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71949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的顶部设有四个活动板、胸部支撑板和颈部支撑板;其中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与颈部支撑板的两侧活动连接,其余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与胸部支撑板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颈部支撑板与胸部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顶部、颈部支撑板的顶部和胸部支撑板的顶部均设有支撑囊;所述固定底板位于四个活动板的正下方处设有两个控制腔室。该体位垫无需外界管路,只需控制内部流体的位置即可改变活动板之间的相对高度;同时,该体位垫能够在调节支撑囊高度的同时来调节支撑囊的角度,大大提高了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性。的舒适性。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

技术介绍

[0002]胸腔闭式引流是将引流管一端放入胸腔内,而另一端接入比其位置更低的水封瓶,以便排出气体或收集胸腔内的液体,使得肺组织重新张开而恢复功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排除胸腔内的液体、气体和血液。恢复和保持胸腔内负压,维持纵隔的正常位置,促使术侧肺迅速膨胀,防止感染。
[0003]后置位胸腔闭式引流管是贲门癌与食管癌术后常见的置管方式,一般术后根据病情需要通常置管3到4天。由于该胸管置于左侧胸廓腋后线第5、6肋间隙,其位置较后使患者无法采取相对自由的舒适卧位既符合低位引流原则又减轻疼痛。
[0004]为了方便患者体位变换,保证低位引流,现有技术中已设计出了一些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比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4305926A)公开了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该体位垫整体结构为“工”形,通过充气泵将外界气体充入肩部支撑模块和腹部支撑模块中,同时,在抬升气囊的作用下,使两个肩部支撑模块和两个腹部支撑模块的高度不同,从而辅助患者侧卧,实现体位调节。但是该结构存在的问题是肩部支撑模块和腹部支撑模块支撑上下平动,不能进行角度调节,这样会使患者在侧卧时舒适度非常低;此外,每一次使用时,需要通过独立的充气泵单独对单侧的肩部支撑模块和单侧的腹部支撑模块进行充气,用完后进行放气,充放气时间较长,使用效率低。
[0005]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专利技术了一种新型的胸腔比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该体位垫无需外界管路,只需控制内部流体的位置即可改变活动板之间的相对高度;同时,该体位垫能够在调节支撑囊高度的同时来调节支撑囊的角度,大大提高了患者使用时的舒适性。
[0007]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包括固定底板,所述固定底板的顶部设有四个活动板、胸部支撑板和颈部支撑板;其中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与颈部支撑板的两侧活动连接,其余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与胸部支撑板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颈部支撑板与胸部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顶部、颈部支撑板的顶部和胸部支撑板的顶部均设有支撑囊;所述固定底板位于四个活动板的正下方处设有两个控制腔室,所述控制腔室内设有压力调节机构;
[0008]所述压力调节机构包括两根管路一、两个泵体、两根连接管、流向调节装置和管路二;两根所述连接管和管路二的端部同时与流向调节装置连接,两根所述连接管远离流向
调节装置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泵体连接,两个所述泵体的供压方向相反;两根所述管路一分别与两个泵体连接,两根所述管路一和管路二分别与其对应的两个支撑囊分别连接;所述管路一和管路二均为软管;
[0009]所述管路二和其中一根管路一上设有连接支管,所述连接支管的另一端设有抬升机构,所述抬升机构的顶部与其正上方的活动板触接。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根连接管分别连接的泵体的增压方向相反,同时通过流向调节装置来控制管路二与其中一根管路一的连接关系,这样可以通过控制流体的位置来调节活动板上的支撑囊的高度差,从而达到调节患者体位的效果;将抬升机构与管路二和管路一连接,同时抬升机构的顶部与活动板的底部触接,这样在对支撑囊加压时,可以同时调高抬升机构的顶部,使得活动板同步旋转,使支撑囊与患者的背部平行,提高患者体位调节时的舒适度。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流向调节装置包括球形壳体、转动球体和步进电机;所述转动球体位于球形壳体内,所述转动球体内设有L形通道,所述转动球体的L形通道的一端与管路二连通,所述转动球体的L形通道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步进电机的输出端与转动球体固定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转动球体内开设L形通道,且L形通道的一端始终与管路二连接,转动球体与步进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这样通过步进电机的转动来调节管路二与其中一个管路一连通,从而实现对流体的流向调节。