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772984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当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4≤N≤5。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上述透镜配置与对焦调校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且消耗的功率较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手机相机的成像光学透镜 组及其自动对焦操作方法。
技术介绍
最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相机的兴起,小型化摄影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型金属氧化 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CMOS)两种,且由于半导体工艺技 术的进步,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面积缩小,小型化摄影镜头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 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手机相机的小型化摄影镜头,对焦通常是固定的,即为定焦镜头。因 此,在特定的物距下,由于摄影镜头的焦深有限,容易造成影像模糊。因此,在小型化摄影镜 头往高像素领域发展的同时,具备对焦可调校功能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一般具备对焦可调 校功能的摄影镜头,其调校对焦的方法为利用驱动马达改变整体摄影镜头与影像感光元件 的相对距离,由于必须驱动整体摄影镜头,对功率的消耗较大,同时整体镜头模组的光学总 长度也会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 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一第 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当 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 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 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4彡N < 5。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可移动第 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可移动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 具屈折力的透镜,所述可移动第一镜组可沿着光轴移动以执行对焦调校;及一非可移动第 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其 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4 < N < 5。本专利技术再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的自动对焦操作方法,其中 所述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及一第二镜组,所述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 折力的第一透镜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所述第二镜 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所述自动 对焦操作方法包括当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 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本专利技术通过上述镜组的配置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透镜组是选择以单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来执行对焦调校,可以减少对焦过程功 率的消耗,此外,选择第一透镜执行对焦调校,可以减少系统的群组数,有效降低成像光学 透镜组组装制造上的变异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光学系统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7是表一,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光学数据。图8是表二,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非球面数据。图9是表三,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光学数据。图10是表四,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非球面数据。图11是表五,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光学数据。图12是表六,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非球面数据。图13是表七,为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对应相关关系式的数值数据。附图标号100、300、500 第一透镜101、301、501 物侧表面102、302、502 像侧表面110、310、510 第二透镜111、311、511 物侧表面112、312、512 像侧表面120、320、520 第三透镜121、321、521 物侧表面122、322、522 像侧表面130、330、530 第四透镜131、331、531 物侧表面I32、332、532 像侧表面140、340、540 光圈150、350、550 红外滤光片160、360、560感光元件保护玻璃I7CK37CK57O 成像面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焦距为fmax整体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小焦距为fmin当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l当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后焦距为BFL2当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l当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2当第一透镜于极近成像面时,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第一透镜阿贝数为Vl第二透镜阿贝数为V2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34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23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当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为TTL成像光学透镜组的最大成像高度为ImgH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 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一第 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及一第四透镜;当 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 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 满足以下关系式4彡N<5。当N= 5时,第五透镜可置于所述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 透镜之间或所述第四透镜与成像面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上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成像面时,所述成像光学 透镜组的焦距为f ;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满足以下关系 式1. 0 < f/fl <1.7;0. 6 < f/f3 <1.8;当f/fl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避免所述第一透镜的移动量过大,造成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相对过大,同时可使所述第一透镜执行对焦调校对应成像面的移 动拥有一定的敏感度。本专利技术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执行对焦调校的内部对焦方式 有利于缩短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本专利技术的成像光学透镜组的光学总长度定 义为当第一透镜于极近被摄物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 于光轴上的距离。当f/f3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所述第三透镜可以有效分配系统的屈折力,降低系统 的敏感度。在本专利技术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于被摄物时,其像侧表面 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l ;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于成像面时,其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 光轴上的距离为D2 ;当所述第一透镜极近于成像面时,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的焦距为f,其 满足以下关系式1. 0 < (Dl_D2)*100/f < 3. 0 ;当(Dl_D2)*100/f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使第一透镜执行对焦调校对应成像面的 移动,拥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避免第一透镜的移动量过大。在本专利技术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所述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成像光学透镜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第一镜组,仅由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构成,且所述第一透镜与被摄物间无任何具屈折力的透镜;及一第二镜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当所述被摄物距离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由远而近时,通过所述第一透镜沿光轴移动,其距离成像面由近而远以执行对焦调校;以及所述成像光学透镜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的数目为N,其满足以下关系式:4≤N≤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杉汤相岐
申请(专利权)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