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谋求提高外观性和降低重量并且难以共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尾灯(77)配置于左右后侧罩(74、76)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74)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74)的后端部(74E)沿抓握扶手(68)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74E)的上面(74a)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74b),在抓握扶手(68)的下面设有插入爪部(74b)的槽部(113b),后端部(74E)的下面(74c)经由缓冲部件(115)与尾灯(77)抵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技术介绍
作为现有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已知有配置于座位后部下方的后侧 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45842号公报 以下,说明专利文献1的图5、图9。在座位12的后部下方配置有作为后侧罩的车体罩23,在该车体罩23 后端部的中央上方配置有尾灯50,在车体罩23后端的左右配置有转向闪光 灯51、 51。车体罩23的后端部为了提高刚性或使其相对于车体的振动难以共振, 上下方向的宽度增大,但例如与后端变细的尖锐形状相比,在外观性方面 缺乏魅力,重量也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谋求提高外观性和降低重量并且难以共振 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在第 一方面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中,该机动二轮车在 后部具有覆盖车体后侧部的左右一对后侧罩和抓握扶手,该后侧罩支承结 构的特征在于,尾灯配置于左右后侧罩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后部的上 部的后侧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的上面形成 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在抓握扶手的下面设有插入爪部的槽部,后端部的 下面经由緩沖部件与尾灯抵接。其作用为,通过使构成后侧罩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 手的下面延伸,从而后侧罩的后端部形成细长锐角形状,外观性方面具有 魅力,并且后侧罩变轻。进而,通过使形成于后侧罩的后端部上面的爪部插入抓握扶手的槽部, 后侧罩的后端部下面经由緩冲部件与尾灯抵接,从而一并支承后侧罩后端 部的上下面,后侧罩的共振被抑制。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后侧罩的后部从侧面看形成为〈形状。 其作用为,后侧罩的后端部构成〈形状的上部,且形成朝后上方的细 长锐角形状。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对抓握扶手而言,其表面由橡胶或软 质树脂形成。其作用为,容易将后侧罩的爪部插入柔软的抓握扶手的槽部中。另夕卜, 在握住抓握扶手时可以获得柔软的感觉。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其特征在于,在抓握扶手的后部,设有从上面看覆 盖尾灯上方的平坦面。其作用为,由于尾灯的上方被抓握扶手的平坦面覆盖,故不用将左右 后侧罩一直延伸到尾灯的上方,后侧罩变得更加轻量。另外,尾灯被抓握 扶手保护。在第一方面的专利技术中,尾灯配置于左右后侧罩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 罩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 的上面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在抓握扶手的下面设有插入爪部的槽部, 后端部的下面经由缓冲部件与尾灯抵接,因此,通过将后侧罩的后边缘形成为横向v字形,/人而可以将横向v字形的上部形成细长锐角形状,可以 提高外观性并减轻重量,并且,通过将后侧罩的爪部插入到抓握扶手的槽 部,经由緩冲部件并利用尾灯按压后侧罩的下面,从而可以抑制后侧罩的 横向v字形上部的共振。在第二方面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后侧罩的后部从侧面看形成为〈形状,故 后侧罩的后端部形成朝后上方的细长锐角形状,可以提高从侧面看的外观 性。在第三方面的专利技术中,由于抓握扶手的表面由橡胶或软质树脂形成, 故可以提高后侧罩的爪部的组装性,并且在握住抓握扶手时可以获得柔软的感觉。在第四方面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在抓握扶手的后部,设有从上面看覆盖尾 灯上方的平坦面,尾灯的上方被抓握扶手的平坦面覆盖,故没有必要利用后中心罩等特别地将尾灯的上方覆盖,可以减小后侧罩的面积,使后侧罩 变轻。另外,可以利用抓握扶手的平坦面承受来自尾灯上方的载荷,从而可 以保护尾灯。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后侧罩支承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3是图2的3-3线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后侧罩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后侧罩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抓握扶手的第一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抓握扶手的第二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后侧罩的后端部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后视图。附图标记说明 10 鞍乘型车辆 68 抓握扶手 74、 76后侧罩 74c、 76c 下面 74E、 76E 后端部 113 覆盖材料 115 緩沖部件11车体(车架) 68c 平坦面(谷部) 74b、 76b 爪部 74k、 76k 后边缘 77 尾灯 113b 槽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最优实施例。另外,附图是按照附 图标记的指向看到的图。图1是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后侧罩支承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鞍乘 型车辆IO是如下构成的小型机动二轮车,在构成车架11前端的头管12上 操纵自如地安装有前叉13,分別在该前叉13的上端安装有转向杆14、在 下端安装有前轮16,在从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7及从主架17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板18安装有发动机20的曲轴箱21,在枢轴板18 经由枢轴22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有摆动臂23,在该摆动臂23的后端安装 有后轮24,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5、 26 (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25)从主 架17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在这些座位导轨25、 26的上部安装有座位 27,在枢轴板18及座位导轨25、 26的中间部分别跨设左右一对副架31、 32 (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31 ),在摆动臂23的后端部及座位导轨25、 26的中间部分别跨设左右一对后缓冲单元33、33(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33 )。 车架11由上述头管12、主架17、枢轴板18、座位导轨25、 26以及副 架31、 32构成。头管12的前方被前罩35覆盖,头管12及主架17的两侧、主架17的 前部上方被主架罩36覆盖,该主架罩36两侧部的下部一皮左右一对主架侧 罩37、 38(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37)的上部覆盖,在这些主架侧罩37、 38的下边缘,连接有底罩43、 44 (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43),该底罩 43 、 44覆盖发动机20的汽缸部41的两侧及主架17后部的两侧。发动机20是向前后大致水平延伸的驱动源,在曲轴箱21的前端安装 有汽缸体51,在该汽缸体51安装有汽缸盖52,汽缸盖52的前端被盖罩53 覆盖,在曲轴箱21的后部一体地设有变速器55。汽缸盖52的上部连接有进气装置57,下部连接有排气装置58。进气装置57由经由进气岐管61与汽缸盖52连接的节气门本体62和 经由连接管(未图示)与该节气门本体62连接的空气滤清器64构成,空 气滤清器64的上部被主架17的前部支承。排气装置58由与汽缸盖52连接的排气管66和与该排气管66的后端 连接的消声器67构成。在座位导轨25、 26的后端部,安装有就座于座位27后部的同乘者抓 握的抓握扶手68。在座位27的下方,配置有分别与主架罩36、主架侧罩37、 38及底罩 43、 44连接的中心罩71、覆盖座位导轨25、 26两侧的左右一对本体侧罩 72、 73 (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72)及左右一对后侧罩74、 76 (仅表示 跟前侧的附图标记74),在左右后侧罩74、 76的后部之间,配置有尾灯77, 在左右后侧罩74、 76的下部之间,配置有覆盖后轮24上方的后挡板78。在此,附图标记85是覆盖转向杆14的把手罩,附图标记86是覆盖前记87是配置成从前罩35的下部露出的头灯, 附图标记88、 88 (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88.)是从曲轴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该机动二轮车在后部具有覆盖车体后侧部的左右一对后侧罩和抓握扶手,该后侧罩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 尾灯配置于所述左右后侧罩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后部的上部的所述后侧罩的后端部沿所述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并且, 在所述后端部的上面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在所述抓握扶手的下面设有插入所述爪部的槽部,所述后端部的下面经由缓冲部件与所述尾灯抵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西孝文,中林俊一,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