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抬升机构包括连接支管、外套、内部气囊和支撑杆;所述连接支管的端部与内部气囊连接,所述外套套接于内部气囊外侧,所述内部气囊的顶部与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底部均设有滑道,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位于滑道内且与活动板的底部触接。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内部气囊与连接支管连通,同时外套套接在内部气囊上,这样流体在流向支撑囊时,一小部分流体会流入到内部气囊中,使内部气囊定向膨胀,从而使支撑杆沿竖直方向升高,实现活动板旋转的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活动板内嵌设有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滑道的底部还设有凹槽,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两个散热端分别位于支撑囊和凹槽内。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活动板的底部开设凹槽,同时温度调节装置的其中一个散热端位于凹槽中,这样当活动板转动时即可将热量散出。
[001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包括多个制冷半导体、两个导热板和两组散热片;多个制冷半导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导热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导热板远离制冷半导体的侧壁分别与两组散热片固定连接,两组所述散热片分别位于支撑囊和滑道内。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制冷半导体嵌设于活动板内,同时两组散热片分别位于支撑囊和凹槽内,这样可以实现对支撑囊中的流体温度进行调节,使支撑囊与患者体温相近,提高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0019]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0]1、两根连接管分别连接的泵体的增压方向相反,同时通过流向调节装置来控制管路二与其中一根管路一的连接关系,这样可以通过控制流体的位置来调节活动板上的支撑囊的高度差,从而达到调节患者体位的效果;
[0021]2、将抬升机构与管路二和管路一连接,同时抬升机构的顶部与活动板的底部触接,这样在对支撑囊加压时,可以同时调高抬升机构的顶部,使得活动板同步旋转,使支撑囊与患者的背部平行,提高患者体位调节时的舒适度;
[0022]3、将制冷半导体嵌设于活动板内,同时两组散热片分别位于支撑囊和凹槽内,这样可以实现对支撑囊中的流体温度进行调节,使支撑囊与患者体温相近,提高患者使用时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的俯视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固定底板的剖视图;
[0025]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其中一个肩部活动板的侧面剖视图;
[0027]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滑道位置的仰视图。
[0028]图中:1、固定底板;2、支撑囊;3、胸部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其特征是:包括固定底板(1),所述固定底板(1)的顶部设有四个活动板、胸部支撑板(3)和颈部支撑板(5);其中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与颈部支撑板(5)的两侧活动连接,其余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与胸部支撑板(3)的两侧活动连接;所述颈部支撑板(5)与胸部支撑板(3)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板的顶部、颈部支撑板(5)的顶部和胸部支撑板(3)的顶部均设有支撑囊(2);所述固定底板(1)位于四个活动板的正下方处设有两个控制腔室(7),所述控制腔室(7)内设有压力调节机构;所述压力调节机构包括两根管路一(10)、两个泵体(11)、两根连接管(14)、流向调节装置和管路二(23);两根所述连接管(14)和管路二(23)的端部同时与流向调节装置连接,两根所述连接管(14)远离流向调节装置的端部分别与两个泵体(11)连接,两个所述泵体(11)的供压方向相反;两根所述管路一(10)分别与两个泵体(11)连接,两根所述管路一(10)和管路二(23)分别与其对应的两个支撑囊(2)分别连接;所述管路一(10)和管路二(23)均为软管;所述管路二(23)和其中一根管路一(10)上设有连接支管(8),所述连接支管(8)的另一端设有抬升机构,所述抬升机构的顶部与其正上方的活动板触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管置管患者俯卧位辅助体位垫,其特征是:所述流向调节装置包括球形壳体(12)、转动球体(13)和步进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星悦赵芳琳金艺陈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