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控制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集成控制器及储能热管理机组,该集成控制器包括壳体、液冷板、整流稳压功率模块、电源变换功率模块、变频驱动功率模块、配电模块和逻辑控制器模块。其中,壳体内设有安装腔,液冷板设置在安装腔内,并将安装腔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设置在液冷板的两侧,第三腔室设置在液冷板的上方,整流稳压功率模块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电源变换功率模块和变频驱动功率模块并排置在第二腔室内,配电模块和逻辑控制器模块设置在第三腔室内。上述集成控制器,结构紧凑,散热效率较高,并且能够保持集成控制器内部温度的均匀性,工作可靠性较高。工作可靠性较高。工作可靠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控制器及储能热管理机组
[0001]本技术涉及控制器
,尤其涉及一种集成控制器及储能热管理机组。
技术介绍
[0002]控制器是储能热管理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冷却液温度的精确测量和监控。控制器在电池温度较高时控制压缩机、风机、泵循环工作,进行有效散热,防止产生热失控事故;在电池温度较低时控制加热器、泵循环工作,进行预热,提升电池温度,确保低温下充/放电性能和安全性,将电池维持在最适宜的温度区间,提高电池寿命。
[0003]目前,储能热管理机组的控制器主要通过壳体自散热或风冷散热,这两种散热方式使得控制器的体积较大,而储能热管理机组内部的安装空间较小,不利于安装。而且,壳体自散热或风冷散热的散热效率较低,难以保证控制器内部热量的均匀性,影响控制器的可靠运行。
[0004]因此,亟需提出一种集成控制器及储能热管理机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控制器,结构紧凑,散热效率较高,并且能够保持集成控制器内部温度的均匀性,工作可靠性较高。
[0006]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集成控制器,包括壳体、液冷板、整流稳压功率模块、电源变换功率模块、变频驱动功率模块、配电模块和逻辑控制器模块,
[0008]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腔,所述液冷板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并将所述安装腔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设置在所述液冷板的两侧,所述第三腔室设置在所述液冷板的上方,所述整流稳压功率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电源变换功率模块和所述变频驱动功率模块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配电模块和所述逻辑控制器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三腔室内。
[0009]可选地,所述整流稳压功率模块、所述电源变换功率模块和所述变频驱动功率模块均贴设于所述液冷板。
[0010]可选地,还包括:
[0011]安装架,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安装架为U型架,所述U型架分别与所述安装腔的相邻三个面固定连接,所述液冷板与所述U型架固定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所述液冷板的进口连通,所述出液口与所述液冷板的出口连通。
[0013]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
[0014]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整流稳压功率模块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安装在所述第一腔室内;
[0015]第一盖板,密封封堵所述第一开口。
[0016]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
[0017]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电源变换功率模块和所述变频驱动功率模块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安装在所述第二腔室内;
[0018]第二盖板,密封封堵所述第二开口。
[0019]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
[0020]顶面,所述顶面上设有第三开口,所述配电模块和所述逻辑控制器模块通过所述第三开口安装在所述第三腔室内;
[0021]第三盖板,密封封堵所述第三开口。
[0022]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设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与水冷机组的框架相连。
[0023]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
[0024]第一密封接头,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整流稳压功率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另一端密封穿过所述第一密封接头与压缩机电连接;
[0025]第二密封接头,第二导线的一端与所述配电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另一端密封穿过所述第二密封接头与直流低压负载电连接;
[0026]第三密封接头,第三导线的一端与所述逻辑控制器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另一端密封穿过所述第三密封接头与传感器电连接。
[0027]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储能热管理机组,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集成控制器。
[002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9]本技术提供一种集成控制器,包括壳体、液冷板、整流稳压功率模块、电源变换功率模块、变频驱动功率模块、配电模块和逻辑控制器模块。液冷板设置在壳体的安装腔内,将安装腔分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整流稳压功率模块设置在第一腔室内,电源变换功率模块和变频驱动功率模块并排设置在第二腔室内,配电模块和逻辑控制器模块设置在第三腔室内。通过设置液冷板对集成控制器内部的各个模块进行散热,与传统的壳体自散热或风冷散热相比,一方面,液冷板的体积较小,大大降低了集成控制器的体积;另一方面,液冷板的散热效果比风冷散热和壳体自散热效果好,能够承载的功率较大;再一方面,与风冷散热相比,密封性能较高,有利于保护壳体内的各个模块。
[0030]通过液冷板将安装腔分成围绕液冷板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并将各个模块安装在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内,一方面,结构紧凑性较高,提高了散热效率;另一方面,各个模块距离液冷板均较近,有利于保持上述集成控制器内部温度的均匀性,进而提高上述集成控制器的工作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控制器的爆炸图(未示出进液口和出液口);
[00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成控制器的装配图(示出进液口和出液口)。
[0034]图中:
[0035]100、壳体;110、安装腔;120、进液口;130、出液口;140、第一盖板;150、第二盖板;160、第三盖板;170、连接架;181、第一密封接头;182、第二密封接头;183、第三密封接头;200、液冷板;300、整流稳压功率模块;400、电源变换功率模块;500、变频驱动功率模块;600、配电模块;700、逻辑控制器模块;800、安装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液冷板(200)、整流稳压功率模块(300)、电源变换功率模块(400)、变频驱动功率模块(500)、配电模块(600)和逻辑控制器模块(700),所述壳体(100)内设有安装腔(110),所述液冷板(200)设置在所述安装腔(110)内,并将所述安装腔(110)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设置在所述液冷板(200)的两侧,所述第三腔室设置在所述液冷板(200)的上方,所述整流稳压功率模块(300)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电源变换功率模块(400)和所述变频驱动功率模块(500)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配电模块(600)和所述逻辑控制器模块(700)设置在所述第三腔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稳压功率模块(300)、所述电源变换功率模块(400)和所述变频驱动功率模块(500)均贴设于所述液冷板(2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架(800),设置在所述安装腔(110)内,所述安装架(800)为U型架,所述U型架分别与所述安装腔(110)的相邻三个面固定连接,所述液冷板(200)与所述U型架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上设有进液口(120)和出液口(130),所述进液口(120)与所述液冷板(200)的进口连通,所述出液口(130)与所述液冷板(200)的出口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0)还包括:第一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整流稳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华,熊国辉,华文龙,许臻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加冷松芝汽车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