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358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混合箱,所述混合箱顶部的中端固定连接有蓄药箱,所述混合箱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过滤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转杆进行转动,第一转杆带动主动皮带轮进行转动,主动皮带轮通过传动带的传动带动从动皮带轮进行转动,从动皮带轮带动第二转杆进行转动,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分别带动其表面的第一搅拌叶片和第二搅拌叶片进行转动,对雨水和营养液进行充分搅拌混合,解决了现有的蓄水装置在使用时仅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与初步处理,无法将雨水和营养液充分混合,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与人力,从而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从而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从而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复绿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自上世纪50年代边坡喷锚支护技术问世,已逐渐在世界各地水工、建筑、铁路、矿山等领域广为应用,这种技术最开始的应用范围仅局限于对岩体进行加固的工程中,后经改良逐步开始应用到土体的加固工程中,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将喷锚支护技术引入到高边坡治理工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被广泛应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光秃秃一片灰的混凝土边坡越来越影响美观,所以需要对原有的锚喷支护边坡进行生态复绿,在做好边坡支护的同时开展同步的坡面生态复绿设计,在生态复绿中需要用到蓄水装置对水体进行储存,以便后续对植被进行灌溉,如申请号为CN 216906077 U公开了一种用于矿山的复绿装置,包括固定组件以及蓄水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的底部设有所述蓄水组件,所述固定组件固定在矿山上且用于种植绿植,所述蓄水组件用于蓄水且在高温天气将蓄的水推动到所述固定组件内浇灌绿植。
[0003]但现有的蓄水装置在使用时仅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与初步处理,无法将雨水和营养液充分混合,并不能达到复绿所需求的浇灌营养度,需要人工进行二次处理,降低整体的实用性,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与人力,从而不便于人们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解决了现有的蓄水装置在使用时仅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与初步处理,无法将雨水和营养液充分混合,降低整体的实用性,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与人力,从而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混合箱,所述混合箱顶部的中端固定连接有蓄药箱,所述混合箱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过滤箱,所述混合箱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左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混合箱内腔的顶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混合箱内腔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二转杆,所述蓄药箱的底部连通有输液管。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输液管的底部贯穿至混合箱内腔顶部的中端,所述输液管的表面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混合箱顶部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杆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于支撑板右侧的顶部,所述第二转杆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于支撑板右侧的底部,所述第一转杆表面的左侧固定
连接有主动皮带轮,所述第二转杆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从动皮带轮,所述主动皮带轮与从动皮带轮之间通过传动带传动连接。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杆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大小相同且分布均匀的第一搅拌叶片,所述第二转杆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大小相同且分布均匀的第二搅拌叶片,所述第一搅拌叶片与第二搅拌叶片呈交错设置。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过滤箱的顶部连通有喇叭管,所述过滤箱内壁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卡座,所述卡座的数量为两组,且两组卡座的内腔均卡接有滤网,所述过滤箱底部的中端连通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的底部贯穿至混合箱内腔顶部的右侧。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合箱内腔的底部倾斜设置有第一导流板,所述混合箱的正表面通过合页活动连接有箱门,所述过滤箱内腔底部的左右两侧均倾斜设置有第二导流板,所述过滤箱的正表面通过紧固螺丝固定连接有盖板。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底板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入端连通于混合箱内腔右侧的底部,所述水泵的输出端连通有分水管,所述混合箱右侧底部的前侧与背侧均固定连接有卡扣,所述分水管卡接于卡扣的内腔中,且分水管的右侧连通有多个输水管。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1、通过伺服电机的输出端带动第一转杆进行转动,第一转杆带动主动皮带轮进行转动,主动皮带轮通过传动带的传动带动从动皮带轮进行转动,从动皮带轮带动第二转杆进行转动,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分别带动其表面的第一搅拌叶片和第二搅拌叶片进行转动,对雨水和营养液进行充分搅拌混合,解决了现有的蓄水装置在使用时仅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与初步处理,无法将雨水和营养液充分混合,降低整体的实用性,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与人力,从而不便于人们使用的问题。
[0017]2、通过设置卡座和盖板,方便对滤网拆卸进行清理或更换,通过设置卡扣,方便对分水管进行限位与支撑,通过设置箱门,方便对混合箱的内腔进行检修,通过设置电磁阀,方便对药剂的用量进行控制,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避免水体堆积于混合箱和过滤箱的内腔中。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混合箱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盖板取下状态下过滤箱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底板;2、混合箱;3、支撑板;4、伺服电机;5、进水管;6、蓄药箱;7、喇叭管;8、过滤箱;9、盖板;10、箱门;11、分水管;12、水泵;13、卡扣;14、输水管;15、主动皮带轮;16、传动带;17、从动皮带轮;18、输液管;19、电磁阀;20、第一转杆;21、连接管;22、第一搅拌叶片;23、第一导流板;24、第二搅拌叶片;25、第二转杆;26、卡座;27、滤网;28、第二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如图1或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混合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混合箱(2),所述混合箱(2)顶部的中端固定连接有蓄药箱(6),所述混合箱(2)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过滤箱(8),所述混合箱(2)的左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所述支撑板(3)左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4),所述混合箱(2)内腔的顶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一转杆(20),所述混合箱(2)内腔的底部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有第二转杆(25),所述蓄药箱(6)的底部连通有输液管(1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18)的底部贯穿至混合箱(2)内腔顶部的中端,所述输液管(18)的表面设置有电磁阀(19),所述混合箱(2)顶部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杆(20)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于支撑板(3)右侧的顶部,所述第二转杆(25)的左侧通过轴承活动连接于支撑板(3)右侧的底部,所述第一转杆(20)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主动皮带轮(15),所述第二转杆(25)表面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从动皮带轮(17),所述主动皮带轮(15)与从动皮带轮(17)之间通过传动带(16)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喷锚支护坡面生态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杆(20)表面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多个大小相同且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晟尤永春韦巡洲邢庆祝于波黄智国古志文胡随建冯仕轩李湛阳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