸风口将密封房体内的空气吸入,再经过空调器调温调湿后经过缓冲腔室缓冲后从侧面出风口排出;同时多层育苗的吸风扇将室内空气吸入风道内,吸风扇促进育苗架个各层之间的横向气流,气流带走育苗空间灌溉的水汽、照明灯等电器运行的热量,多层的育苗架的气体在风道内汇集,气流在风道、吸风扇以及出风口之间的压力差的多重作用下形成上升气流,风道内的气流与出风口的气流相遇,中和彼此的温度和湿度,缓冲了空调器制造的冷空气对种苗的直接刺激,混合气体自育苗架的顶端散开,少部分被空调器吸风口吸入,大部分被多层育苗架的吸风扇吸走,形成多层育苗架的气流均匀的循环方式,既保证育苗房内的空气保持植物最适合的温湿度环境,又能保证植物生长均匀。
附图说明
[00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00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配置气体补充装置的示意图;
[00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育苗架的示意图;
[00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003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三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的示意图;
[00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四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的框图。
[0037]图中:1、密封房体;11、育苗架;111、第三隔板;12、缓冲腔室;13、风道;14、气体补充装置;141、气体罐;142、阀门;143、气体传感器;144、散发头;15、温湿度传感器;16、灯具;2、空气循环系统;21、第一隔板;22、空调器;221、吸风口;222、出风口;23、第二隔板;24、吸风扇;3、控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所述育苗房包括密封房体(1),所述密封房体(1)内设置有多层育苗架(11),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循环系统(2)包括:第一循环机构,其包括第一隔板(21)和空调器(22);所述第一隔板(21)与所述密封房体(1)的顶板水平间隔设置形成缓冲腔室(12),且所述空调器(22)位于所述缓冲腔室(12)内;所述第一隔板(21)上配置有空调器(22)的吸风口(221),所述第一隔板(21)与所述密封房体(1)的侧壁存在间隙形成出风口(222);第二循环结构,其包括第二隔板(23)和吸风扇(24);所述第二隔板(23)将每层所述育苗架(11)的第一侧面密封,所述吸风扇(24)位于每个所述第二隔板(23)上,以便所述出风口(222)的空气通过育苗架(11)的第一侧面的相对侧面吸入,且多层所述育苗架(11)形成的多个第二隔板(23)与预设固定面形成风道(13);其中,所述出风口(222)与所述风道(1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21)与所述密封房体(1)的两侧壁均存在间隙形成两个所述出风口(222);多层所述育苗架(11)的数量为两组;两组所述育苗架(11)分别能够与所述密封房体(1)的两侧壁形成两个风道(13);一个所述出风口(222)对应一个所述风道(13)连通,另一个所述出风口(222)对应另一个所述风道(13)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口(221)设置于所述第一隔板(21)的中心位置;所述两组育苗架(11)对称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育苗房的空气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21)的数量为N个;相邻所述第一隔板(21)之间间隔设置,以便N个所述第一隔板(21)与所述密封房体(1)的两侧壁形成N+1个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广宏,蔡慧,彭华承,詹鸢,王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蔚蓝智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